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外贸营销网站该如何准备素材?6000字总结告诉你

外贸营销网站该如何准备素材?6000字总结告诉你

家好,这篇文章来讲讲外贸营销网站该如何准备素材。

很多小伙伴在准备做英文网站时都会问我,要准备哪些素材,那么,今天我就把自己三年来被问过无数遍的问题做个大总结,下次有人再问我,直接甩他这篇文章,O(∩_∩)O

你的建站目标要明确

要做一个成功的外贸营销网站,定位很重要,当然,定位属于广义,如果说到具体,我们就是要做好网站的关键词调研。

一般我们可以从这几步定好自己的位置:

1.1 找到你的客户是谁

你的客户是谁?是分销还是零售?做营销网站第一步就是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至少要勾画一下。

我认识的很多小伙伴都是外贸批发出口,所以我们就以B2B客户做个案例。

假想一个客户,叫老白,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在当地有家手机店,因为某些原因赚了不少钱,一想洗白,二想扩大自己的生意,想开发点手机壳出售,他大概知道中国的产品便宜,就去找一下哪里有中国手机壳供应商。

那么他去哪里找呢?

当然是不作恶的谷歌啦!

为什么要去谷歌找呢?

有研究,拉丁字母国家的用户都可以直接用键盘直接打字,而不像中国日本需要输入法才能使用打字,给老外一个互联网,他们就能创造出很多东西,给老白一个谷歌,他也能搜出很多东西,所以国外谷歌使用很普遍。

那你猜猜老白要找一家“中国能制造手机壳的供应商”,他应该怎么搜索呢?哈哈,我也不不知道,但我可以猜啊,我猜老白一定会搜索“Phone case manufacturer”

我通过kwfinder.com收获了这个词“phone case manufacturers”

如图从左往右依次表示

1. 搜索趋势

2. 月搜索量

3. 付费广告单次点击费用CPC

4. PPC(单次点击付款)竞争难度

5. 关键词优化难度

这个词的搜索量为260,流量不大,但是定位精准,所以转化率很高,不过竞争也很厉害,CPC 1.77刀,不算便宜。

通过构建自己的用户画像,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目标,用户画像越清晰,你的目标甚至未来网站营销内容方向就越明确。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通过逆推用户的搜索行为,分析找到更多合适的关键词,去构建自己的网站框架。

1.2. 找到你的竞争对手

分析竞争对手是在构建用户画像之后的大补充,很多小伙伴在自己总结了潜在客户之后,还会迷茫不知道下一步如何进行,那么分析(模仿)竞争对手的策略就是最佳的捷径!

使用ahrefs.com调研竞争对手,快准狠

知道竞争对手的策略,如果你觉得你能干掉他,那你就硬刚,使用摩天大楼技术(Skyscraper Technique )。

摩天大楼技术是Brain Dean提出的一种SEO战术,简单的意思是别人盖了一座小楼,你要超过他,在他的小楼基础上盖个摩天大楼即可!我国早在1700年前就有人实践过摩天大楼技术——石崇,所以对于这个技术,我们炎黄子孙是有很大话语权的!

转到网站营销上来说,成功应用摩天技术,就是:

1. 你的网站设计布局比别人好

2. 你的内容比别人深

3. 你的内容比别人长

4. 你的内容好到KOL都愿意给外链

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见领袖

现实很骨感,很多外贸都是小公司,没有成熟的营销团队,也很少有设计,这就敌不过大手笔投入的老外。

第二,英文不是母语,被英语国家的对手甩在宇宙外,内容文案不管深度广度都不及别人,自然无法超越。

其三,不懂KOL沟通,不懂外链建设技巧,这条路也被封死了。

如果对手的域名年龄长,权重高,内容深度广,社交分享多,那么基本上很难短期超越,更别说几乎营销零基础的外贸公司了。

但是,there is always a but,如果对手太强不要怕,我们可以找都他们的弱点来强化自己。

比如外贸B2B行业很多对手都是国外的,相对的竞争优势有产品成本,这个可以体现在营销上,不过我想说的是,你还可以从文化差异入手。

我了解过很多行业的国外竞争对手都会写一些关于中国的文章,但很多老外对中国了解不多,那么你把所在行业的知识加上优秀的文案,做成内容营销出去,是不是也可以超越对手呢!

总结下调研竞争对手的核心就是分析他们的弱势部分,然后使用摩天大楼技术+自己的文化优势超越他们。

这里我提供一些分析竞争对手的技巧:

1. 查看谷歌SERP页面找都对标竞争对手

2. 利用ahrefs.com统计竞争对手

3. 利用ahrefs.com分析竞争对手外链、热门内容情况

4. 汇总整理成自己的营销策略

SERP=Search Engine Results Pages 搜索引擎结果页面

ahrefs.com这个工具由于篇幅问题我会在后面的文章讲解如何使用,这个工具没有免费试用,如果你囊中羞涩,我建议你可以使用ahrefs.com的7美金7天服务,集中精力把竞争对手调查清楚。

1.3. 调研整理属于你的关键词

正如上文所说,你可以总结下自己的客户是谁,然后这个客户想要的 “产品/行业+manufacturer/supplier” 就是你的定位主关键词。

根据你的行业和产品,搜集一下关键词,这里分享下我的关键词搜集流程:

1. 头脑风暴一下自己的所有行业和产品词,也可以从客户沟通过的邮件中找灵感

2. 利用关键词工具判断筛选

3. 再分类汇总到需要优化的页面

4. 持续补充新的关键词,扩充自己的词库

如上图,就是Google keyword planner,这个是关键词工具的龙头老大,不过对于免费用户不提供具体的搜索量显示,而且新版已经隐藏广告组提示,如果想看具体的搜索量和广告组提示,需要充值广告费。

你再不努力,连谷歌都在抛弃你%>_

另外一款优秀的关键词工具kwfinder.com,可以查看关键词详细数据,不过依然需要付费。

在搜集整理自己的关键词时,要注意分析好词的属性,一般我们将词分为信息词和交易词,那怎么区分信息词和交易词呢?

我们回到第一步用户画像那里,老白要找phone case manufacturer,而且他想采购,目的明确找到合适的就洽谈下单,这个就是交易词。如果是老黑,他不知道哪里找phone case manufactuer,那么通常他会提前了解一下,搜索“where can I find reliable phone case supplier”,那么这个就是信息词,信息词就是用户下单之前,了解产品或服务的词。

所以区分好交易词和信息词,我们就能更好的针对商业页面和博客页面创造内容。

整理好的关键词不仅可以用来做自己的网站文案,还可以在投放Adwords广告时参考,虽然前期痛苦,但一箭双雕的事情还是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做的。

1.4 关键词、调研工具

https://kwifinder.com

https://ahrefs.com

https://semrush.com

https://ads.google.com/aw/keywordplanner/home

记住免费就是最贵的,你的时间也很值钱!

软件准备 布局&文案&图片

做好前期调研准备后,接下来就是网站的软件部分啦。那么网站软件部分有哪些呢?

请看:

1. 网站框架

2. 网站设计草图

3. 网站设计效果图

4. 页面文案

5. 公司、产品图片

2.1. 网站框架

这里的网站框架不是通常说的建站模板框架,而是根据前一章搜集整理的关键词来布局网站的内容框架。

大部分外贸网站都会是这种布局,Home, About, Contact等页面,这些商业页面除了Home,Product几乎不用做过多的SEO布局,重心放在Home, Products和Blog文章上。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我们搜集的关键词分为交易词和信息词,交易词就用在Home和Products商业页面,信息词用于打造Blog文章。

这里在重点说下Products词的优化,很多小伙伴受到Alibaba国际站批量铺产品的影响,也把这种思路用在了独立站上,这个方法千万不能用来谷歌优化。

如果你的产品多,并且都要上传,那么我建议你的每个产品的描述不要写一样,我见过太多人的产品页面都只有参数、简单介绍就没了,这个产品页面内容深度不够,用户浏览后感觉没有干货,停留时间也会短,自然很难获得谷歌排名。

做产品页面,要按照写文章的标准来

按照写文章标准来做产品页面,多搜集用户关心的问题,都可以写到页面里来,能增加页面深度。

当然有人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产品不多,而且无法写出很深度的文案,那么怎么办?

