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产品经理的技术脑:html是什么意思?

文本标记语言(HTML)是用于在 Internet 上显示 Web 页面的主要标记语言。换句话说,网页由 HTML 组成,用于通过 Web 浏览器显示文本,图像或其他资源

使用标记来描述文档结构和表现形式并通过浏览器进行解析,然后把结果显示在网页上. 它是网页构成的基础,你见到的所有网页都离不开HTML,所以学习HTML是基础中的基础。


什么是HTML


HTML是用来制作网页的标记语言

HTML是Hypertext MarkupLanguage的英文缩写, 即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语言是一种标记语言,不需要编译,直接由浏 HTML语言是一种标记语言,不需要编译,直接由浏览器执行

HTML文件是一个文本文件,包含了一些HTML元素, HTML文件是一个文本文件,包含了一些HTML元素,标签等.

HTML文件必须使用html或htm为文件名后缀

HTML是大小写不敏感的,HTML与html是一样的


HtmlCSS的关系


学习web前端开发基础技术需要掌握:HTML、CSS、JavaScript语言。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这三门技术都是用来实现什么的:


1. HTML是网页内容的载体。内容就是网页制作者放在页面上想要让用户浏览的信息,可以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等。

2. CSS样式是表现(外观控制)。就像网页的外衣。比如,标题字体、颜色变化,或为标题加入背景图片、边框等。所有这些用来改变内容外观的东西称之为表现。

3. JavaScript是用来实现网页上的特效效果。如:鼠标滑过弹出下拉菜单。或鼠标滑过表格的背景颜色改变。还有焦点新闻(新闻图片)的轮换。可以这么理解,有动画的,有交互的一般都是用JavaScript来实现的。

HTML形象案例理解


为了简化对复杂Internet的理解,暂时把复杂的Internet抽象成:向女生宿舍发送信号。

为了能够在断网后继续联络女神,我们买来了电池和开关,然后拉了普通电线线到女神的寝室。女神把小灯泡接在了电线的两端。

这时只需要开闭开关,就可以控制女神屋里的灯泡了。

发送信号

关闭着小灯泡1秒钟,代表发送一个0。

打开了小灯泡1秒钟,代表发送一个1。

此时可以向女神发送任意二进制内容了。

发送文本

我们只希望发送一个“Good Night”。所以必须想办法对“Good Night”进行编码。

'G','o','o','d'的ASCII编码是:071,111,111,100,转换成二进制就是:0100 0001 0110 1111 0110 1111 0110 0100

使用发送二进制信号的方法发过去,女神需要自己解码来阅读出“Good”。


发送富文本

有一天,我们希望发送“I miss you”。

为了表达心意,你希望加粗“you”,并使用红色的字体发送“miss”,而这一根简陋的电线似乎很难理解“加粗”和“红色”

于是机智的我们发送了:I <red>miss</red> <b>you</b>

同样机智的女神理解了这件事情。


你发明了一种语言

我们很喜欢这种编码格式,这是一种标记语言,于是我们称其为:TGML (To Girl Markup Language)

平时你使用TGML来和你的女神通信,TGML可以非常好的解决富文本的传输问题。

表白

终于决定表白了,我们绘制了很美丽的心形图片,还有两个按钮:接受、拒绝。

两个按钮分别会链接到 "接受.tgml"和"拒绝.tgml"

为了描述图片,我们使用了<img src="pic">

为了描述按钮,我们使用了<a href="接受.tgml">

现在发送给女神的内容,已经不只是带格式的富文本,而是带链接的富文本。

于是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了一种能够描述超文本的语言,叫做TGML

超文本

描述超文本的方式有很多,例如:HTML,TGML,还有markdown。HTML的诞生是为了描述超文本。

超文本的用途也很多,例如:描述一个网页,或者描述一个Word文档。HTML文件是超文本文件。但是超文本未必是HTML。

Microsoft Word

Microsoft Word是Office的一个组件。它同样代表一个超文本资源。

如果你解压一个docx文件并仔细翻一翻,你能找到你刚才写的作业,是以HTML方式记载着。

当然,描述超文本还有markdown。所以你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比如pandoc,把markdown转换成word。


