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导语: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各种智能设备,然而全球有3亿左右残障人群,他们的需求不该被忽略,于是无障碍设计便应运而生。本文作者从色盲用户的角度出发,分享如何做色彩无障碍设计,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随着科技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频繁和习惯于使用智能设备,然而全球有3亿左右的残障人群, 无论是从科技还是法律的角度,这群人的需求不该被忽略。
于是无障碍设计应运而生。无障碍具体可拆分为视觉、听觉、操作、认知、言语交流无障碍. 而色彩是视觉中很重要的部分,我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不同的色彩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对于色觉障碍人群,我们该如何包容性地设计,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美好呢?
无障碍设计无处不在,举个例子:Spotify有两种播放模式,一个是随机播放,一个是循环播放.它通过改变图标的颜色为绿色,表明激活状态,但是如果仅仅只是改变颜色,对于色盲用户来说,不容易识别,因为原本鲜艳的绿色在他们看来是暗淡的:
但是加上小绿点之后,不去依靠颜色也很容易判断当前的状态:
再举个例子:有一款名为FODMAP的应用程序值得借鉴,FODMAP是在肠道中不能正确吸收的糖, 这是一款通过列出食物中各种含糖量,来给用户提供饮食参考的软件。
软件中用红黄绿表示不同的FODMAP等级,但是这让色盲用户感到很困扰:
幸运的是,这个软件的设置中,可以打开色盲帮助选项, 打开后你看到的界面就变成了这样:
用显而易见的符号替换颜色,无论对色盲用户还是普通用户,都很友好。
再举个例子, 英国的在线足球网站在2012年时是这样的:
色盲用户根本无法分辨输赢情况,此举无疑是白白流失了全国的色盲用户。后来,他们也意识到了问题,于是现在的设计时这样的:
每个颜色色块中填入字母,W代表赢,L代表输,D代表平局,色盲用户也可以轻松获得信息。
但是目前无障碍的普及程度并不高,色盲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仍然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商店买衣服问题、在线选座问题、无法使用色彩标签等等。本文将带你全面地了解如何做好色彩无障碍设计。
色盲的频率相当高,十二分之一的高加索人(8%),二十分之一的亚洲人(5%)和25分之一的非洲男性(4%)是所谓的“红绿”色盲。它比AB血型更常见,据统计,平均每12名男性中就有1人有某种形式的色盲, 每200名女性中就有1人, 占人口的4.25%。麦当劳每天为300万色盲客户提供服务。亚马逊每天超过110万客户是色盲。
色盲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数量要庞大的多,所以设计色盲友好的互联网产品,这件事情应当被重视和完善。
正常的彩色视觉需要用到三种功能正常的锥形细胞,红色、绿色和蓝色锥形细胞,根据三色锥形细胞的是否缺失,又可以将色盲分为全色盲,双色色盲和三色色盲。
三色色盲拥有三种锥形细胞, 但是其中一种锥细胞感知的光略微偏离对齐,根据哪种锥形细胞类型“有缺陷”,产生三种不同类型的效果,并且还具有不同的严重性。
三种情况分别是是红色弱,即对红光的敏感性降低,绿色弱: 对绿光(最常见的色盲形式)的敏感性降低,以及蓝色弱: 对蓝光的敏感性降低(极为罕见,只有0.001%的发生率)。
对某种类型光的感知力,有敏感性降低的,也有完全感知不到的,程度不一。
因为红色和绿色锥形细胞感知到的光谱部分明显重叠,因此红色和绿色色弱都难以分辨红色、绿色、褐色和橙色, 所以在诊断的时候常常被统称为“红绿色盲”,他们对蓝色和紫色以及多种颜色的组合也常常难以区分。
蓝色弱很难分辨蓝色VS黄色,紫罗兰VS红色,蓝色VS绿色. 蓝色弱眼中是红粉色,黑白色和青绿色的世界。
1)红色色弱
2)绿色色弱
3)蓝色色弱
双色色盲只有两种颜色的锥形细胞,第三种类型的细胞完全缺失. 所以,红色盲完全无法感知到红色,绿色盲完全无法感知到绿色,蓝色盲完全无法感知到蓝色。
同时丧失了红色和绿色感知力的人生活在暗绿色的世界,所以蓝色和黄色会非常突出。
大约1/2的三色色盲看到的世界与双色色盲看到的很相似,但是三色色盲色彩感知力受光照影响较大,在良好的光照下,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力就更好,反之久更糟糕。总的来说, 双色色盲在辨别色彩方面比三色色盲更容易些。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不同色盲眼中的世界,这里做一些展示:
1)红色色盲
2)绿色色盲
3)蓝色色盲
全色盲完全没有任何一种颜色细胞,他们眼中世界是完全的黑白色,就像是黑白电视机那样.但是我们在做产品无障碍时,基本不会考虑这一类人群,因为全色盲发生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33000人中仅有1人,他们的生活因此有很多阻碍,在正常的光照条件下,也需要戴深色墨镜。
WAI制定了几项W3C建议,包括:
WCAG有三种评级: A、AA和AAA,标准从低到高:
WCAG2.1详细指南完整版可查看: https://www.w3.org/TR/WCAG21/
快速参考WCAG标准: https://www.w3.org/WAI/WCAG21/quickref/?currentsidebar=%23col_overview#use-of-color
WCAG关于颜色的要求描述:https://www.w3.org/WAI/WCAG21/Understanding/use-of-color.html
WCAG中将字体分为一般字体和大字体。
大字体是这样定义的:“大于等于18点常规体或者大于等于14点的粗体,如果是中日韩的语言,就要换算成同等大小”,除却大字体之外的就是一般文字。
AA评级对于一般文字来说,文字和背景的颜色对比度不少于4.5:1的对比度;对于大字体和(如图标、表格等等)组件的要求就没那么严格,只要颜色对比不低于3:1即可。
如果带有文本的按钮也有彩色边框,因为边框没有提供辅助信息,所以对边框没有对比度要求,只要该文字符合AA评级即可。
颜色在特定的语境中,会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如常见的红色代表警告,绿色代表合格通过的意思等等,而患有色彩缺陷、视力衰退的老龄化群体、还有使用单色阅读器(如kindle纸墨水)的人都可能会因此遗漏了颜色所传达出的重要信息。
同时在用颜色表达某种信息时,为了确保所有的用户都能接受到信息,需要添加另一种视觉形式,下面给大家举例说明:
1)文字
文字是最容易让色盲用户了解到颜色含义的元素,也是我们首先会考虑到的。
一个典型例子是表单字段上的错误状态, 红色通常用于表示文本字段中的错误, 但是标红不足以引起色盲用户的注意,因为从他们的视角看, 红色的字体在一群黑色的字体中显得很暗, 很难分辨出来。因此,你需要一个额外的提示,例如文本或图标,来指示错误状态。
2)图标
图标是使用频率很高的组件, 一些通用图标的含义甚至不需要Tooltip来解释,用户就能一眼识别, 比如设置、警告、成功等等图标,举个例子:许多B端界面会通过不同的语义颜色,告知用户某个流程的状态,但是对于色盲用户来说,识别颜色对应的状态图例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添加图标辅助信息,一切就变得容易多了!
3)明暗对比
这一点常常被大家忽略.如果两种颜色的色调不同,但是拥有强烈的明暗对比,那么在这里, 明暗对比也算是另一种视觉辅助形式,只要这两种颜色的对比不低于3:1(AA)。
只有一种情况例外, 就是用户需要准确地识别一种特定的颜色,这个时候对比度就不能算在内。
4)符号
举个例子,标注红色的文字标签是必填项,出于无障碍的需要,我们可以在红色标签上打一个星号,这样即使注意不到颜色差异,看到星号也会意识到此项必填。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星号的尺寸很小(位于左上角),不容易被屏幕阅读器捕捉到,为了改善这样的情况,设计者可以增大星号的尺寸,以及为星号添加注释(Tooltip), 这个注释是由开发者完成的, 不借助屏幕阅读器是无法捕捉这个信息。
5)数字
这是一个丙烯结构式,三个碳原子被标上了三种颜色(化学老师会教我们标记碳原子序号的规律,不过就假设这是老师在给一群初学者的课件吧),那么老师提问“黄色的碳原子和紫色的碳原子中间用的是什么键”,色盲学生可能就没办法辨别颜色所对应的碳原子了,但是如果标上序号,这样提问:“1号碳原子和2号碳原子中间用的是什么键?”,是不是所有的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6)图形
减少使用颜色的数量,增加图形样式,这样盲人用户能够花费更少的力气在辨别颜色上。
7)图案
在显示图形或者图表时,可以提供一些图案供用户填充,色盲虽然对颜色不敏感,但是对于图案却非常容易察觉区别。
这里推荐几个提供大量图案样式的网站:Http://pattern.monster
交互式地图(付费使用):https://www.arcgis.com/index.html
Figma图案填充插件:Hero Pattern for Image 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plugin/743134103711120154
以折线图举例:
再以堆叠条形图为例:
再举个伦敦地铁图和上海地铁图的例子:
WCAG的标准被许多人奉为无障碍法则,但是有些情况下,并不适用。举个例子:你觉得黑色字体和白色字体在橙色的背景上,哪一种看起来更清晰?