我的解决方案是把提炼这些产品的共性,然后分组归纳到对应的分类页面进行优化。

例如iPhone 6 leather phone case 和 iPhone 6s leather phone case,如果这两个词搜索度低且内容深度不够,可以直接选择优化iPhone leather phone case这个分类页,前面的两个产品页面甚至都不需要新建。

优化产品分类页也是未来B2B营销网站的趋势,总结一句,抛弃过去疯狂传产品的方法,集中精力优化少数“精致”的页面,例如分类页面的优化。

这个策略也同样适合其他页面优化,一个页面一个关键词优化的效果正在慢慢降低,谷歌更加推崇内容有深度的页面的排名。

这样的做饭会带来很多惊喜的,很多时候做的深度内容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关键词排名,这样你就可以在被窝里偷偷乐了。

2.2 网站草图&效果图

接下来进入网页设计环节,很多国外正规建站公司都不能缺少草图设计和效果图设计,这一块往大了说就是增加用户体验,往小了说就是颜值要高!

草图也叫原型图,一般你可以画下自己想要得网站效果,当然啦,可以参考(chaoxi)好的设计吗!

这里推荐一个草图设计工具:https://free.modao.cc/?code=56809359

墨刀,用这个链接可以免费试用一个月。

界面操作只要拖拽就行,很快就能画出自己想要的草图,草图丑的没关系,丢给设计师去实现效果图就行了啦!

说到效果图,一般就是通过PS实现的PSD文件了,不过很多小伙伴是没有熟悉的设计师帮忙的,如果预算充足,就直接外包一个试试,如果为了节省成本也不怕,先copy走起,pinterest.com, themeforest.com上各种模板设计看个够先,不要怕模仿,企鹅都是模仿起家的,哈哈,就是copy!

Themeforest.com上找到设计灵感

Themeforest目前是Wordpress主题插件的龙头老大,著名的Avada, Betheme主题都可以在这里购买。另外,这里不仅有Wordpress主题,还有html, psd,图片,音效等素材都有,有钱,啥都有。

在它的搜索框输入你的行业关键词,很大概率能找到自己行业的相关主题,如果没有搜到也不怕,继续扩大你的行业搜索词,例如我没有找到phone case相关的主题设计,我就搜Phone相关的主题,就出现很多啦。

付上一份比较火的网页设计,看看币圈割韭菜网站模板的吸睛的必备元素,我们可以多学学如何割老外的“韭菜”,可以COPY!

2.3 网页文案准备

网站文案是转换的最核心部分,如果你感觉自己的英文文案水平不足,在前期还是希望能找英语写作比较好的人来帮你proofreading。

那么网页文案一般需要准备哪些呢?

再请看:

1. 公司介绍&公司优势

2. 合作案例&客户评价

3. 产品介绍

公司介绍部分可以将你的定位写出来,这样能很快筛选出你的客户。

目前国外很流行介绍故事化,比如有的人说“我当初创业多么辛苦,交不起办公室租金,每天都在星巴克办公,怕员工撵我们也担惊受怕,不过人家都不鸟我们blabla”。

这种故事,身经百战的外贸小伙伴说不出一百条也有十条吧,就讲你如何解决坑爹的供应商,你是怎么学好英语,以前是soho,摸爬滚打做了一个小公司等等。现成的例子,你把老华那边书上的例子翻译成英文改个名字就是个好故事啦,斜眼笑!

如果能做到给客户一种“卧槽,这就是我要找的供应商”的感觉,你就赢了。

这是我一个网站的数据,客户停留时间同期对比增加了33%,因为我给自己多写了一点立志的故事。后期再加点图片+视频之类的相信数据还会更好的!

如果你是工厂,可以在介绍中加入自己的生产、质检、合作流程等,还有证书、展会等,不怕多,就是上,多多益善。

合作案例和客户评价这个不用多说就能体现公司的实力,如果你的合作客户有大牌,可以写信warmup下客户,让他们帮你写下客户评价,基本就夸夸你怎么好就行。

如果新公司或soho没有太多客户呢?去找老外帮你写啊,花钱好办事,fiverr.com走起!

2.4 图片素材

图片这一部分几乎充当网站80%以上的转化率,现在流行的网页设计首页第一栏都是大图片,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第一栏大图就是网站的转化窗户

通常大家都喜欢2-3张图片做成滑块样式,不过最新的研究表明滑块展示转化效果并不好。

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滑块中的第一张图点击率可以达到85%以上,但第二张图片之后的点击率都在5%以下,有没有觉得这个数据很眼熟!

很眼熟啊,这个数据与谷歌的SERP点击率惊人的类似!

谷歌SERP前10排名结果获得的流量占据了所有流量的89%!怪不得SEO大神们都说做谷歌排名不进前三位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回到网站第一栏设计,专注一张图片设计即可,国外这种设计风格叫Hero Image。

Hero image 主角视图/首图

Hero Image不仅设计上节省精力,而且减少图片能加快网速,用户的转化率也会增加。

对于公司介绍照片,尽量拍的干净整洁一点,员工照片自己拍不好,可以去找本地“最美证件照”拍一些。

在图片章节的最后说一下准备产品图片的技巧:

1. 图片统一尺寸,推荐600px2 - 800px2

2. 图片统一背景,推荐白色

3. 图片不带水印,如果你的产品图片是原创,不要吝啬,告诉KOL可以随便使用图片,只要申明图片出处即可,这就是空手套外链啊

4. 记得压缩,可以使用tinypng.com网址无损压缩

2.5 资源链接

https://themeforest.com Wordpress模板王

http://fontpair.co/ 字体搭配

https://www.canva.com/create-a-design 制作图片

https://tinypng.com/ 图片压缩

https://logo.squarespace.com/# logo在线设计

硬件准备 域名 主机 网站框架

3.1 域名

域名就是网站在互联网上的地址,别人能通过域名这个地址找都你的网站。

域名取名很重要,优先使用.com域名,推荐两个域名工具:

1. http://www.leandomainsearch.com/ 可以根据关键词推荐出组合词,我的博客INKWP就是输入wp组合出来的。

2. https://www.domainnamesoup.com/five-letter-random-domain-names.php 这个工具比较厉害了,可以推荐随机3-6个字母的域名,不过在3-4字域名上从来就没有好运气!5字域名到是不少,另外还有其他功能,大家可以慢慢摸索啦。

英文域名注册推荐使用namesilo.com,支持支付宝,而且不用担心实名XXXX。

针对域名解析,可以看下这篇文章https://www.inkwp.com/dns/

再说点域名解析的一点小技巧,一般建议域名直接把DNS改成主机的DNS,这样你后期的DNS lookup时间会减少一点。

3.2 主机

主机是什么,主机是用来存放网站数据的,一般人使用的主机有三种类型,不过对于我们外贸网站,知道共享主机和VPS就行了。

你可以把共享主机(Share hosting)理解为租了一套自如的公寓,里面设备齐全,只用拎包入住即可,按月交租,可可以包年,有什么问题找客服就行。另外也可以叫它虚拟主机。其中国外常用的虚拟主机有bluehost和siteground,国内有阿里云虚拟主机等。

VPS(Virtual Private Server,虚拟专用服务器)可以理解为一个自己的买的毛坯房,自己有产权,但是只有钥匙,其他需要自己装修。VPS功能比共享主机要多,除了可以搭建网站服务器,还可以搭建邮件服务器、X学上网等等。VPS国外常用有Linode,Vultr,国内有阿里云ECS服务器。

云服务器是VPS的一种升级版,会更安全一点

这两种主机都有两种系统可选,Linux和Windows,现在大部分网站都会选择Linux服务器,所以建议使用Linux服务器的主机。

外贸网站如何选择服务器?

如果你的网站是自己DIY,但是没有掌握太多技术,建议直接购买共享主机siteground或者bluehost,这两个主机都有丰富的后台,点击即可安装多种应用。

如果你对技术或速度有追求,那么可以尝试下VPS,不过你需要研究下如何安装一个网站环境,适合技术控,不过新手可以通过自己安装面板解决对linux命令不熟悉的问题,就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成本!

3.3 网站内容管理系统(非0基础可以跳过)

内容管理系统(CMS)字面意思就能理解,这个程序是用来管理网站内容增删改查的。

在Web1.0时代,内容管理都是html+css代码编写的,由于html和css是静态代码,所以修改起来会比较麻烦,于是在Web2.0时代,众多大神开发了可以动态修改内容的CMS,Wordpress就是一款特别出名的CMS。

Wordpress基于PHP语言开发,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25%的网站使用Wordpress,项目开源,维护者众多,使用起来特别亲民,所以深得各种站长的喜爱。

当然我们也使用Wordpress。

使用Wordpress,就要说到主题和插件,,主题能决定一个网站的基本框架和设计,而插件可以拓展出任何功能,记住,是任何功能!

