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can 是那些想要自我托管简单网站或博客的 Python 用户的绝佳选择。
如果你想创建一个自定义网站或博客,有很多选择。许多提供商可以托管你的网站并为你完成大部分工作。(WordPress 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选项。)但是使用托管方式,你会失去一些灵活性。作为一名软件开发人员,我更喜欢管理我自己的服务器,并在我的网站如何运行方面保持更多的自由。
然而,管理 Web 服务器需要大量的工作。安装它并获得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来提供内容是非常容易的。但是,维护安全补丁和更新是非常耗时得。如果你只想提供静态网页,那么拥有一个 Web 服务器和一系列应用程序可能会得不偿失。手动创建 HTML 页面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这是静态网站生成器的用武之地。这些应用程序使用模板来创建所需的静态页面,并将它们与关联的元数据交叉链接。(例如,所有显示的页面都带有公共标签或关键词。)静态网站生成器可以帮助你使用导航区域、页眉和页脚等元素创建一个具有公共外观的网站。
我使用 Pyhton 已经很多年了,所以,当我第一次开始寻找生成静态 HTML 页面的东西时,我想要用 Python 编写的东西。主要原因是我经常想要了解应用程序如何工作的内部细节,而使用一种我已经了解的语言使这一点更容易。(如果这对你不重要或者你不使用 Python,那么还有一些其他很棒的 静态网站生成器 ,它们使用 Ruby、JavaScript 和其它语言。)
我决定试试 Pelican 。它是一个用 Python 编写的常用静态网站生成器。它支持 reStructuredText (LCTT 译注:这是一种用于文本数据的文件格式,主要用于 Python 社区的技术文档),并且也支持 Markdown ,这需要通过安装必需的包来完成。所有任务都是通过命令行界面(CLI)工具执行的,这使得熟悉命令行的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完成。它简单的 quickstart CLI 工具使得创建一个网站非常容易。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如何安装 Pelican 4,添加一篇文章以及更改默认主题。(注意:我是在 MacOS 上开发的,使用其它 Unix/Linux 实验结果都将相同,但我没有 Windows 主机可以测试。)
第一步是创建一个 虚拟环境 ,在虚拟环境中安装 Pelican。
$ mkdir test-site
$ cd test-site
$ python3 -m venv venv
$ ./venv/bin/pip install --upgrade pip
...
Successfully installed pip-18.1
$ ./venv/bin/pip install pelican
Collecting pelican
...
Successfully installed MarkupSafe-1.1.0 blinker-1.4 docutils-0.14 feedgenerator-1.9 jinja2-2.10 pelican-4.0.1 pygments-2.3.1 python-dateutil-2.7.5 pytz-2018.7 six-1.12.0 unidecode-1.0.23
Pelican 的 quickstart CLI 工具将创建基本布局和一些文件来帮助你开始,运行 pelican-quickstart 命令。为了简单起见,我输入了网站标题和作者的名字,并对 URL 前缀和文章分页选择了 “N”。(对于其它选项,我使用了默认值。)稍后在配置文件中更改这些设置非常容易。
$ ./venv/bin/pelicanquickstart
Welcome to pelicanquickstart v4.0.1.
This script will help you create a new Pelican-based website.
Please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so this script can generate the files needed by Pelican.
> Where do you want to create your new web site? [.]