相信有不少人觉得白色字体看起来更舒服,更清晰,但是WCAG的颜色标准却告诉我们,黑色达到了AAA的级别,而白色却连AA级别都没有达到:
不仅仅是我们,在很早之前,就有设计师对此产生疑惑,并做了用户调研。
Ericka Seastrand 曾在2019年做过一项用户调研,调研对象是20名色盲用户,测试问题是: 黑色还是白色的字体在该背景下更突出? 最后的结果显示: 61%的用户认为白色字体更清晰。
这些用户也给出了具体的原因:
所以谨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WCAG的标准仅供参考,但是实际运用中,应当以用户的感受为参考,质疑精神是很可贵的!
1)灰色按钮
有些人认为不能够使用灰色的按钮,因为灰色给人以不可用的暗示,但是其实并没有领悟不可用状态的本质. 视觉深度才是帮助用户判断按钮状态的核心.活动状态是通过颜色对比度而不是色调传达的。
正常状态的按钮的文字与背景对比起来,看上去更接近和占主导地位,而不可用状态缺乏对比度,文字看起来在更远的地方。不过灰色按钮经常被用作二级按钮,主按钮都是需要使用彩色。
同样地,按钮的各种交互状态,只要对比度有差异性,能够传达视觉深度变化,就是符合无障碍的标准的,以Ant Design举例:
2)让你的主按钮最显眼
在大多数情况下,设计师们都是通过赋予主按钮颜色,吸引用户注意,但是在色盲用户眼中,主按钮的颜色差异很难被捕捉到,甚至在有些色盲眼中无法分辨颜色:
为了增加主按钮和次按钮的对比,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
当你在为你的产品或者品牌选择色彩时,一定要避免下面的色彩组合:
网页中超链接文本很常见,比如百度百科,如果只是用颜色区别超链接,对于有些色盲很难注意到这是一个超链接,他需要将鼠标滑过时,发现变成一只手,才能知道。
所以对于超链接文本,添加下划线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曾经看过一个色盲讲述自己买衣服的难题, 他来到商场,看到一件衣服,但是不确定这个衣服是什么颜色,可是衣服上的标签也没有写颜色,所以他只好硬着头皮去问商店里其他的人,承受着一些不解和怀疑的目光,如果这件衣服有清晰的颜色标签的话,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了。这一点对于购物网站来说,尤其重要。
1. 避免文本和对象被背景遮挡的情况。 例如,文本/对象和背景之间的亮度和饱和度应该有足够的对比度。避免组合亮度相同但色调不同的颜色。例如,绿色背景上的红色字符对色盲来说是不可读的。在深色背景上使用明亮的文本/对象,反之亦然。
2. 文本和对象尽可能粗或大,色盲人很难区分细线和小符号的颜色, 对于彩色文本,一定要使用粗体字体。
3. 小心使用红色和绿色,对于视觉正常的人来说,纯红色是明亮生动的颜色。但对于色盲来说,它就像蓝色或深绿色一样暗淡。特别是对于红色盲来说,深红色看起来几乎是黑色的。因此,避免在黑色背景上使用红色字符,包括黑板。但是有一些红色对色盲来说是鲜活的, 比如:
避免使用纯绿色,使用偏蓝一点的绿色。
4. 在深蓝色背景上无法看清:深红色、明亮的紫红色、细线条。
5. 在一堆黑色字体中,很难看到深红色强调的字体。
6. 尽量减少颜色的数量,可以使用不同的外形和少量容易识别的颜色的组合。
7. 保持颜色色调的对比的同时,也可以添加亮度的对比。
8. 使用种类少且容易识别的字体。
尽量不要使用颜色的名字交流信息. 在演讲时,去指代ppt上的某个东西时,不要说“那个红色的细胞”,尝试描述除了颜色信息之外的,比如“那个红色的方形的位于PPT左上角的细胞”。
Stark: 色盲模拟器和颜色对比度检查器网站, sketch/figma/XD插件 https://www.getstark.co
Color Oracle: 一款免费的色盲模拟软件,支持Windows,Mac 和 Linux. https://colororacle.org
Sim Daltonism: 一款色盲模拟软件,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色盲.只有mac版本. https://michelf.ca/projects/mac/sim-daltonism/
Toptal:一款在线模拟色盲工具. https://www.toptal.com/designers/colorfilter
Color-contrast-checker: 颜色对比度检查器,提供快速调节, figma插件 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plugin/733159460536249875/A11y—Color-Contrast-Checker
Tanaguru Contrast Finder: 检测颜色对比度,如果你的颜色没有达到要求,还会提供新颜色建议. https://contrast-finder.tanaguru.com
Color Review: 提供两种颜色组合在一起的预览,检测结果失败还会提供颜色建议https://color.review