如果你是新手需要DIY,那么可以购买商业主题,商业主题的精髓在于丰富的DEMO数据能为你所用。前面也说过可以在Themeforest.com购买商业主题,比如出门的主题Avada,Betheme,Jupiter等都可以在Themeforst上买到。

那么DIY建站如何选择合适的Wordpress主题呢?

这里我为了方便大家我还是给下自己的建议:

1. 尽量选择使用人数多的主题,这样你就不会孤军奋战,可以加各个主题的社区获得别人的经验。

2. 选择Demo样式丰富的,前面也提到过,样式丰富,可参考的设计风格也丰富。

3. 坚持自己的选择,因为每个Wordpress主题设置几乎完全不同,如果要切换主题,就等于重新学习一遍主题,不仅网站要重新来过,而且自己的学习和沉没成本都会增加,谨慎而为。

当然,如果你也经验丰富的外包团队,听他们的意见就行啦,不用自己太在意。

其他CMS

当然Wordpress并不是万能的,但对于功能需求少得外贸网站还是轻松驾驭的。

如果你还有其他需求,如独立商城,可以选择Mengto或者Shopify,还有Wix等服务都可以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生意模式的最重要,切记重复造轮子!

3.4 资源列表

http://www.leandomainsearch.com 根据关键词推荐可注册域名

https://www.domainnamesoup.com 多种方法推荐域名

https://themes.muffingroup.com/be/splash/ Betheme主题Demo

https://avada.theme-fusion.com/ Avada主题Demo

总结

第一次写大长文,耗费的精力挺大的,不过仍然会有很多疏漏,如果你对外贸网站建设还有其他问题,而文章没有的,可以在评论里写下你的疑问,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加个关注哦!(来源:外贸增长官)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网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

aul Rand 曾经说:“设计很简单,因而也复杂。”

也许你已经掌握了所有的UX(用户体验)设计的技巧和技能,但是如何将它们展示出来才至关重要。资深的UX设计师知道,必须把自己的完美方法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出来。

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做一个UX设计作品集网站

最优秀的设计师网站,不是秀设计师们能做什么,而是强调过程:说明他们是怎样运用设计来解决问题的。

一个UX作品集可以覆盖UX的整个领域,或者专于细分领域,比如用户体验研究、交互设计师、体验策略师,或者信息架构师。所有这些角色在设计中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重要性。

UX设计师在作品集里要回答的问题

制作UX作品集,不是要设计师把他们所有作品都堆在这一个地方。他们应该强调他们拥有的技能、他们的设计过程、以及他们擅长做的项目。

他们应该选择最近的、具体的优秀作品。好的作品集既展示项目,也能通过项目呈现出做UX设计的思路过程。

不管怎样,每个设计作品集都要回答出客户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

01 我是哪种类型的UX设计师?



在过去,你可能完成过很多不同的项目,也可能有过很多不同的头衔(甚至被贴错了标签)。但在你决定制作作品集的时候,得为自己长远考虑。

评估一下自己的技能、能做什么、以及是如何去做的。梳理出你解决问题的思路框架,建立自己的UX设计师风格。然后,基于这些信息建立自己的设计师作品集。

如果你还不清楚,下面这些小问题可以帮你思考:

我在UX设计过程中规律出现的步骤是什么?

我用什么方法来做调研,我是怎样利用我的调研结果的?

有什么我十分看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的UX设计事业是如何从开始发展到现在的?我真正拥有哪些相关的经验?

*专业提示: 当你想出这些问题的所有答案时,试着用一句话总结它们,并将它们写在你的作品集主页上。

02 我在UX设计领域做什么?

一旦你确定了你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接下来你应该专注于你的具体的UX设计师身份。

比如:

我是用户体验调研员还是设计师?

我是UX通才吗?我能在用户体验研究和设计之间轻松切换吗?

我是专才吗? 是否有我表现特别突出因而可以专注的领域,比如一项具体的用户体验研究或设计任务?

我的技能是否涉及UI设计和视觉设计?

我是否有能力、经验和愿望来管理一个UX团队?

一旦你明确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就可以更容易地决定在你的网站中要包含哪些项目。比如,如果你把自己视为一个交互设计师,你的作品集就不应该围绕着做人群调查的项目。

03 我具备哪些UX技能?



好的UX作品集不是说列一堆你的技能在这里,其实访问者并不太关心这个。

如果你真的想展现自己的UX设计技能,你应该展示你使用了什么方法,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整体的设计流程是怎样的。你的项目本身就是展示你技能的透视镜。

你可以先问自己以下问题:

在UX设计流程的每个阶段,我做了什么?

其中我使用了哪些UX设计技能和工具?

我是否主动提出或者参与实施了一项策略,而它对产品的落地有重大影响?

我是否参与早期的用户交流,或者做项目提案?

有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困难,需要我去做正常专业领域之外的一些任务?

不需要太谦虚,也不要夸张你的技能,尽量客观地去评价你在之前项目中的参与和贡献。

*专业建议:一些UX设计师在项目后面会列出与此相关的“技能”,但是如果你爱这么做的话,请记住:列太多技能出来,其实效果远不如只列出符合你UX设计框架的那几项最重要的技能

04 我想怎样运用我的UX设计技能?

对于一个年轻的UX设计师来说,设想出理想的职业道路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随着每个项目的成功,他的想法会变得更加清晰。决定走哪条路只是一个经验问题——然后再把此展示在他们的作品集网站里。

通过你在作品集里分享的案例,你可以讲述你的UX设计故事。让客户知道你喜欢做什么样的项目、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工作,以及你觉得最舒服的行业。

比如说,你有一个具体目标:想为一个能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的产品做用户调研。那在你的作品集里就该明确。

如果你仍然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可以借助下面几个问题:

  • 我最喜欢的两个行业是什么?
  • 我是否有项目或过去的经验可以帮助我在我喜欢的行业找到工作?
  • 我喜欢什么样的工作节奏?我可以接受加班吗?
  • 我想做自由职业者吗?还是想在创业公司工作?或是在大公司发展事业?
  • 我是否希望我的工作能有影响力?
  • 我想要多少薪水?
  • 我想住在哪里?我想远程工作吗?

理出所有问题的答案并不轻松,但你一旦有了明确的答案,就可以轻松地集中精力在目标上啦。考虑好所有的因素,然后给自己计划出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职业生涯。

UX作品集的实用设计技巧

好的UX设计师作品集网站总是会抓住访问者的注意力。而且,最好的设计作品集能充分利用网站上的每个像素,以最佳方式来展示作品。

敲黑板:你必须创造一流的用户体验。身为设计师,你是在设计你自己的网站,它必须是你所见过的最好的作品之一。

总之你的作品集从头到尾都要证明:你就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此外可以融合下面一些设计技巧:

01 以简洁的视觉方式呈现设计过程



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你的UX设计材料(包括草图、线框图、用户途径、原型等等。)

避免使用那些复杂的动画和非主流的页面布局,这些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

展现一下美好的最终成品是没问题的,但要记住产品背后的故事更重要。客户想看的是你设计产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成品。

02 优秀的总结



为你的每一个UX项目,写出一个言简意赅的总结

阐明设计问题,并呈现你所探索的多种解决方案。

项目总结就是简洁地说明你是如何实现好的结果的。

03 展示你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展现你与其他设计师和开发们一起合作的案例,是非常有益处的。

另外,如果你有跟高管共事的经历,或者管理过一个团队,可以重点强调这些方面。

04 只摆出自己最好的作品



好好评估下自己产出的作品,果断舍弃掉不够优秀的作品。

自我审阅对于创造行业的人才来说可能比较难,但得记住访问者并不需要、也并不想要看到你完成的每一个作品。

选择最近的作品,因为随着时间的迁移或许你的设计风格早已改变。

展示你最好的作品,并确保不会出现跟你正常的UX设计流程相矛盾的地方。

05 用推荐语建立信任

对于设计师来说,有行业内的推荐语非常有用。简单的一两句推荐语可以为你加码很多,帮你建立客户对你的信任。

当然也要注意:你使用的推荐语最好跟你想吸引的客户相关,进而打动他们。

UX作品集网站欣赏

在过去,找客户大概就是需要一份简历。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人在线上工作,每个创意人士都能从一个优秀的作品集网站获益。