> What will be the title of this web site? My Test Blog
> Who will be the author of this web site? Craig
> What will be the default language of this web site? [en]
> Do you want to specify a URL prefix? e.g., https://example.com (Y/n) n
> Do you want to enable article pagination? (Y/n) n
> What is your time zone? [Europe/Paris]
> Do you want to generate a tasks.py/Makefile to automate generation and publishing? (Y/n)
> Do you want to upload your website using FTP? (y/N)
> Do you want to upload your website using SSH? (y/N)
> Do you want to upload your website using Dropbox? (y/N)
> Do you want to upload your website using S3? (y/N)
> Do you want to upload your website using Rackspace Cloud Files? (y/N)
> Do you want to upload your website using GitHub Pages? (y/N)
Done. Your new project is available at /Users/craig/tmp/pelican/test-site
你需要启动的所有文件都准备好了。
quickstart 默认为欧洲/巴黎时区,所以在继续之前更改一下。在你喜欢的文本编辑器中打开 pelicanconf.py 文件,寻找 TIMEZONE 变量。
TIMEZONE='Europe/Paris'
将其改为 UTC。
TIMEZONE='UTC'
要更新公共设置,在 pelicanconf.py 中查找 SOCIAL 变量。
SOCIAL=(('You can add links in your config file', '#'),
('Another social link', '#'),)
我将添加一个我的 Twitter 账户链接。
SOCIAL=(('Twitter (#craigs55)', 'https://twitter.com/craigs55'),)
注意末尾的逗号,它很重要。这个逗号将帮助 Python 识别变量实际上是一个集合。确保你没有删除这个逗号。
现在你已经有了网站的基本知识。quickstart 创建了一个包含许多目标的 Makefile。将 devserver 传给 make 命令将在你的计算机上启动一个开发服务器,以便你可以预览所有内容。Makefile 中使用的 CLI 命令假定放在 PATH 搜索路径中,因此你需要首先激活该虚拟环境。
$ source ./venv/bin/activate
$ make devserver
pelican -lr /Users/craig/tmp/pelican/test-site/content o
/Users/craig/tmp/pelican/test-site/output -s /Users/craig/tmp/pelican/test-site/pelicanconf.py
-> Modified: theme, settings. regenerating...
WARNING: No valid files found in content for the active readers:
| BaseReader (static)
| HTMLReader (htm, html)
| RstReader (rst)
Done: Processed 0 articles, 0 drafts, 0 pages, 0 hidden pages and 0 draft pages in 0.18 seconds.
在你最喜欢的浏览器中打开 http://localhost:8000 来查看你的简单测试博客。
你可以在右侧看到 Twitter 链接,左侧有 Pelican、Python 和 Jinja 的一些链接。(Jinja 是 Pelican 可以使用的一种很棒的模板语言。你可以在 Jinja 的文档 中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现在你又了一个基本的网站,试着添加一些内容。首先,将名为 welcome.rst 的文件添加到网站的 content 目录中。在你喜欢的文本编辑器中,使用以下文本创建一个文件:
$ pwd
/Users/craig/tmp/pelican/test-site
$ cat content/welcome.rst
Welcome to my blog!
###################
:date: 20181216 08:30
:tags: welcome
:category: Intro
:slug: welcome
:author: Craig
:summary: Welcome document
Welcome to my blog.
This is a short page just to show how to put up a static page.
Pelican 会自动解析元数据行,包括日期、标签等。
编写完文件后,开发服务器应该输出以下内容:
-> Modified: content. regenerating...
Done: Processed 1 article, 0 drafts, 0 pages, 0 hidden pages and 0 draft pages in 0.10 seconds.
在浏览器中刷新你的测试网站来查看更改。
元数据(例如日期和标签)会自动添加到页面中。此外,Pelican 会自动检测到 intro 栏目,并将该部分添加到顶部导航中。
使用像 Pelican 这样流行的开源软件的好处之一是,非常多的用户会做出更改并将其贡献给项目。许多都是以主题形式贡献的。
网站的主题会设置颜色、布局选项等。尝试一个新主题非常容易,你可以在 Pelican 主题 中预览其中的许多内容。
首先,克隆 GitHub 仓库:
$ cd ..
$ git clone --recursive https://github.com/getpelican/pelicanthemes
Cloning into 'pelicanthemes'...