color contrast checker from polypane: 提供颜色对比和修改建议. https://polypane.app/color-contrast
Accessible colors: 提供颜色对比、修改建议、还可以输入字体大小和字重. https://accessible-colors.com
Accessible color palette builder:选择5个颜色,网站会通过分析这些的颜色的排列组合,判断你的色板是否符合无障碍标准https://toolness.github.io/accessible-color-matrix
contrast grid:通过在左侧边栏手动添加/删减行列、编辑行列的色值,为您提供这些颜色排列组合的对比度结果,非常高效而且一目了然https://contrast-grid.eightshapes.com
Cloudflare color tool:当你不知道选择什么颜色毫无头绪时,你可以尝试这个网站!它会帮你提取来自某个链接、某个图片的颜色色板,当然你也能输入色值.然后把这些颜色拖到对应的功能(底色、主色、背景色、描边色),你就可以预览下你的产品用了这个色板大概是什么样子了.它同时也提供这些颜色的排列组合分析https://color.cloudflare.design
少数群体如色盲、老龄化群体、残障群体等等,在近些年来,他们对无障碍使用互联网的需求,越来越受到关注,也许你在现在不需要无障碍技术的帮助,但是随着你变老,在未来的某个阶段也许无障碍技术就会大大的帮助你。
色彩无障碍只是无障碍的一小步,但是却是证明无障碍普及进步的一大步。
参考文章:
https://medium.com/inside-design/a-guide-to-color-accessibility-in-product-design-516e734c160c
https://www.colourblindawareness.org/colour-blindness/types-of-colour-blindness
https://modus.medium.com/the-myths-of-color-contrast-accessibility-4b7fcba77317
https://jfly.uni-koeln.de/color
https://www.bounteous.com/insights/2019/03/22/orange-you-accessible-mini-case-study-color-ratio
本文由郝小七指导http://www.woshipm.com/u/917803
本文由 @自来卷夏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家好,我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王汇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漫游太阳系!
首先,太阳系在哪里呢?纵观正加速膨胀的宇宙,我们从数以千亿的星系中,锁定一个并不起眼的像漩涡一样的星系,这就是银河系。银河系从中心旋转出多条旋臂,太阳系就位于其中一条叫作猎户座小旋臂的边缘地带。银河系中有千亿颗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最新研究表明,恒星周围存在行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这样一个如沧海一粟的暗淡角落,却几乎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如同生存在池塘中的鱼,人类从未走出这片池塘,而人类发射的探测器也才刚刚飞出这个池塘的边缘。
图1. 银河系示意图 来源:https://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images/620057main_milkyway_full.jpg
太阳系核心的天体是太阳,它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如果用一枚普通鸡蛋的高度(约5厘米)来代表地球的直径,那太阳的直径约相当于一辆大型家庭轿车的长度,太阳和地球在宇宙间就如同相隔20个篮球场的一辆轿车和一枚鸡蛋。
太阳大约占据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7%,所以太阳系的其他天体都围绕太阳公转。太阳距离地球1.5亿公里,这个距离意味着光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也要跑500秒,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太阳是它500秒之前的样子。换句话说,我们每看一眼太阳,都做了一次短暂的时空穿越(备注:请注意不要在没有专业保护的情况下通过望远镜直接看太阳,会对眼睛造成不可逆伤害!)。这里有个问题留给大家:你还能亲眼看到你或你的父母出生那年的星光么?