近年来,在吸引客户和应聘工作方面,UX设计师的作品集网站都愈加重要。

下面选取了一些优秀的案例,来汲取些营养吧

Alexander Kirov



Alexander是一名拥有多年视觉和交互设计经验的全栈产品设计师,能够从零开始打造世界级的产品。他领导设计的软件产品和平台被全世界数百万人使用和喜爱。

Adithya Holehonnur



一个UX设计师作品集网站的绝佳例子。Adithya曾经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后来成为数字体验设计师。

Zhiya



她是一名产品设计师,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以及吸引人的视觉设计,创造出愉悦而一致的体验。

Sahil Khoja



Sahil 是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曾经是Instagram的产品设计实习生。

Yannick Zanfack



Yannick是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的设计研究员,目前是Nextdoor的产品设计实习生。快来围观这个UX设计师的作品集吧~

Matt Ward



Matt是在TTI的一位UI/UX设计师。他喜欢设计,也喜欢tacos。

Tom Springal



一位资深产品设计师,拥有6年以上数字设计经验。多才多艺,能够将想法和概念转化为有效和实用的设计解决方案。

后记

有一个优秀的UX作品集网站,每个UX设计师都会从中获益。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怎样才能最好地呈现出他们的作品。

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把“过程”呈现在最突出的位置。

这样,客户才能更好地理解你的设计师身份,以及你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


本文由墨刀编译自 Alexander Gilmanov 的 UX Designer Portfolio Websites that Attract Clients

墨刀作为一款轻便强大的原型设计与协同工具,深受广大产品经理和UI/UX设计师们喜爱,也成为多家雇主在招聘时明确要求的必备工具技能之一




点击进入官网可快速了解墨刀,即使是小白也可以轻松设计出可交互的原型。

此外,墨刀原型还支持带真机壳预览、链接分享、以及PNG/HTML多种格式下载,即使是之后整理作品集,也能事半功倍哦


「在线预览原型效果」

于产品经理的历史,其实早就想写,这几日看到亚马逊高级产品总监徐霄鹏在公众号“产品遇上运营”写的一篇文章,发现写得比我原本草稿覆盖的要完整,也写得比我好,不妨就申请了授权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很多人都问我产品经理的兴衰,其实,以史为鉴,才可以知兴替。文章很长,可慢慢读。

刘飞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看着身畔窗外的夜景,心中忽然浮现出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这句诗。它说的是对友人飘零江湖的思念之情,但此刻在心中闪过,心中浮现的却是多年以来所热爱和从事的软件和互联网行业的一路沧桑变迁—— 正如窗外这闪烁的灯火,璀璨缤纷,深远绵长。

1. 1990~1995 - 个人英雄的年代

这是个人英雄辈出的年代,求伯君、鲍岳桥、王江民……一个个草莽英雄,单枪匹马开发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软件,让PC可以输入中文、做字处理、玩单机游戏、杀毒、看VCD(需要解压卡),黑底白字简陋的DOS变得丰富而精彩。

求伯君是我学生时代的偶像,他九十年代初写出了WPS,在中国风靡一时。鲍岳桥,如果没有他的UCDOS,中国普及电脑的速度也许会慢很多倍吧。电脑病毒在DOS上泛滥一时,王江明的KV杀毒软件扮演起PC保护神。

90年代早期的软件- WPS

那个年代电脑还是个稀罕玩意儿,软件功能相对简单,最复杂的部分是如何充分发挥运算缓慢存储量小的CPU、内存等硬件的效率。产品还没从技术分离出来,一般认为好的产品就是技术最牛的产品,也就是功能强、体积小、运行快,这就是当时的用户体验。

技术上业界比较膜拜Symantec和Borland,被认为是两家技术最顶尖的公司。当时我觉得最牛的软件产品是Symantec的NortonUtilities,不但可以玩儿转DOS(其实也就是做个文件备份、格个盘、搞个压缩这种),当1994年我们用刚刚出现的网卡+双绞线通过NortonUtilities把两台电脑直连,居然可以对传文件,有种大开眼界的感觉。基于Norton的工具我们年级几个宿舍组建了学生中最早的局域网,比北京青年报报道的“最早”的学生宿舍局域网还早了半年多,虽然作用只有一个- 打《DOOM》,我们都很迷恋那种举着电锯狂追同学的感觉。

那时程序员们迷恋语言和编译器。鄙视链顶端被膜拜的是写汇编的人,他们写的代码是CPU指令集+十六进制数据,脑袋可以像编译器一般工作。中间是用各种面向对象语言的,听说过Borland C++和Turbo Pascal吗?宿舍同学分两派,总吵哪个更牛。鄙视链底端是用小霸王学习机内嵌的Basic的,这些同学一般默默走自己的路。

软件体积和内存占用量上,1.44M和640K是两大红线。个人英雄们都努力把产品做得能装进一张软盘里,装两张就很难传播。另外,内存使用不能超过640K,否则会“Out of Memory”。软件都在中关村地摊的光盘里,20块一张,可以装几百个软件,多出来的空间往往塞很多美女或者风景图片,让盘反面的数据刻痕显得比较满。

那时还没有太专业的分工,产品外观设计也是实体产品公司才有。软件基本上就是程序员一人包打天下,同时兼项目管理、前后台设计、技术开发等所有角色。想好要做什么,直接写代码。虽然书上也说应该搞一搞概要和详细设计文档,但DOS上连好用的字处理软件和中文输入法都没有,更别说画图和设计工具。规范的程序员们会把设计思路放在代码注释里(少数学霸可能写在本子上),但大多数人可能就是放在海马体里。PRD?不存在的。原型?也许画在餐巾纸上。哦,那时中国好像还没有餐巾纸。

对于少数能接触到电脑的年轻人来说,PC最重要的是游戏功能,最脍炙人口的游戏是《仙剑奇侠传》,国产RPG巨著,打怪升级探迷宫找宝箱,可以抗衡任天堂红白机的魂斗罗、街霸和苹果机上的警察抓小偷、吃豆。

仙剑奇侠传

我凑了个热闹用汇编写了我的第一个“产品”。这个产品不需要拷贝,自己主动扫描和把自己复制在一个个exe文件头部,啥时候想启动了就自己启动,用户不能干预。工作时,用户DOS窗口字符像下雪一样往下掉,堆在底部变成一个雪人。用户爽?还是我爽比较好玩,用户稍微惊吓一下问题应该不大。嗯,按个空格键就恢复了。

时代总结:

典型产品:WPS、UCDOS、仙剑奇侠传

产品关键词:功能强/多,体积小,占用内存少,不蓝屏

设计方法:裸写代码,少部分逻辑放代码注释里,运行起来才知道产品长啥样

典型团队:个人包办全部角色

产品大牛:求伯君,鲍岳桥,王江民

2. 1995~2000 – 产品有了图形化设计

95年是个重大的产品设计分水岭。微软先后推出Windows95和Visual Studio,图形界面逐渐普及,产品终于可以做可视化设计和开发了。当时我们觉得用VS直接把库存控件拖拖拽拽拼出一个产品界面原型,特别酷。然后编辑这些控件,定义它们对收到的消息(单击、双击、加载、销毁之类的)怎么响应,前台直观地走向面向对象编程,不需要再设计复杂的消息监听线程。更爽的是多线程的Windows死机大幅减少,内存也不再受限于640K,爽多了,不过不经常Ctrl-S还是比较容易悲剧,VS常挂。

软件越来越大,可能是因为都装光盘里了吧,纷纷变成了几十上百M,一张盘装不了几个,所以大软件有点贵。而硬件计算能力的落后,让代码的性能和精简度成为核心指标。此外,随着局域网的发展,大型办公或商用软件渐渐出现了服务器和客户端分离的设计,软件从单机版渐渐升级为CS架构(Client-Server),服务器端主要是数据库和一些需要共享的资料和服务,可以支持连接多个客户端。

因为软件大了,单枪匹马有点搞不定,个人英雄们纷纷搞起了公司。

我的偶像求伯君的金山公司当时先后推出了词霸、毒霸、剑侠情缘,占据了大部分用户的电脑,成为最高频打开的软件(如果当时有日活统计,金山肯定是冠军)。当时他的小弟雷军,今天还延续着传奇。马化腾做了OICQ,虽然是模仿一个以色列软件ICQ,但挺接地气的,网络普及和马太效应让QQ迅速长大,就是还没办法赚到钱,差点廉价卖身;张小龙做了个Foxmail,收发刚刚出现的新玩意儿Email很好用;互联网圈儿萌芽,丁磊等一批早期个人网站站长涌现,随后新浪搜狐等公司渐渐崛起;英语老师马云用中国黄页赚了很小的第一桶金,开始酝酿B2B的阿里巴巴网;内心揣着回国创业想法的李彦宏还在华尔街工作;刘强东还默默在中关村卖着正经光盘,奶茶还在幼儿园。