我喜欢蓝色,那么试试 blueidea 。
编辑 pelicanconf.py,添加以下行:
THEME='/Users/craig/tmp/pelican/pelican-themes/blueidea/'
开发服务器将重新生成你的输出。在浏览器中刷新网页来查看新主题。
主题控制布局的方方面面。例如,在默认主题中,你可以看到文章旁边带有元标记的栏目(Intro),但这个栏目并未显示在 blueidea 主题中。
本文是对 Pelican 的快速介绍,所以我并没有涉及一些重要的主题。
首先,我对迁移到静态站点犹豫不决的一个原因是它无法对文章评论。幸运的是,有一些第三方服务商将为你提供评论功能。我目前正在关注的是 Disqus 。
接下来,上面的所有内容都是在我的本地机器上完成的。如果我希望其他人查看我的网站,我将不得不将预先生成的 HTML 文件上传到某个地方。如果你查看 pelican-quickstart 输出,你将看到使用 FTP、 SSH、S3 甚至 GitHub 页面的选项,每个选项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但是,如果我必须选择一个,那么我可能会选择发布到 GitHub 页面。
Pelican 还有许多其他功能,我每天都在学习它。如果你想自托管一个网站或博客,内容简单并且是静态内容,同时你想使用 Python,那么 Pelican 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有一个活跃的用户社区,可以修复 bug,添加特性,而且还会创建新的和有趣的主题。试试看吧!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19/1/getting-started-pelican
作者: Craig Sebenik 选题: lujun9972 译者: MjSeven 校对: 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 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网页展现的更快,官方说法叫做首屏绘制,First Paint 或者简称 FP,直白的说法叫做白屏时间,就是从输入 URL 到真的看到内容(不必可交互,那个叫 TTI, Time to Interactive)之间经历的时间。当然这个时间越短越好。
但这里要注意,和首屏相关的除了 FP 还有两个指标,分别称为 FCP (First Contentful Paint,页面有效内容的绘制) 和 FMP (First Meaningful Paint,页面有意义的内容绘制)。虽然这几个概念可能会让我们绕晕,但我们只需要了解一点:首屏时间 FP 并不要求内容是真实的,有效的,有意义的,可交互的。换言之,随便 给用户看点啥都行。
这就是本文标题的玄机了:“看起来”。是的,只是看起来更快,实际上还是那样。所以本文并不讨论性能优化,讨论的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小伎俩,但的确能够实实在在的提升体验。打个比方,性能优化是修炼内功,提升你本身的各项机能;而本文接下来要讨论的是一些招式,能让你在第一时间就唬住对手。
这所谓的招式就是我接下来要谈的内容,学名骨架屏,也叫 Skeleton。你可能没听过这个名字,但你不可能没见过它。
骨架屏长什么样
这种应该是最常见的形式,使用各种形状的灰色矩形来模拟图片和文字。有些 APP 也会使用圆形,但重点都是和实际内容结构近似,不能差距太大。
如果追求效果,还可以在色块表面添加动画(如波纹),显示出一种动态的效果,算是致敬 Loading 了。
在图片居多的站点,这将会是一个很好的体验,因为图片通常加载较慢。如上图演示中的占位图片采用了低像素的图片,即大体配色和变化是和实际内容一致的。
如果无法生成这样的低像素图片,稍微降级的方案是通过算法获取图片的主体颜色,使用纯色块占位。
再退一级,还可以使用全站相同的站位图片,或者直接一个统一颜色的色块。虽说效果肯定不如上面两种,但也聊胜于无。
骨架屏完全是自定义的,想做成什么样全凭你的想象。你想做圆形的,三角形的,立体的都可以,但“占位”决定了它的特性:它不能太复杂,必须第一时间,最快展现出来。
骨架屏有哪些优势
大体来说,骨架屏的优势在于:
1、在页面加载初期预先渲染内容,提升感官上的体验。
2、一般情况骨架屏和实际内容的结构是类似的,因此之后的切换不会过于突兀。这点和传统的 Loading 动图不同,可以认为是其升级版。
3、只需要简单的 CSS 支持 (涉及图片懒加载可能还需要 JS ),不要求 HTTPS 协议,没有额外的学习和维护成本。
4、如果页面采用组件化开发,每个组件可以根据自身状态定义自身的骨架屏及其切换时机,同时维持了组件之间的独立性。
骨架屏能用在哪里
现在的 WEB 站点,大致有两种渲染模式:
前端渲染
由于最近几年 Angular/React/Vue 的相继推出和流行,前端渲染开始占据主导。这种模式的应用也叫单页应用(SPA, Single Page Application)。
前端渲染的模式是服务器(多为静态服务器)返回一个固定的 HTML。通常这个 HTML 包含一个空的容器节点,没有其他内容。之后内部包含的 JS 包含路由管理,页面渲染,页面切换,绑定事件等等逻辑,所以称之为前端渲染。
因为前端要管理的事情很多,所以 JS 通常很大很复杂,执行起来也要花较多的时间。在 JS 渲染出实际内容之前,骨架屏就是一个很好的替补队员。