故事的结局

女神的名字叫浏览器,我们的名字叫Web服务器,女神和我们中间的那根线叫HTTP。



在前面

今年国庆假期终于可以憋在家里了不用出门了,不用出去看后脑了,真的是一种享受。这么好的光阴怎么浪费,睡觉、吃饭、打豆豆这怎么可能(耍多了也烦),完全不符合我们程序员的作风,赶紧起来把文章写完。

这篇文章比较基础,在国庆期间的业余时间写的,这几天又完善了下,力求把更多的前端所涉及到的关于文件上传的各种场景和应用都涵盖了,若有疏漏和问题还请留言斧正和补充。

自测读不读

以下是本文所涉及到的知识点,break or continue ?

  • 文件上传原理
  • 最原始的文件上传
  • 使用 koa2 作为服务端写一个文件上传接口
  • 单文件上传和上传进度
  • 多文件上传和上传进度
  • 拖拽上传
  • 剪贴板上传
  • 大文件上传之分片上传
  • 大文件上传之断点续传
  • node 端文件上传

原理概述

原理很简单,就是根据 http 协议的规范和定义,完成请求消息体的封装和消息体的解析,然后将二进制内容保存到文件。

我们都知道如果要上传一个文件,需要把 form 标签的enctype设置为multipart/form-data,同时method必须为post方法。

那么multipart/form-data表示什么呢?

multipart互联网上的混合资源,就是资源由多种元素组成,form-data表示可以使用HTML Forms 和 POST 方法上传文件,具体的定义可以参考RFC 7578。

multipart/form-data 结构

看下 http 请求的消息体



  • 请求头:

Content-Type: multipart/form-data; boundary=----WebKitFormBoundaryDCntfiXcSkPhS4PN 表示本次请求要上传文件,其中boundary表示分隔符,如果要上传多个表单项,就要使用boundary分割,每个表单项由———XXX开始,以———XXX结尾。

  • 消息体- Form Data 部分

每一个表单项又由Content-Type和Content-Disposition组成。

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 为固定值,表示一个表单元素,name 表示表单元素的 名称,回车换行后面就是name的值,如果是上传文件就是文件的二进制内容。

Content-Type:表示当前的内容的 MIME 类型,是图片还是文本还是二进制数据。

解析

客户端发送请求到服务器后,服务器会收到请求的消息体,然后对消息体进行解析,解析出哪是普通表单哪些是附件。

可能大家马上能想到通过正则或者字符串处理分割出内容,不过这样是行不通的,二进制buffer转化为string,对字符串进行截取后,其索引和字符串是不一致的,所以结果就不会正确,除非上传的就是字符串。

不过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自行解析,目前已经有很成熟的三方库可以使用。

至于如何解析,这个也会占用很大篇幅,后面的文章在详细说。

最原始的文件上传

使用 form 表单上传文件

在 ie时代,如果实现一个无刷新的文件上传那可是费老劲了,大部分都是用 iframe 来实现局部刷新或者使用 flash 插件来搞定,在那个时代 ie 就是最好用的浏览器(别无选择)。

DEMO



这种方式上传文件,不需要 js ,而且没有兼容问题,所有浏览器都支持,就是体验很差,导致页面刷新,页面其他数据丢失。

HTML

 <form method="post" action="http://localhost:8100" enctype="multipart/form-data">

        选择文件:
            <input type="file" name="f1"/> input 必须设置 name 属性,否则数据无法发送<br/>
<br/>
            标题:<input type="text" name="title"/><br/><br/><br/>