图2. 太阳和八大行星示意图 来源:https://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images/620057main_milkyway_full.jpg
太阳的体温如何呢?它表面的有效温度约为5500摄氏度,主要辐射能量集中在550纳米左右,所以太阳辐射最强的是黄绿色的可见光,这也是我们人眼最敏感的区域。太阳有约11年的活动周期,在太阳比较活跃的时期,其表面会有很多黑子。现在太阳正处于相对宁静的时期。
图3. 可见光波段的太阳和黑子 来源:https://sdo.gsfc.nasa.gov/assets/img/latest/latest_1024_HMIIF.jpg
太阳的相貌如何呢?在不同波段看到的太阳是不一样的,通常肉眼所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这也是太阳大气的最内层。光球层的外面是色球层,仅为光球层亮度的千分之一,平时一直淹没在光球的光辉里,仅在日全食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亲眼见到红色的色球层。当然,平时也可以通过专业的日珥镜欣赏到太阳的色球层。色球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日珥。色球的外面是日冕层,非常稀薄,但温度却高达百万度。
图4.不同波段观测的太阳 来源:https://www.nasa.gov/mission_pages/sdo/images/index.html
太阳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太阳光谱,可以确定太阳大气的化学成分,按质量计算,约含70%的氢,28%的氦和2%的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光谱就像是太阳的指纹。
图5. 太阳的光谱 来源:https://apod.nasa.gov/apod/ap030629.html
太阳的能量从何而来呢?太阳的能源主要来自其中心的核聚变反应。除了核能以外,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几乎全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正是这些能量孕育了地球的生命。太阳已经走过了生命的46亿年,按目前的恒星演化理论,它还能稳定燃烧约50亿年,然后会变成一个红胖子,接近地球轨道。希望那之前我们的地球可以平安流浪或人类已找到新的家园。
主讲人简介:姜晓军,系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主任。主要从事恒星物理和天文技术研究。王汇娟,系国家天文台星云计划研究员。主要从事恒星物理研究。
谈移动端市场下的两大形态:应用(App)和移动端网站(Mobile Web) 的优缺点及适用领域
当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并且智能手机同样保持高增速。Mary Meeker 的《2014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提到,2013 年智能手机用户全球已经达到 16 亿,而平板用户也达到 4.39 亿。在如此大的市场诱惑下,“得移动端者得天下”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但是谁才是移动端的成功之门呢?
从现今行业内的产品来看,切入移动端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APP 应用或者移动网站。而这两者又有各自适合的领域和使用场景,如果选择不适,反而事倍功半。
APP:移动应用
如果说到谁才是占领移动端的王者,APP 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最佳答案。Flurry Analytics 在报告中提到,美国消费者每人每天将近花费 3 小时在移动设备上,而其中 86%的时间是被 APP 占领。
不可否认,APP 的表现确实惊人,这也吸引了公司和团队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到 APP 市场的大浪淘沙中。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APP 的运营永远是绕不过的问题。如何让用户从:知道产品->下载试用->持续使用->依赖,每一个过程都可能是攸关产品生死的关卡。前几天看到那篇《【创业说】零经验接手APP运营推广,聊聊这两个月我是怎么熬过来的》,可以说是详尽记述了 APP 这条道路的不容易。
虽然中国的人口红利让几十万甚至百千万的 APP 下载成为可能(对于独立 APP 来说,这在其他国家的市场是相当惊人的数字),但是在同范围竞争下,新上线的 APP 依旧面临了很大压力。高投入下,更像是一场破斧沉舟的赌博。
总体而言,可能适合选择 APP 作为产品载体的领域有:
· 产品或公司本身具有知名度,已具有一定用户群
微信的成功不仅仅是它的产品本身的优势,也是由于腾讯和 QQ 已经积累了大量用户群,使得微信在推广的时候能够较容易的获得 APP 用户