后端渲染
在这波前端渲染流行之前,早期的传统网站采用的模式叫做后端渲染,即服务器直接返回网站的 HTML 页面,已经包含首页的全部(或绝大部分) DOM 元素。其中包含的 JS 的作用大多是绑定事件,定义用户交互后的行为等。少量会额外添加/修改一些 DOM,但无碍大局。
此外,前端渲染的模式存在 SEO 不友好的问题,因为它返回的 HTML 是一个空的容器。如果搜索引擎没有执行 JS 的能力(称为 Deep Render),那它就不知道你的站点究竟是什么内容,自然也就无法把站点排到搜索结果中去。这对于绝大部分站点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于是前端框架又相继推出了服务端渲染(简称 SSR, Server Side Rendering)模式。这个模式和传统网站很接近,在于返回的 HTML 也是包含所有的 DOM,而非前端渲染。而前端 JS 除了绑定事件之外,还会多做一个事情叫做“激活”(hydration),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不论是传统模式还是 SSR,只要是后端渲染,就不需要骨架屏。因为页面的内容直接存在于 HTML,所以并没有骨架屏出场的余地。
骨架屏怎么用
讨论了一波背景,我们来看如何使用。首先先无视具体的实现细节,先看思路。
实现思路
大体分为几个步骤:
<html> <head> <style> .skeleton-wrapper { // styles } </style> <!-- 声明 meta 或者引入其他 CSS --> </head> <body> <div id="app"> <div class="skeleton-wrapper"> <img src="data:image/svg+xml;base64,XXXXXX"> </div> </div> <!-- 引用 JS --> </body> </html>
let app=new Vue({...}) let container=document.querySelector('#app') if (container) { container.innerHTML='' } app.$mount(container)
仅此两步,并不牵涉多么复杂的机制和高端的 API,因此非常容易应用,赶快用起来!
示例
我编写了一个示例,用于快速展现骨架屏的效果,代码在此。
代码的三个文件各司其职,配合上面的实现思路,应该还是很好理解的。可以在 这里 查看效果。
因为这个示例的逻辑太过简单,而实际的前端渲染框架复杂得多,包含的功能也不单纯是渲染,还有状态管理,路由管理,虚拟 DOM 等等,所以文件大小和执行时间都更大更长。我们在查看例子的时候,把网络调成 "Fast 3G" 或者 "Slow 3G" 能够稍微真实一些。
但匪夷所思的是,对着这个地址刷新试几次,我也基本看不到骨架屏(骨架屏的内容是一个居中的蓝色方形图片,外加一条白色横线反复侧滑的高亮动画)。是我们的实现思路有问题吗?
浏览器的奥秘:减少重排
为了排除肉眼的遗漏和干扰,我们用 Chrome Dev Tools 的 Performance 工具来记录刚才发生了什么,截图如下:(截图时的网络设置为 "Fast 3G")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 3 个时间点:
1、HTML 加载完成了。浏览器在解析 HTML 的同时,发现了它需要引用的 2 个外部资源 index.js 和 index.css,于是发送网络请求去获取。
2、获取成功后,执行 JS 并注册 CSS 的规则。
3、JS 一执行,很自然的渲染出了实际的内容,并应用了样式规则(随机颜色的横条)。
我们的骨架屏呢?按照预想,骨架屏应该出现在 1 和 2 之间,也就是在获取 JS 和 CSS 的同时,就应该渲染骨架屏了。这也是我们当时把骨架屏的 HTML 注入到 index.html, 还把 CSS 从 index.css 中分离出来的良苦用心,然而浏览器并不买账。
这其实和浏览器的渲染顺序有关。
相信大家都整理过行李箱。我们在整理行李箱时,会根据每个行李的大小合理安排,大的和小的配合,填满一层再放上面一层。现在突然有人跑来跟你说,你的电脑不用带了,你要多带两件衣服,你不能带那么多瓶矿泉水。除了想打他之外,为了重新整理行李箱,必然需要把整理好的行李拿出来再重新放。在浏览器中这个过程叫做重排 (reflow),而那个馊主意就是新加载的 CSS。显而易见,重排的开销是很大的。
熟能生巧,箱子理多了,就能想出解决办法。既然每个 CSS 文件加载都可能触发重绘,那我能不能等所有 CSS 加载完了一起渲染呢?正是基于这一点,浏览器会等 HTML 中所有的 CSS 都加载完,注册完,一起应用样式,力求一次排列完成工作,不要反复重排。看起来浏览器的设计者经常出差,因为这是一个很正确的优化思路,但应用在骨架屏上就出了问题。
我们为了尽早展现骨架屏,把骨架屏的样式从 index.css 分离出来。但浏览器不知道,它以为骨架屏的 HTML 还依赖 index.css,所以必须等它加载完。而它加载完之后,render.js 也差不多加载完开始执行了,于是骨架屏的 HTML 又被替换了,自然就看不到了。而且在等待 JS, CSS 加载的时候依然是个白屏,骨架屏的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告诉浏览器,你放心大胆的先画骨架屏,它和后面的 index.css 是无关的。那怎么告诉它呢?