        <button type="submit" id="btn-0">上 传</button>

</form>

复制代码

文件上传接口

服务端文件的保存基于现有的库koa-body结合 koa2实现服务端文件的保存和数据的返回。

在项目开发中,文件上传本身和业务无关,代码基本上都可通用。

在这里我们使用koa-body库来实现解析和文件的保存。

koa-body 会自动保存文件到系统临时目录下,也可以指定保存的文件路径。



然后在后续中间件内得到已保存的文件的信息,再做二次处理。

  • ctx.request.files.f1 得到文件信息,f1为input file 标签的 name
  • 获得文件的扩展名,重命名文件

NODE

/**
 * 服务入口
 */
var http = require('http');
var koaStatic = require('koa-static');
var path = require('path');
var koaBody = require('koa-body');//文件保存库
var fs = require('fs');
var Koa = require('koa2');

var app = new Koa();
var port = process.env.PORT || '8100';

var uploadHost= `http://localhost:${port}/uploads/`;

app.use(koaBody({
    formidable: {
        //设置文件的默认保存目录,不设置则保存在系统临时目录下  os
        uploadDir: path.resolve(__dirname, '../static/uploads')
    },
    multipart: true // 开启文件上传,默认是关闭
}));

//开启静态文件访问
app.use(koaStatic(
    path.resolve(__dirname, '../static') 
));

//文件二次处理,修改名称
app.use((ctx) => {
    var file = ctx.request.files.f1;//得道文件对象
    var path = file.path;
    var fname = file.name;//原文件名称
    var nextPath = path+fname;
    if(file.size>0 && path){
        //得到扩展名
        var extArr = fname.split('.');
        var ext = extArr[extArr.length-1];
        var nextPath = path+'.'+ext;
        //重命名文件
        fs.renameSync(path, nextPath);
    }
    //以 json 形式输出上传文件地址
    ctx.body = `{
        "fileUrl":"${uploadHost}${nextPath.slice(nextPath.lastIndexOf('/')+1)}"
    }`;
});

/**
 * http server
 */
var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app.callback());
server.listen(port);
console.log('demo1 server start ......   ');
复制代码

CODE

https://github.com/Bigerfe/fe-learn-code/

年来,前端技术日新月异,前端已经不仅仅是网页,更多的开始由狭义向广义发展。

先后涌现出了具备后端能力的node,具备移动开发能力的react native,具备游戏渲染能力的cocos2d-js,以及iOS上的热修复技术JSPatch等等新技术。

咋一看,几乎各个端都被JavaScript攻陷,大有一统江湖之势。

究竟,JavaScript如何做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JavaScript真的能一统江湖吗?

乱世出英雄:JavaScript的诞生故事要从JavaScript的由来说起。

高能瞎扯淡版,正经脸的同学可以忽略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

故事要从当年的浏览器之战说起。

时间回到1994年,

(→ 那时候我还是个宝宝~ #天真脸#)

景兄弟横空出世,并自带神器网景导航,战斗力爆表,势如劈竹,瞬时间威震天下。

一出世就武装到牙齿,武力值这么高还自带兵器,这个科学吗?

港真,我也觉得不科学,也许跟熊孩子哪吒、女汉子雅典娜是一个品种吧?

这一切北方的老前辈微软大湿,都看在眼里,不甘天下尽归景兄弟这个初出茅庐的毛孩子,大湿积淀多年,潜心修炼一年,终于带着大杀器IE 1.0出关了,誓于景兄弟争个高低。

自此景兄弟的网景导航 VS 微软大湿的IE 的军备战争开始。

景兄弟仔细掂量,微软大湿财大气粗,内功深厚,臣妾实在是办不到啊啊啊啊啊啊。

景兄弟紧急召集门人商议对策,有一门人曰:”以我们微薄之力硬磕,是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们,一是宜施行合纵之策,抱大腿,组成联盟!二是避其锋芒,出奇招致胜。“

于是景兄弟依照此策略,一方面找到了当时德高为重的另一位前辈SUN,组成了开发者联盟。

(微软大湿:握草,联盟都粗来了,那我是不是得搞个部落?)