软件产品逐渐商业化,街头也有了越来越多卖正版软件的联邦软件门店。软件产品唯一的收费模式是按盒装软件的价格付费。不过买正版的人实在不多,盗版光盘产业火爆。印象挺深的一件事是,王江民著名的杀毒软件KV300因为盗版泛滥赚不到钱,一怒之下加入了逻辑炸弹,发作时盗版用户硬盘数据被破坏,软硬盘被锁不能启动。软件有风险,盗版需谨慎,我们后来都喜欢用同学的电脑先运行一段时间盗版软件。

软件团队当时的核心角色是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商务沟通,架构师这样的角色在软件团队还不多见,我们程序员在公司里都互称“某工”。当时的软件业还没有独立的产品经理角色,这个岗位主要在实体产品行业。软件工程方法开始流行,研发流程以瀑布模型为主。需求和设计逐渐开始文档化。界面设计那时基本还是由程序员完成,配有专职负责UI设计的美工的团队可以说是奢华,但在后期渐渐流行的网站里成为标配。因为有了Visual Studio这种可视化拖拽工具,产品原型概念渐渐出现。标准UI已经从蓝底白字文本风变成了灰底平板控件风,类似下图这样。

Win95/98时代的标准软件界面

游戏这时候厉害了,依然是端游,但因为支持联网,大家可以互相厮杀,比蹂躏电脑有趣的多。学生宿舍局域网和网吧纷纷出现,昼夜响着枪炮声,红色警报、星际争霸、帝国时代、暗黑破坏神交替登场,国产游戏依然以单机版为主,剑侠情缘、金庸群侠传风靡一时。我那时会锁住老怪的血不让死,然后傻乎乎地捶上一万拳,把“野球拳”练到顶级,空格键都坏了。

金庸群侠传

当时我做了人生第一个网站,起名“梦幻世界”,专谈黑客技术,在校园网里颇有些访问量,后来还有绿色兵团(后成为绿盟)的人来跟我交流,包括我很仰慕的黑客软件“冰河”的作者。网站代码就是用Frontpage裸写的,今天还珍藏着。写这篇文章时拿出来跑了一把,颇有些小激动,20年没见到土土的它了。这大概也算是比较早期的个人站长了。

早年的个人网站

本科毕业时我终于做了第一个正经产品,太原公交公司IC卡加油机控制器,汇编语言洋洋洒洒写了几万行,服务于太原公交车司机们,把他们从每天清晨繁琐的加油额度申请和统计中解放出来,刷卡自动完成。每天让用户多睡五分钟,满满的成就感让我觉得是个产品达人了。只是跟我交接的刘工比较痛苦,没有设计,没有原型,只有汇编语言代码,和一丢丢注释。

带着对求伯君的崇拜,校招时我给金山投了简历,没想到三天都不见回复,我郁闷之下猜测着给qbj@kingsoft.com, bjq@kingsoft.com, qiubojun@kingsoft.com, bojunqiu@kingsoft.com…等十几个邮件地址发了邮件,老王卖瓜之余也痛陈了这令人发指的冷漠狠狠打击了一个粉丝的热情,没想到次日我就接到了金山研发部门负责人的电话,表示只要我肯去珠海工作,立刻发offer。当然,后来没敢去报到。

时代总结:典型产品:金山词霸、个人网站、金庸群侠传产品关键词:加载快,不崩溃,支持联网设计方法:原型+可视化界面开发,需求和设计文档化,瀑布模型典型团队:项目负责人,程序员产品大牛:求伯君,丁磊,徐霄鹏(呀,西红柿…)

3. 2000~2005年-工程化的产品设计和管理

转眼到了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的年代,网络技术驱动着信息产业的迅猛转变。政府部门纷纷建设门户网站;新闻、社交网站雨后春笋般出现,腾讯QQ如日中天;天涯、猫扑等各类论坛渐入佳境,木子美芙蓉姐姐们用满满的荷尔蒙点燃着网民们的火热激情;游戏从单机+联网纷纷转向大型网络游戏,盛大的《传奇》创造了传奇,收费模式从游戏软件卖钱变为按游戏时间收费,再演化为道具收费,熊孩子们则从球场和屋顶奔向网吧,“失踪”儿童大多都可以在网吧里找到;电子商务萌芽不久,8848盛极一时后迅速折戟沉沙,拍卖制的eBay收购易趣后面对童年的淘宝发起的免费之战,正在节节败退中,而亚马逊刚刚收购卓越进入中国。京东那时还叫京东多媒体,主要在网上卖光盘,一天几百单。百度则在初期作为搜索服务提供商遇阻后推出面向终端用户的搜索引擎,渐渐开始领跑中文搜索市场。

2004年的淘宝网

当然,这一切和移动端还没啥关系。移动设备已经有了,典型的是PDA(个人数字助理),上面跑Palm或者随时死机的Windows Mobile(那时还叫WinCE),电池差不多能坚持一小时。我当时上下班挤公交车时看电子书是PDA的典型应用场景。手机还只用来打电话,彩屏和弦铃声是主要卖点,能拍照的手机被认为是高端货。

智能手机出现前的掌上电脑- PDA

我的线上首单就是2002年在易趣网竞拍买了这么个PDA。当时流行拍卖制,分为两三天截止期的竞拍或者一口价两种方式,然后成交后线下面交。当然也有成交后走邮寄的,但先付钱的往往收不到货或者收到残次伪劣品,先发货的往往收不到钱。总之谁先谁倒霉,这个严重问题促成了淘宝设计了“担保交易”第三方资金托管机制,买家确认收货后再打款给卖家,这直接催生了支付宝,最终担保交易与交易免费一起帮助淘宝击败了eBay。

电脑的使用姿势在这个阶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大家都是在电脑上运行大量软件,这个阶段工具盘的使用越来越少,休闲娱乐基本上都是通过网络– 上网看新闻、上网聊天泡论坛、上网打游戏。

互联网逐渐普及,网站开发技术的迅速提升推动着企业级软件架构也渐渐从CS过渡到BS(Browser-Server),客户端从编译出来运行在本地的可执行程序变成了通过浏览器加载的服务器端网页。BS被认为更先进,轻客户端,还可以免安装实时更新。

当时的软件研发团队的核心角色是项目经理和架构师,大多由一人兼任,通常技而优则管。产品经理的主要职能还被涵盖在项目经理职能中。作为极具地位和价值的角色,程序员的理想大多是成为项目经理。当时中国软件业没有管理和技术双轨发展机制,很多一流技术高手后来成了平庸的项目经理,因为两者的核心能力非常不同。

交互和视觉设计那时还叫美工,由会画画的小姑娘一肩扛起,分工细致专业的UED团队应该还没有登场。

软件工程迅猛发展,迭代模型取代瀑布模型开始流行,后来演化出互联网产品快速迭代和MVP的概念。国际项目管理权威认证PMP定义的需求管理成为后来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核心职能,并逐渐引入头脑风暴、马斯洛金字塔、KANO模型及伪需求判别、用户分群画像等方法。质量管理后来逐渐被互联网技术团队认领,而时间、沟通、风险等管理责任则继续留在互联网项目经理的职责中,但由于项目经理权力的弱化,后来的产品经理也要共同负责产品实施上线。CMMI流行于大型软件公司,通过CMMI5评审是规范和实力的象征。这个重流程和组织能力的成熟度模型在敏捷方法兴起后渐渐衰落。

此外,产品方法论溯源也值得提一下统一建模语言UML。它在2000年之后逐渐引入中国,并逐渐流行于产品设计。UML用例图大致长下面这样。

UML用例图

当时规范的产品设计常要用UML画出用例和流程,虽然它缺乏输出界面原型的能力,但具有比较强的画类图、活动图、状态图的能力,偏架构设计,是产品和技术的桥梁。今天UML已经比较非主流,很偶尔看到怀旧型或者很偏技术的产品经理还在谈论它。