告诉浏览器先渲染骨架屏
我们在引用 CSS 时,会使用 <link rel="stylesheet" href="xxxx> 这样的语法。但实际上,浏览器还提供了其他一些机制确保(后续)页面的性能,我们称之为 preload,中文叫预加载。具体来说,使用 <link rel="preload" href="xxxx">,提前把后续要使用的资源先声明一下。在浏览器空闲的时候会提前加载并放入缓存。之后再使用就可以节省一个网络请求。
这看似无关的技术,在这里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 预加载的资源是不会影响当前页面的。
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浏览器:先不要管 index.css,直接画骨架屏。之后 index.css加载回来之后,再应用这个样式。具体来说代码如下:
<link rel="preload" href="index.css" as="style" onload="this.rel='stylesheet'">
方法的核心是通过改变 rel 可以让浏览器重新界定 <link> 标签的角色,从预加载变成当页样式。(另外也有文章采用修改 media 的方法,但浏览器支持度较低,这里不作展开了。我把文章列在最后了)这样的话,浏览器在 CSS 尚未获取完成时,会先渲染骨架屏(因为此时的 CSS 还是 preload,也就是后续使用的,并不妨碍当前页面)。而当 CSS 加载完成并修改了自己的 rel之后,浏览器重新应用样式,目的达成。
不得不考虑的注意点
事实上,并不是把 rel="stylesheet" 改成 rel="preload" 就完事儿了。在真正应用到生产环境之前,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考虑。
兼容性考虑
首先,在 <link> 内部我们使用了 onload,也就是使用了 JS。为了应对用户的浏览器没有开启脚本功能的情况,我们需要添加一个 fallback。(不过这点对于单页应用来说可能也无所谓,因为如果没有脚本,那页面实际内容也渲染不出来的)
<noscript><link rel="stylesheet" href="index.css"></noscript>
其次,rel="preload" 并不是没有兼容性问题。对于不支持 preload 的浏览器,我们可以添加一些 polyfill 代码(来使所有浏览器获得一致的效果。
<script> /*! loadCSS rel=preload polyfill. [c]2017 Filament Group, Inc. MIT License */ (function(){ ... }()); </script>
polyfill 的压缩代码可以参见 Lavas 的 SPA 模板第 29 行。
加载顺序
不同于传统页面,我们的实际 DOM 是通过 render.js 生成的。所以如果 JS 先于 CSS 执行,那将会发生跳动。(因为先渲染了实际内容却没有样式,而后样式加载,页面出现很明显的变化)所以这里我们需要严格控制 CSS 早于渲染。
<link rel="preload" href="index.css" as="style" onload="this.rel='stylesheet';window.STYLE_READY=true;window.mountApp && window.mountApp()">
JS 对外暴露一个 mountApp 方法用于渲染页面(其实是模拟 Vue 的 mount)
// render.js function mountApp() { // 方法内部就是把实际内容添加到 <body> 上面 } // 本来直接调用方法完成渲染 // mountApp() // 改成挂到 window 由 CSS 来调用 window.mountApp=mountApp() // 如果 JS 晚于 CSS 加载完成,那直接执行渲染。 if (window.STYLE_READY) { mountApp() }
如果 CSS 更快加载完成,那么通过设置 window.STYLE_READY 允许 JS 加载完成后直接执行;而如果 JS 更快,则先不自己执行,而是把机会留给 CSS 的 onload。
清空 onload
loadCSS 的开发者提出,某些浏览器会在 rel 改变时重新出发 onload,导致后面的逻辑走了两次。为了消除这个影响,我们再在 onload 里面添加一句 this.onload=null。
最终的 CSS 引用方式