另一方面,景兄弟找到了锻造大师布兰登,请布大师帮忙升级兵器网景导航,大师就是大师,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强化升级,然而布大师突发奇想,本来这是近距离攻击兵器,要是有多一个远距离攻击的能力那岂不是更好?Just do it. 想罢大师就加了一个远距离攻击的feature。于是有了自带远距离攻击能力的网景导航2.0。景兄弟一看这么流弊心里甚是欢喜,不过远距离攻击的技能叫做LiveScript,感觉不是特别Fashion。特然想到这不是跟SUN前辈联盟嘛,SUN家的Java正是独霸武林之时。不如把名字改成跟Java有关,蹭一把东风,蹭点光环。一拍脑袋,JavaScript!!!众门人一听:”好好好,JavaScript 流弊炫酷吊炸天!“

果然第一节下半场,景兄弟携强化过的网景导航2.0 战个痛快,那是杠杠的!人家一问,你咋还能远程攻击,你这个远程攻击用的是啥?答曰:JavaScript。“JavaScript,一定是跟SUN家Java是一个系列产品,一定很流弊!”#光环加成,各种膜拜脸#

微软大湿亏了一场,痛定思痛,也要搞远程攻击功能,果然不久,就祭出了同样带有远程攻击能力的IE 3.0,鉴于景兄弟的远程攻击叫做JavaScript,J开头的感觉应该比较流弊,所以微软大湿的叫做JScript。

然后战争就从地面贴身肉搏战,开始逐步升级到了远距离核战争。

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么打下去苦逼的是搬砖的页面仔,就是我这种,到处都是雷区,无处下脚。

最后到了1997年,“联合国安理会秘书长”艾玛(ECMA)出来调停,多方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约束各种远程攻击武器的使用,这才走上了正轨。

1995年SUN开发了Java技术,这是第一个通用软件平台。Java拥有跨平台、面向对象、泛型编程的特性,广泛应用于企业级Web应用开发和移动应用开发。Java也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的网络编程语言。名噪一时。

1994年Netscape公司成立,并推出了自己的浏览器的免费版本 Netscape Navigator,很快就占有了浏览器市场。到了 1995 年,微软公司开始加入,并很快发布了自己的 Internet Explorer 1.0。

1995年,当时在Netscape就职的Brendan Eich(布兰登·艾克),正为Netscape Navigator 2.0浏览器开发的一门名为LiveScript的脚本语言,后来Netscape与Sun Microsystems组成的开发联盟,为了让这门语言搭上Java这个编程语言“热词”,将其临时改名为“JavaScript”,日后这成为大众对这门语言有诸多误解的原因之一。

JavaScript最初受Java启发而开始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看上去像Java”,因此语法上有类似之处,一些名称和命名规范也借自Java。但JavaScript的主要设计原则源自Self和Scheme。JavaScript与Java名称上的近似,是当时Netscape为了营销考虑与SUN达成协议的结果。

==> 所以,JavaScript和Java其实没有半毛钱关系。

JavaScript推出后在浏览器上大获成功,微软在不久后就为Internet Explorer 3.0浏览器推出了JScript,以与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的Netscape产品同台竞争。JScript也是一种JavaScript实现,这两个

JavaScript语言版本在浏览器端共存意味着语言标准化的缺失,对这门语言进行标准化被提上了日程,在1997年,由Netscape、SUN、微软、宝蓝等公司组织及个人组成的技术委员会在ECMA(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确定定义了一种名叫ECMAScript的新脚本语言标准,规范名为ECMA-262。JavaScript成为了ECMAScript的实现之一。ECMA-262 第五版,即是ES5。

==> ECMA-262,包括ES5, ES6等是一个标准,JavaScript是ECMAScript的一个实现。

完整的JavaScript实现应该包含三个部分:

在网景导航2.0和IE 3.0出现之后的几年间,网景和微软公司不停的发布新版本的浏览器,支持更多的新功能。自此拉开了浏览器之战的序幕。这场浏览器之战到现在还在继续,以下一张图看清楚过程。

从浏览器之战可以看出,各家浏览器比拼的大致两个方面视觉体验(渲染排版)和速度(脚本运行)。

==> 所以一个完整的浏览器组成,至少包含两个部分:

补充一个市面常见浏览器的内核和JavaScript引擎搭配:

其他JavaScript引擎,Rhino,由Mozilla基金会管理,开放源代码,完全以Java编写,可以看做SpiderMonkey的Java版。

注意:webkit不单单只是一个排版引擎,webkit = 排版引擎 + JavaScript引擎。

==> 所以,JavaScript是动态语言,它的运行都是基于JavaScript引擎,引擎大都是由静态语言实现C++、Java、and so on。JavaScript的能力也是由引擎赋予。不管是浏览器环境中是window,亦或是node环境中的process,均是由引擎提供。

(番外:Mozilla的人不知道为啥特别喜欢猴子,经常以猴子命名技术,所以看到带Monkey的,十有八九估计是他们搞的。)

诺曼底登陆:JavaScript Binding/Bridge 桥接技术

在浏览器环境中,DOM、BOM、window对象、setTimeout/setInterval,alert,console等方法均不是JavaScript自身具备的能力,而是浏览器native实现,然后通过JavaScript引擎注入到JS运行的全局上下文中,供JS使用。

鉴别方式,在调试器console中打出来,带有[native code]的即是:

讲道理:

  1. JavaScript运行 → 依赖于JavaScript引擎 ← 浏览器集成了JavaScript引擎,同时通过JavaScript引擎注入native代码工JS脚本使用

  2. 发散一下思维,只要有JavaScript引擎,就能运行JS脚本,不管有没有浏览器!只是缺少浏览器提供的alert,window等方法。

  3. 既然浏览器可以往JavaScript引擎中注入代码,赋予JS脚本在网页中特殊的能力,同理我们可以自己集成JavaScript引擎,自己定义自己的方法往JavaScript引擎中注入,赋予JS更多更强的自定义能力!

    注入的关键是:值类型相互对应,Obj映射class的一个实例,function映射一个句柄或者引用

JavaScript数值型中的坑

JavaScript内部,所有数字都是以64位浮点数形式储存,即使整数也是如此

这就是说,在JavaScript语言的底层,根本没有整数,所有数字都是小数(64位浮点数)。容易造成混淆的是,某些运算只有整数才能完成,此时JavaScript会自动把64位浮点数,转成32位整数,然后再进行运算。由于浮点数不是精确的值,所以涉及小数的比较和运算要特别小心。尽量避免使用JavaScript做精准计算和密集计算。

根据国际标准IEEE 754,JavaScript浮点数的64个二进制位,从最左边开始,是这样组成的。

  • 第1位:符号位,0表示正数,1表示负数

  • 第2位到第12位:储存指数部分

  • 第13位到第64位:储存小数部分(即有效数字)

    符号位决定了一个数的正负,指数部分决定了数值的大小,小数部分决定了数值的精度。

    IEEE 754规定,有效数字第一位默认总是1,不保存在64位浮点数之中。也就是说,有效数字总是1.xx…xx的形式,其中xx..xx的部分保存在64位浮点数之中,最长可能为52位。因此,JavaScript提供的有效数字最长为53个二进制位(64位浮点的后52位+有效数字第一位的1)。

内部表现公式:(-1)^符号位 1.xx…xx 2^指数位

精度最多只能到53个二进制位,这意味着,绝对值小于2的53次方的整数,即-(253-1)到253-1,都可以精确表示。

而大部分的后端语言,C++、Java、Python等的long型都是可以支持到64位,因此long型数据从后端语言传给JavaScript会发生低位截断。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使用String处理,如需要在JavaScript中做long型计算,需要自行实现计算器。

有了自行往JavaScript引擎中注入的想法,接下来就是分析可行性。

大部分是JavaScript引擎是使用C++编写,如果自己的程序使用的是C++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注入,如果是OC,可以使用OC和C++混编的形式。

其他语言怎么破?