· 游戏、社交类强互动产品
对于这两种类型的产品,APP 是最好的选择(微信的成功同样也是因为其社交类的产品属性)。因为这两者都需要用户投入大量时间,并且对产品本身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APP 存储于移动设备上,相较于网页来说更方便用户打开和使用;同时 APP 在产品上的可塑性更强,功能更完整,运行也更快更稳定。而这些特制,都是优秀的游戏、社交类产品不可或缺的要素。
· 生活必须类产品
比如天气、音乐、通讯(微信同样符合)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APP 是很适合的产品载体。早起查看天气,用户会直接打开天气类应用,而很少打开浏览器搜索。这是因为“打开应用”一步就可以得到的信息,上网搜索至少须要三步。Google 将天气、路线都整合进自己的 Google Now 应用里,也是基于同样的理念。
当然这些只是大方向判断的参考,真正成功的应用产品往往又不在条条框框之内。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对于 APP 来说,如何完成从“下载量”到“活跃用户数”的转化,才是决胜的节点。
Mobile Web : 移动端网站
相较于 APP 来说,Mobile Web 的关注则是黯淡许多,从时间占有来看也只有 14%(Flurry Analytics 关于美国消费者移动端使用的报告)。但是移动端网站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投入相对较小,可以快速更新和改版。和 APP 每次更新需要用户重新登陆应用平台商店不同,网站可以反复多次修复 bug,完全不需要用户进行任何操作。
而移动端网站最重要的优势是:用户试用门槛几近于零,并且易于分享和传播。对于 APP 来说,让用户愿意下载这个 APP 本身就是运营的第一道难题。即使用户点击了广告,它也只能把用户带到应用商店,而下载与否还是要看用户个人意愿;同时,用户在下载 APP 时也会考虑设备的储存空间以及个人隐私等其他问题。而移动端网页则没有这个难题,如果用户在手机上点击链接便可直接到达网页。同样网站的分享基本没有平台限制,不论是在其他网站,还是在某 APP 内部,只要粘贴网址就可以进行信息分享扩散。
同样,移动端网站也有自己的软肋:即使 HTML 5 已经可以完成较高难度的交互脚本,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限制,这和 APP 的使用效果是不能相比的;另一点是由于不同的浏览器会影响网站的呈现。比如说已经落伍很久的 IE 6,那是基本上都跑不起来的⋯⋯
就用户黏着性来说,移动网站比 APP 低很多。因为除了忠实用户,很少有人会每天主动搜索特定的网站。但是现在移动网站的浏览量已经不依靠搜索引擎,而是社交应用。举例来说,Facebook 对新闻媒体类网站的导流已经达到 30~40%。这一趋势也使得用户会直接进入网站某一内容页面,而主页的浏览量骤减。
可能适合 Mobile Web 的领域有:
· 新闻媒体:
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是媒体的两大重点,而移动网站相对投入压力较小,可以反复更改。而且当前技术已经可以支持媒体类网站进行“类 APP”的交互,时代周刊 Time.com 以及美国美妆类杂志 Lipstick.com 就是针对移动端使用情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
· 独立品牌:
这里提到的电商是指品牌,比如雅诗兰黛或者优衣库,而不是亚马逊、淘宝一类的平台网站。这种品牌网站用户可能会在移动端进行消费,但是使用频率较低。在一个月就打开一两次的情况下,大部分用户不会愿意为此专门下载一个占空间的 APP。
· 兼有网站和APP的产品:
如果产品本身就有网站,那么移动端网站就是最好的 APP 下载前哨战。以 LinkedIn 为例,如果打开它的移动端网站,屏幕最上方会推送 LinkedIn APP 的广告。如果用户在移动端网站反复看到这个推送,很可能会直接下载 APP。
以上是个人对于 Mobile App 和 Mobile Web 的浅见。虽然我们依旧相信“真金”的产品是不拘泥于产品形态的“火炼”,但是如何更好的发挥 App 以及 Web 的优势则是产品设计与开发中应该考虑的问题。至于其他的硬件障碍,比如 App 的运行配置以及网站的网速和流量,就交给硬件团队和移动运营商吧。
iPhone 都有了大屏,4G 网络也即将扩大覆盖区域。东风已俱,你的产品准备好了吗?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为 36氪特约作者雁云,她是一位用户体验设计师,现居纽约,就职于某国际传媒集团。相信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设计提高了生活的质量,让一切更美好。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雁云]
AD: Windows Phone 开发者交流沙龙 北京站启动 立即报名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