<link rel="preload" href="index.css" as="style" onload="this.onload=null;this.rel='stylesheet';window.STYLE_READY=true;window.mountApp && window.mountApp()"> <!-- 为了方便阅读,折行重复一遍 --> <!-- this.onload=null --> <!-- this.rel='stylesheet' --> <!-- window.STYLE_READY=true --> <!-- window.mountApp && window.mountApp() -->
修改后的效果
修改后的代码在 这里,访问地址在 这里。(为了简便,我省去了处理兼容性的代码,即 <noscript> 和 preload polyfill)
Performance 截图如下:(依然采用了 "Fast 3G" 的网络设置)
这次在 render.js 和 index.css 还在加载的时候页面已经呈现出骨架屏的内容,实际肉眼也可以观测到。在截图的情况下,骨架屏的展现大约持续了 300ms,占据整个网络请求的大约一半时间。
至于说为什么不是 HTML 加载完成立马展现骨架屏,而是还要等大约 300ms 才展现,从图上看是浏览器 ParseHTML 所花费的时间,可能在 Dev Tools 打开的情况下计算资源有限,不过可优化空间已经不大。(可能简化骨架屏的结构能起一些作用吧)
多骨架屏的支持
一般来说一个站点的所有页面不太可能是同一种展示类型。例如说首页和内部页面就展示风格而言会很有区别,另外例如列表页和搜索页比较接近(可能都有列表展示),但和详情页(可能是商品,服务,个人信息,博客文章等等)就会很不相同。但单页应用的 index.html 只有一个,所有的变化都源自前端渲染框架在容器节点内部进行改变。所以直接将骨架屏注入到 index.html中会导致所有的页面都用同一个骨架屏,那就很难达成“和实际内容结构类似”的目标了,骨架屏就退化为 Loading 了。
为了要支持多种骨架屏,我们需要在 index.html 里面进行判断逻辑(独立于主体 JS 之外),具体来说:
1、把所有种类的骨架屏的 HTML 和样式全部写入 index.html
2、在 index.html 底下新增内联的脚本 <script>,根据当前路由判断应该展示哪一个骨架屏
这样会导致 index.html 体积变大一点,但整体感觉依然是收益大于付出,我认为是值得的。
后记
这个优化点最早由我的前同事 xiaop 同学 在开发 Lavas 的 SPA 模板中发现并完成的,Issue 记录在此。我在他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分离 Lavas 和 Vue 环境并且更直白的例子,让截图也尽可能易于理解,方便阅读。在此非常感谢他的工作!
另外骨架屏的编写我全部采用的是纯粹的手写 HTML 和 CSS,不止展现逻辑,包括开发流程也是独立于单页应用其他常规页面的。当然这可能给开发者带来一点不便,所以这时候需要推出 xiaop 同学的利器:vue-skeleton-webpack-plugin https://github.com/lavas-project/vue-skeleton-webpack-plugin。它的作用是把骨架屏本身也当成一个 Vue 组件,配上单独的路由规则来统一在 Vue 项目中的开发体验,最后使用 webpack 在打包构建的时候加以区分并注入,对于使用 Vue + webpack 开发的同学来说可以一试。
参考文章
、跳转的方式
转发: forward
重定向: redirect
2、转发和重定向代码怎么完成
1、转发
//请求转发到/b对应的Servlet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b").forward(request,response);
2、重定向
response.sendRedirect(request.getContextPath() + "/b");
3、转发和重定向的区别?
相同点:都可以完成资源的跳转
不同点:
转发是request对象触发的,服务器内部进行转发
重定向是response对象触发的,要将重定向的路径相应给浏览器
转发是一次请求,浏览器地址栏上地址不变
重定向是两次请求,浏览器地址栏上的地址发生变化
重定向路径需要加项目名(webapp跟路径web目录)
转发是在本项目内部完成资源的跳转
重定向可以完成跨app跳转,例如可以跳转到https://www.baidu.com
4、什么时候采用转发,什么时候采用重定向
1、大部分情况下都使用重定向
2、若想完成跨app跳转,必须采用重定向
若在上一个资源中向request范围中存储了数据,希望在下一个资源中从request范围中取出,必须使用转发
3、重定向可以解决浏览器的刷新问题
5、重定向解决页面刷新问题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