要在一门静态语言上与动态语言JavaScript相互调用,最便捷的方式是找到一个这门语言实现的JavaScript引擎(开源),直接进行集成,注入。如果没有,则需要使用多一层桥接,把这门语言的接口暴露给C++,再由C++实现的JavaScript引擎将接口注入供JavaScript使用。

服务端集成思路&实践:

nodeJS中的桥接

我们都知道nodeJS,但是nodeJS的运行依赖于Google的V8 引擎,V8是C++实现,底层使用C++实现底层功能,比如网络,数据库IO,对外暴露一个构造器接口注入到上下文中,注意此处暴露的只是一个构造器接口而不是一个创建完的实例。然后实现了一个require的hook函数。当使用require加载一个JS模块时,跟网页中使用AMD 的require并无异样,当使用require加载系统库,既是C++的模块时,会调用暴露出来的构造器接口,得到一个实例对象。不管是装载JS模块还是装载C++模块,得到的都可以看做是一个Module Object,node会将装载完的模块缓存到binding_cache中,下次在别处的代码中使用require装载模块时,就会先去binding_cache中查找,如果找到了则返回该module object,如果没找到再执行上面的装载流程。

这就是node的基本原理:C++封装底层操作,通过V8注入,使得JS脚本有网络和IO能力

基于Spring的桥接

以上说到的几个都是C++层面的应用,那么经典的Java怎么玩?是不是Java就必须是静态语言的玩法,没有办法像C++之类的,可以使用JS的动态特性?

当然不是。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说起前面介绍过的一个JS引擎 Rhino,Rhino是完全由Java编写,可想而知,Rhino几乎就是为Java应用而生的。

用法是这样:

  1. 首先在我们的Java应用中集成Rhino;

  2. 所有的IO操作,网络操作等,都封装成service,并提供增删改查,setter && getter等多种方法

  3. 通过spring,把这些service bean注入到Rhino中;

  4. 把业务逻辑写到JS代码中,JS代码调用多个已注入的Java service处理业务逻辑,拼装数据返回!

好处:修改业务逻辑不需要修改Java代码,也就是不需要重新编译和部署,只需要刷新下跑在Rhino中的JS代码即可。以往Java应用的一个痛点是部署,需要重新编译,打包,部署重启服务器,现在以这种形式开发,可以达到服务端的热更新和热部署。既可以享有Java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又可以享有JS的灵活性。

这种技术和用法在差不多十年前就有过,前EMC的工程师基于EMC著名的商业产品Documentum,设计了一套Java开源的中小企业CMS系统Alfresco,在该系统中实现了这种技术,这种技术基于spring,叫做spring-surf,做了一个胶水层。可以看做小十年前的node吧。

Demo,使用spring-surf框架的系统中一个webscript模块

  1. categorynode.get.xml定义URL拦截器和权限控制;

  2. .get指明是处理GET请求,RESTful;

  3. 在categorynode.get.js中调用已注入的Java Bean处理业务逻辑;

  4. 若为网页请求返回.html.ftl,若为Ajax,返回.json.ftl;

(此处配套使用的是FreeMarker模板引擎)

==> categorynode.get.desc.xml

==> categorynode.get.js

==> categorynode.get.html.ftl

==> categorynode.get.json.ftl

移动端集成思路&实践:

React Native中的桥接

React Native目前也是异常火爆,RN程序的运行依赖于Facebook的RN框架。在iOS、Android的模拟器或是真机上,React Native使用的是JavaScriptCore引擎,也就是Safari所使用的JavaScript引擎。但是在iOS上JavaScriptCore并没有使用即时编译技术(JIT),因为在iOS中应用无权拥有可写可执行的内存页(因而无法动态生成代码),在安卓上,理论上是可以使用的。JavaScriptCore引擎也是使用C++编写,在iOS和安卓中,JavaScriptCore都做了一层封装,可以无须关心引擎和系统桥接的那一层。iOS/Android系统通过JavaScriptCore引擎将定制好的各种原生组件注入,如:listview,text等。