当时我做前端产品设计和开发时常用Dreamweaver、Frontpage制作网站原型,这类前端开发工具已经具备极强的高保真原型的快速输出能力,它和今天产品经理常用的Axure、墨刀之类的工具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需要很好的html和js的编写能力。

游戏这时候更厉害了。盛大2001年上线面向网络设计的《传奇》上线,其火爆不但后来把陈天桥推到互联网的第一位中国首富,也吸引得史玉柱连脑白金都不卖了,改行去做游戏。

传奇

那时我负责一家著名电脑公司的软件部和产品规划部。因为有经费了,在产品设计里加入了用户研究。那是个体力活儿,顶风冒雪地跑电脑城和网吧,和发小广告的争相扑向每个路人,死缠烂打求填问卷。所以用研脸皮薄确实挺影响产出。海量用户的模糊需求梳理也是个很大的挑战,只能通过统计方法确定大多数人可能要什么,但郁闷的是,拿到的大多数调研结果有时不代表大多数用户,美女调研员出去收问卷效率非常高,获得的却往往只是适合男性用户的发现。另外也发现用户面对面填写问卷时的装逼心态很强烈,给出的不一定是真实想法。

再到后来,我开始做网站,给上海市政府做了多个政府部门的官网和公众平台,网站设计以协调美观和信息高效展示为核心诉求。不过那时用户体验非常好搞,大多数用户带着敬畏之心面对计算机(虽然已经不需要像几年前戴帽子穿工作服换鞋进恒温机房了),网站如果出错了,我们会告诉用户是使用姿势不对,用户往往非常内疚自责,有时还请吃饭虚心求教正确姿势,再或者各种重启,觉得是自己的电脑有问题。

时代总结:典型产品:QQ、门户网站、传奇产品关键词:布局美观、信息展示高效、面向网络设计、免安装更新设计方法:工程化的研发,重视需求挖掘与管理,专业美工设计UI,迭代开发

典型产品团队:项目经理,功能规划工程师,架构师,程序员,美工

产品大牛:马化腾,丁磊,李彦宏

4. 2005~2010年:产品经理职能分离,用户体验设计兴起

这个阶段,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风起云涌,淘宝击败eBay称雄C2C电商市场,势不可挡地于2007年上市,并开始酝酿天猫;腾讯QQ如日中天,2005年收购Foxmail迎娶张小龙,婚后五年小龙怀上微信,成为人生赢家;同年百度在纳斯达克火爆上市,市盈率2000多倍创下世界纪录,并先后推出百度知道和百度百科,而莆田系也从电线杆奔向百度竞价排名;京东进入爆发性增长,除了在马云推崇的轻资产模式大红大紫的2007年以惊人魄力自建物流,颇有远见地挖掘了重资产护城河,同时鲸吞电脑数码市场,毁灭性地打击了男人唯一爱逛街的地方 - 电脑城。随后京东又进军大家电和图书市场,为下一阶段与行业老大国美苏宁当当开撕埋下伏笔;1号店在对供应链要求极高的超市电商领域迅速崛起,狠狠撕开了需求和难度均为最高的传统零售最后防线,全面吹响了线上颠覆线下零售巨头的号角;陈年在卓越网变现后成立凡客,与PPG一起席卷了抱有时尚梦想的屌丝群体,吹响了互联网进军制造业的号角;又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奇虎360在周鸿祎的带领下用魄力惊人的“免费”商业模式从杀毒到工具,彻底颠覆PC软件业。

极具个性的“凡客体”

与此同时,有些行业和模式则渐入黄昏。李嘉诚的TOM黯然退市,互联网Web1.0的单向信息发布模式日渐式微,曾经如日中天的三大门户,新浪转战博客和微博迎来第二春,网易暂时还没染指音乐和电商,靠游戏《大话西游》另辟蹊径,而搜狐则过了巅峰开始滑坡;互联网迅速向重互动的Web2.0过渡,其代表微博、天涯、猫扑盛极一时,天涯小胖和猫扑猥琐教主脍炙人口。电脑玩家曾经人手一本的《大众软件》销量急剧下滑,映照着个人软件市场渐趋穷途末路,也把盗版光盘产业扫进了历史尘埃(想当年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一整天光盘片基技术,顿时成为无用知识)。多年来统治信息产业江湖的企业级应用与服务市场在“云来了”和次贷危机的打击下一落千丈,曾辉煌不可一世的MNC们纷纷显露败相,人才阵地被互联网企业渐渐占据。

下面谈谈产品设计在这个阶段的变革。

2005年公司从硅谷挖来了一位大师,带来了一个全新理念- UX,全称User eXperience,即用户体验。我最初认为UX不过是美国版的美工,但听了他的几次深入介绍后,我渐渐有了全新的认识。UX并不是从艺术角度研究界面怎么画好看,而是全方位去研究影响用户的情绪、偏好和感受的各种因素,和人类对所接触事物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并理解其心理学根源。

大师提到的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研究方法是,研究团队会请用户坐进一个有着单向透视玻璃的房间,房间里的电脑上运行着需要做可用性研究的产品,用户按要求对产品进行全面的使用。在此过程中,研究团队在单向玻璃背后,仔细观察用户,记录他的眼睛看向哪里,视线如何移动,在哪里停留多久,怎么点击,操作顺序是什么样子,情绪上有什么样的变化,被什么所吸引,对什么视而不见,怎么进行判断决策,对什么有耐心,对什么不耐烦,等等。观察结束后再结合一组访谈,深入了解用户使用产品的整个心理过程。当时在西方的一些顶尖产品公司的实验室里,这个用户研究方法已经渐渐展开,而当时对中国的产品设计则还是个新鲜事物。

眼动实验和视觉热点图

这个研究方法体系深度应用在设计职能上,细分出了用研、交互、视觉等一系列后来的互联网前端设计岗位,并推动了C端产品在情感化设计方面的革命性升级。

  • 用研。专注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深入理解用户心理因素的分析方法,是设计的重要输入。

  • 交互。根据用户特性和使用场景,对产品信息架构、用户操作流程引导、系统对人的反馈等方面的深入思考,结合黄金8法和启发式评估10条为代表的交互理论,孵化出了交互设计体系。

  • 视觉。探索视觉焦点分布和视线轨迹的眼动实验等科学研究手段与传统美学艺术理论和审美的结合,则成为互联网视觉设计师的方法论基础。

  • 产品。用户的情绪、心理、潜意识、决策因素、行为特性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使用场景分析,结合商业目的运用于产品及模式打造,形成了互联网前端产品经理核心能力要素。

当然,这几个角色之间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存在着非常多的交叠和共性,也并非泾渭分明的。在很多公司面向UX的设计部门,也叫UED。

由于各类网站的爆发性增长,不断长大的互联网企业分工越来越细,互联网产品经理职能渐渐从项目经理、网站架构师、产品规划工程师、需求工程师等形形色色的职能中剥离出来,并逐渐整合成为一个重要的岗位,产品经理理论体系迅速发展,并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职能:

  • 负责产品路线图,把项目经理对产品功能从“做”的管理上升到“想”的层面。

  • 负责市场、业务、运营、技术的对接,相应MRD、BRD、PRD等文档体系逐渐形成规范。

  • 重点负责功能管理,针对广义用户进行需求深度挖掘和功能设计,并输出产品用例和Demo。

  • 在技术团队的支持下,与项目经理搭档完成产品的落地实施,与业务和运营搭档负责产品的持续改进。

  • 逐步引入产品数据体系和KPI管理。

此外,互联网数据体系及网站分析技术日渐成熟,尤其是针对渠道、用户、商品和销售,在流量和转化等维度的数据和分析,对产品设计产生越来越大的指导作用。虽然“大数据”概念尚未流行,但专注数据生产、数据挖掘和报表生成的BI部门已经渐渐成为互联网公司的重要部门。

最后,软件工程领域,05年悄然进入中国的敏捷方法渐入佳境。在小步快跑摸着石头过河的互联网领域,沉重的CMMI体系与行业诉求格格不入,而MVP为核心快速迭代的敏捷思想则准确切合中国互联网特性而大行其道,一改在企业级市场中的窘境,大放异彩。当然,我也看到强烈的随意性和薄弱的质量意识穿着敏捷的外皮迅速渗入曾被流程严谨管控的研发体系,其后果只能靠广大用户对各种错误的容忍度来消化了。

时代总结:典型产品:QQ、淘宝、百度、博客、天涯、凡客、360安全卫士产品关键词:互动、自我表达、情怀、连接设计方法:体验设计,需求深度挖掘、敏捷开发典型产品团队:产品经理,项目经理,UED,架构师,程序员产品大牛:马化腾,俞军,周鸿祎