Cocos2d-JS中的桥接

cocos2dx是游戏开发中非常常用的游戏渲染引擎,有一系列的产品,如:cocos2dx(C++),cocos2d-lua(lua), cocos2d-js(JavaScript)等多个产品。其中最新退出的是cocos2dx的JS版本的cocos2d-js,编写游戏渲染特效代码相比于C++和lua非常方便。对于做需要经常更新的渲染场景,C++是静态语言,每次修改都需要重新编译才能运行,显然是不合适的。自然也就想到了脚本语言,lua和js,两者有些类似,都是动态语言,只需要集成一个运行引擎,提供一个运行的容器即可运行,同时通过引擎注入底层方法供脚本调用即可。lua好处是精简,语法精简,引擎页很小很精简,所以不可避免的代码量会比js多,同时学习成本比较高。js的好处是有ECMAScrtpt的核心,语法比较丰富,同时有支持一些高级属性。在cocos2d-js中,cocos2dx(C++)集成了SpiderMonkey(C++)作为JS运行引擎,中间做了一个胶水层既是JS Binding,通过引擎注入了一个cc的全局对象,映射的是底层C++的一个单例C++实例。表面上写的是JS代码,实际上操作的是底层的C++。cocos2d-js是代码可以运行在多种环境中,当运行的网页环境中时,使用的是cocos2d-html5引擎,底层操作的是canvas;当运行在客户端上时,使用的是cocos2dx引擎,底层操作的是C++,再由C++去操控openGL做绘制和渲染。提供相同的API,对开发者几乎是透明无差异的,开发者只需要关注实现效果即可。达到一套代码,多端运行(网页端,客户端)。

JSPatch技术中的桥接

JSPatch是目前比较流行的iOS上的热修复技术,JSPatch 能做到通过 JS 调用和改写 OC 方法最根本的原因是 Objective-C 是动态语言,OC 上所有方法的调用/类的生成都通过 Objective-C Runtime 在运行时进行,我们可以通过类名/方法名反射得到相应的类和方法。JSPatch 的基本原理就是:JS 传递字符串给 OC,OC 通过 Runtime 接口调用和替换 OC 方法。

关键技术之一是 JS 和 OC 之间的消息互传。JSPatch里包含了,一个JS引擎JavaScriptCore(Safari,React Native用的同款)。用到了 JavaScriptCore 的接口,OC 端在启动 JSPatch 引擎时会创建一个 JSContext 实例,JSContext 是 JS 代码的执行环境,可以给 JSContext 添加方法,JS 就可以直接调用这个方法。本质上就是通过JavaScriptCore引擎注入,暴露OC的方法供JS调用来实现动态修改OC的反射。

Demo,iOS热更新,热修复:

  1. 集成JavaScriptCore引擎;

  2. 通过引擎,桥接JS和OC;

  3. 通过JS修改OC反射。

详细的JSPatch技术介绍请移步:https://github.com/bang590/JSPatch/wiki

关于JavaScript引擎:

在iOS 或 android 上能够运行的JavaScript 引擎有4个:JavaScriptCore,SpiderMonkey,V8,Rhino。下面这个表格展示各个引擎在iOS 和 Android 的兼容性。

因为iOS平台不支持JIT即时编译,而V8只有JIT模式,所以V8无法在iOS平台使用(越狱设备除外,想体验iOS JIT的同学可以自行越狱)。

所以,目前可以做到横跨iOS和Android双平台的JS引擎,只有两款,即是SpiderMonkey和JavaScriptCore。

JavaScript引擎会受很多东西影响,比如交叉编译器的版本、引擎的版本和操作系统的种类等。

至于如何选择,可以参考:《Part I: How to Choose a JavaScript Engine for iOS and Android Development》

至此,JavaScript从立足于前端,到征战全端的逆袭之路,可以总结为“携引擎以令天下”。

不足之处,还请各位看官轻拍~

参考文章:

bang590/JSPatch中问参考文档

Cocos2d-JS | Cocos2d-x官方参考文档

Alfresco官方参考文档

《Browser Wars: The End or Just the Beginning?》

《Part I: How to Choose a JavaScript Engine for iOS and Android Development》

《React Native 从入门到源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