5. 2011~2015 - 产品理论体系渐趋成熟与设计思路的移动化

这也许可以认为是互联网最蔚为壮观的时期,资本盛宴推动着一幕幕精彩大戏交替上演,犹如夜空中璀璨的焰火,点燃着中国的整个消费市场的激情。互联网如野火般烧遍每一个传统和新兴产业,也摧毁着和改变着一切原有秩序。“互联网+”于2015年势不可挡地进入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精彩的旋律中,疯狂的上半场渐渐拉下帷幕,开始进入回归商业本质、成熟理性的下半场。

随着网民成为中国人口主体,流量红利到达巅峰后日渐枯竭,增量下滑的大趋势下,廉价收割小白呆萌新用户已经越来越难,流量迅速变得无比昂贵;BAT成为绝对巨无霸,在连接人与人、人与商品、人与信息的三大领域各自完成绝对统治后,迅速向对方后院疯狂渗透,横向延展,通过大量收购建设全局生态体系,并在“连接人与服务”这最后一块缺乏绝对统治者的领域中展开惨烈搏杀;移动端迅猛崛起,流量从PC时代的中心化变为移动时代的去中心化,微信成为新的绝对流量入口,然而它的强社交属性和流量黑洞策略让微信无法像PC时代的百度般进行全局流量的商业化分发,这注定了移动时代的多重流量入口的纵横捭阖是用户争夺战的主旋律;小米随移动时代的到来而迅速崛起,其参与感打造、粉丝经济、饥饿营销、直销+预售+低价硬件+低毛利率打造的超高性价比手机在手机业界掀起风暴;阿里巴巴造节双11掀开了全民大促狂欢的序幕,随后跟进的618、双12、黑五等大促节日渐渐彻底改变了零售的黄金时段;3Q大战热身之后,千团大战、打车大战、理财大战先后展开,一场又一场的资本盛宴让大家在漫天“硝烟”中纷纷改变了吃饭、出行、理财、购物、社交的姿势,还顺带着摧毁了小偷、假币这些历史悠久的黑色行业;阶段末尾,曾不共戴天的生死冤家,各细分领域的大哥二哥美团点评、赶集同程、携程去哪儿、滴滴快的竟然在2015年同时合并牵手,我们惊呼江湖如此奇妙之余,也感到中国互联网蓦然掀起寒风,肃杀的秋风就要开始席卷似锦的繁花。毕竟,任何商业最终的本质,是盈利,互联网也不例外。

从产品管理的历史阶段来看,随着互联网新玩儿法新变革层出不穷,热闹火爆,负责互联网模式与功能构想的产品经理角色渐渐成为互联网行业最黄金职位,光环吸引着大量技术、咨询、运营、设计、项目管理等不同背景的人才纷纷转型产品经理。在这个大风向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专业的产品经理平台在2010年上线,并成为产品经理们的分享和学习乐园,帮助一代代产品经理和运营们成长,我也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学习和受益良多。产品经理大会、产品经理学院也在各一线城市逐渐兴起。火热的互联网时代推动着产品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渐趋成熟完善。

  • 阿里、腾讯、百度作为三大人才基地,派生出风格迥然不同的三大产品经理流派。作为近距离观众,我的感觉是,阿里系产品经理商业化思维强烈,产品理念中带着满满的运营思考;腾讯系产品经理更接近产品理想主义,对体验追求极致,有着清晰的底线和面向用户的原则性;百度产品经理则更注重技术和科学,但换一个角度,对用户与市场的结合不免偏薄弱,这可能也和百度系脱胎于极重技术的搜索引擎有着基因关系。?

  • 消费心理学结合场景分析被不断引入产品设计,引导方式迅速繁衍,分化出丰富的适合促销导向、品质导向、场景导向等不同类型用户的各类导购栏目,同时炫耀、贪利、从众、好奇等人性哲学元素被深入运用到产品中,对社交传播和转化进行广泛有力的推动。

  • 海量商品、海量用户的特性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深入,精准化、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已经成为电商标配。最能体现千人千面特性的电商首页,从最初的“短”到内容丰富且固定的“长”,再到栏目顺序和聚合方式个性化的“长”,再回归到栏目和内容个性化的“短”,不断地轮回演进着。

  • 促销玩儿法越来越丰富繁多,“无促销不电商”的观念逐渐渗透消费者心智,随后伪促销、伪红包开始泛滥,价格游戏成为主流玩法。在一场精心酝酿的南京“城市精选”项目实验中,我们最终证实消费者的实际选择是宁可相信原价虚高的假促销,也不选择价格真实打到最低的稳定底价售卖。

  • 随着中产阶级和新一代消费者渐渐崛起,生活方式和消费诉求迅速变化,群体性亚文化带来鲜明商机。场景化产品设计逐渐开始流行,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逻辑逐步演化为以人为中心的连接逻辑,社群、极致单品和新场景连接变革着人、货、场,售卖对象从商品转向情感。

  • 互联网产品架构随功能的不断复杂和强大而渐渐出现前后台分离,中台体系开始独立,一系列核心模块如营销系统、类目与商品体系、会员体系、用户体系、店铺体系、价格体系、广告系统等开始成型。

这个阶段另一重要特点就是移动端兴起并渐渐占据统治地位。移动端特性推动着产品设计依据的一系列变革。

  • 时间碎片化。用户上网访问应用的时段发生转移,从上午10点和晚上,渐渐转为早晚通勤时间、午餐时间以及晚上上床后的时间,也从低频长时间变为高频短时长。这个特性不但推动了电商向高频小单发展,也推动了内容消费的重大变化–从深度文章和精致视频,迅速走向快餐化。

移动端(红) vs PC端(蓝)的分时流量趋势

  • 流量碎片化。从过去的搜索引擎统一分发变为林林总总的app聚集起一个个流量孤岛。这也推动着流量争夺从SEO/SEM快速转向预装和ASO,流量争夺转向巨无霸内部生态层面的打通和交叉引流,也渐渐催生了后来的私域流量池思维。

  • LBS推动O2O和基于地理位置的营销和社交玩儿法不断繁衍,地图也随之渐渐成为流量新入口。

移动化浪潮带来了两大产品底层思维的变化:

首先是社交兴起。手机的独占性和随时在线的特点决定了手机就等于人,移动应用账号则是人在线上的映射。随着智能手机和微信的普及,社交化产品变得火热,从PC时代的圈层沟通和异性社交,渐渐承载起更为强烈的商业属性。几乎所有互联网产品都在生态内重点建设社交体系,裂变思维全面渗入产品设计,带来了红包、拼团、砍价、有奖分享、社交游戏等一系列的传播玩儿法;而社交电商伴则随着微信小程序崛起,粉丝经济和社群营销成为热点,社交成为营销的核心方式。

其次是草根化。早期的传播是单向式和星型结构的,以主流媒体和名家明星为中心,内容和观念被中心化的渠道推向万千读者。随着移动时代和Web2.0的降临,信息传播由星型迅速转为网状,草根随之蓦然崛起,数以亿计的草根以对等的投票权改变着整个社会的主流审美,商业逻辑也从精英导向变为“得草根者得天下”。于是,产品设计与营销方式的草根化、内容的快餐化和媚俗化也就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由此,UGC信息流、网红、直播、小视频、晒单种草纷纷成为重要的产品与商业形态。

移动浪潮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影响之大,很早就让一些嗅觉灵敏的企业家决心“All in 移动”。当时我在携程经常给创始人James(梁建章)汇报业务情况,那时PC端流量还占百分之七八十,James就已经反复强调“拇指+水泥”的战略,只对移动端感兴趣。我打算在PC端产品投入一定资源,还颇挨了几次批评。当时有些郁闷,但后来很快看到移动端的压倒性趋势,对他的前瞻性颇为钦佩。这也影响了我后来主管前台产品的很多年,都几乎只把精力和资源投在移动端。

回顾这个阶段,我在产品设计层面的专注点,从方法、流程、技术、质量等层面,也逐步转向用户群体的心理学、哲学和侧重商业逻辑、传播逻辑、转化逻辑等产品驱动力的内因层面思考和逻辑推敲,更多地从“把产品做对”向“把产品做好”的思考维度跃迁。在携程负责业务BU的阶段受益良多,让我得以充分体会和理解互联网业务各个单元产品、运营、技术、编辑、数据、市场、商务等层面如何整合和协作,让我后来的产品思考不再太过偏重于产研视角,价值观也从把产品做得优秀转向如何在保证用户体验的情况下最好地支持商业目标。

时代总结:

典型产品:微信、天猫、京东、手机支付宝、高德、微博、美团、滴滴、陆金所……(此处省略10000字)

产品关键词:移动、体验、场景、社交、草根

设计方法:MRD/BRD/PRD成为标准产品设计输入输出;产品思维深度融入场景化、社交化和运营思维;UX体系趋于完备

典型产品团队:产品经理,UED,BI,运营,架构师,程序员

产品大牛:张小龙,雷军

6. 2015~2019 - 模式去芜存菁和对存量市场精雕细琢的时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狂欢过后,其实也并不落寞,互联网下半场,一切都日新月异。流量红利时代慢慢远去,在线上批发流量或者线下大规模地推,小礼品“求扫码”的时代已经成为回忆,互联网公司们开始用全新的姿势经营着流量:

  • 增长成为行业热点。2015年范冰的《增长黑客》把Growth Hacker概念引入中国,GrowingIO也于同期成立并于2016年开始组织增长大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逐渐成为行业最大盛会。流量在AARRR增长模型下结合大数据的力量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

  • 线下市场成为流量竞争新渠道。电商巨头纷纷布局线下,入股或收购大型传统零售巨头。盒马、苏宁小店等新物种通过密集前置仓布点在线下卡位。

  • 下沉市场成为流量争夺新热点,拼多多和快手在低线级城市的快速收割大获成功。

  • 淘宝、微博、抖音等公域流量竞争激烈价格昂贵且不可控,微信社群、公众号、app等私域流量池玩儿法兴起。

  • 拼多多和Luckin把传统的裂变打法发挥到极致,在强大的补贴下逆袭几乎不可战胜的行业巨头京东、星巴克,改变行业格局,成为新贵。

  • 在资本狂热退去后共享单车的一地鸡毛中,新一轮“红黄蓝绿”重新崛起,只是核心逻辑已经从没有盈利模式的共享经济变成巨头们链接消费者抓住流量和支付的高性价比手段。

再次充斥北京街头的新一轮“红黄蓝绿”

除了流量新玩儿法,新趋势也层出不穷。在线上零售遭遇渗透率瓶颈,线下零售面临寒流的大背景下,马云在2016年提出了融合线上线下、数字化人货场的“新零售”,线上线下零售巨头们争先恐后地进行探索并催生大量零售“新物种”;Z世代的全新消费者登上舞台,随之而来的全新消费个性与主张渐渐变革当代消费心理与导购方式;百度全面衰落,表象上看是移动时代流量逻辑的变化以及自身商业准则带来的后果,实则也因为太热衷于截取流量哺育自我生态,造成了其它巨头的信息屏蔽,以及大数据时代无所不在的推荐策略下,商品和信息对用户无限投喂让用户渐渐失去搜索意识;互联网大规模进军制造业遇阻,互联网造车、互联网家电、互联网手机处境艰难,似乎在证明底蕴深厚的制造业不是聚合消费者和创新营销模式就可以通吃的,由互联网而制造的路径充满艰险;互联网金融市场在盛宴后纷纷爆雷,让网民们狠狠认识到天下并没有免费的午餐;知识变现狂飙突进,吴晓波、罗振宇、李笑来等知识网红通过知识付费平台赚的盆满钵满,也引得很多耐不住寂寞的老师纷纷杀出来圈钱,纯洁的知识渐渐沾染铜臭;同时,因为资本的饥渴与迷茫,VR/AR、区块链、共享经济这些价值被严重夸大的概念火爆一时,引无数资本竞折腰;AI和智慧家庭切中未来生活痒点,niceto have无法引爆市场,探索之路似乎还十分漫长,美妙的前景尚在远方。

大数据在这个阶段成为火热的概念,强大的数据体系迅速地改造着互联网的每一个职能的工作方式。营销和品牌不再用相同的消息在统一的媒体和渠道集中轰炸,代表细分人群的KOL和聚合消费者精确特征的DMP平台的广告精准投放成为营销主战场;产品设计基于流量、转化、传播等核心数据体系进行KPI导向的持续优化,打造场景化和千人千面的个性产品,并越来越广泛深入地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商品推荐和自动化聚合;运营基于细分人群的差异化偏好,对商品、内容和服务进行深度精细化运营和个性化触达;以分级数据体系和北极星指标为核心的增长黑客体系更是把深度数据分析做为每一步产品或运营决策的关键依据。

产品设计理念在上一阶段已经基本走向成熟完善,我个人感觉在此阶段,除了与大数据的深度结合,并没有看到太大方法论上的变化与革新。如果说互联网上半场是在狂热的资本推动下层出不穷的新模式探索和快速圈地做增量市场,下半场则是精细化的存量市场经营和繁多商业模式的去芜存菁。产品经理们的专注所在,相应也应当是构建完整全面数据体系和模型,精确追踪流量的来龙去脉,深度挖掘每个产品节点的用户诉求及其心理细节,精细雕琢,并顺应近年来简约和沉浸式的设计趋势,将产品变成“懂你”的高效产品。

产品设计思路的迭代,这个阶段前期场景化大行其道,电商设计了越来越丰富的场景化栏目对商品进行聚合,对消费进行引导,但近期又开始精简,回归到精品频道加个性化内容的主旋律。下面举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最新的京东移动端首页改版,来诠释产品设计理念的变化。

下图左一为改版前的7.x版首页,图二、图三为三个多月前上线的来自两位不同用户的京东移动端8.0版首页。

京东App7.x版首页 vs 8.0版首页

不难看到,新版首页主要有如下变化:

  1. 首页栏目大幅精简。iPhone XS上,原来的首页大约6屏,新版首页只有不到3屏。原有板块和栏目大幅度简化,去芜存菁,原场景化栏目池东家小院,承载消费风格的版块女神、潮人、我爱我家、实惠好货、京东直播等均被搬离首页,折叠为二级栏目或取消。业务线原可提报的首页入口资源位除活动通栏外全部被取消。

  2. 个性化内容占据绝对主体。首焦轮播和icon区(百宝箱)栏目和排序全面个性化,并增加“我的频道”集中收纳用户偏好的频道。黄金频道区保留了秒杀、好货、闪购、排行榜等固定重点栏目,但入口图早已实现千人千面。由此,除黄金频道区的固定栏目,任何业务入口仅有的露出机会在百宝箱区和“我的频道”,但需要符合用户个性化偏好而获得算法推荐露出。

  3. 特色推荐区大幅增强。“为你推荐”从原来的单品瀑布流(Feeds流)提升为按品类分区,插入活动内容,让偏好逛单品推荐的用户可以有效锁定范围,同时Feeds推荐算法在精准度和复购周期等方面有一定优化,支持更好的沉浸式浏览体验。可见,导购思路从逻辑维度丰富的场景聚合型推荐,又回归了粗暴但高效的单品推荐。同时,为每个单品加入了用户反馈设计以帮助系统迅速提升推荐准确性。

  4. 我们也看到了设计中一系列的细节优化,如京东大红品牌色有所增强,视觉样式进一步统一,增强微动效引导,二楼优化等。

跟京东的朋友聊了一下,新版首页引导效率有很大提高,商详页流量提升10%,特色推荐流量提升近300%,UV点击价值提升5%,订单提升3%。同时,由于低效频道的取消和折叠,保留频道流量大幅增加。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化繁为简结合深度个性化推荐的设计,带来了更好的效果。

时代总结:典型产品:盒马、抖音、拼多多、摩拜、王者荣耀产品关键词:增长、生态、沉浸式、大数据产品设计方法:深度结合大数据的个性化产品设计,体系化的产品架构,成熟的用户体验设计典型产品团队:产品经理,增长经理,UED,BI,运营,架构师,程序员产品大牛:产业早期英雄辈出的时代已经过去,互联网鼎盛阶段产品经理们都是整体作战,似乎很难再有个人英雄出现。

在未来,互联网会渐渐成为成熟的“传统行业”,回归渠道本质而成为各垂直行业的组成部分。产品经理的功能也会逐渐演变和细化,细分出如增长经理这样专注明确的新职能,市场部门的职能和做法也会逐渐变化,与产品与技术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同时运营、数据等岗位的作用和地位会不断崛起,与产品经理携手,打造互联网下半场的全新旅程。

路漫漫,任重而道远,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