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Web前端开发-HTML入门干货

eb前端开发包括三大标准:HTML、CSS、JAVAScript,在网页中起到的作用分别是负责结构(内容)、表现和行为。CSS入门参见:

Web前端开发-CSS入门干货01 和 Web前端开发-CSS入门干货02

1.HTML是什么

HTML全称是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即除了处理文本,还可以处理音频、视频、图片等非文本资源。

2.HTML文档中基础概念

一个以html为后缀结尾的文档,称之为html文档。

(1)文档声明类型:在html文档的第一行,<!DOCTYPE html>表示采用H5的标准展示页面,不同的标准在此处声明的语句不同。

(2)html文档采用的语言:在html标签内作为lang属性的值,可以为en表示英文。

(3)html文档采用的字符集:利用meta标签,配合charset属性,属性值为字符集。

3.标签

HTML的核心概念是标签,定义了网页结构的组成。

(1)标签分类:块级标签和行级标签

1)块级标签:其包含的内容独占一行,自动换行;

常见的块级标签包括:标题、段落、分区、无序列表、有序列表;<h1>~<h6>、<p>、<div>、<ul>、<ol>、<li>。

2)行级标签:其包含的内容不自动换行;

常见的行级标签包括:超链接、加粗、斜体、加粗、斜体、删除线、下划线、包含文本;<a>、<strong>、<em>、<b>、<i>、<del>、<u>、<span>。

注意:(1)<p>、<h1>~<h6>中不能包含块级标签。

(2)行级标签对应的元素宽、高不能设置(3)行级标签只能容纳文本或其他行级标签

3)行内块标签:同时具备块级标签和行级标签特点的标签

常见的标签:图像标签、表单中input标签、表格中标准单元格;<img />、<input />、<td>。

(2)标签类型转换

1)块级标签转成行级标签:在CSS样式中,为块级标签添加display:inline样式;

2)行级标签转成块级标签:在CSS样式中,为行级标签添加display:block样式;

3)转成行内块级标签:在CSS样式中,为行级标签添加display:inline-block样式;

4.注意

对于各类标签以及CSS的写法,至少要有印象和能看懂代码,具体的写法可以参考文档。

常用参考文档:

https://www.w3cschool.cn/html5/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CN/docs/Web/HTML


#学问分亨官##闪光时刻二期##闪光时刻第二期主题征文#

着移动办公的需求不断增长,各种移动办公、轻办公等多样化的办公场景应运而生,许多办公一族早就不是安坐在电脑前办公了。作为移动的生产力工具,如今的笔记本除了要有足够好的性能与轻薄的机身以外,其续航能力同样也是要足够长才能满足办公一族全天的使用需求,否则工作途中断电将会带来相当大的不便。

一般来说,用户购买笔记本时都会参照厂商提供的续航时间来了解笔记本的续航,然而决定笔记本续航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固定不变的平台最大功耗、电池容量等硬件条件之外,例如使用环境、使用强度、运行频率等等,甚至是厂商之间不同的测试标准都会让笔记本表现出不同的续航能力,用户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很难得到确切的续航保障。

新一代轻薄本设计规范,英特尔推出EVO平台认证

前阵子,英特尔推出了全新的第十代酷睿处理器以及全新的EVO平台认证,其中EVO平台认证就对笔记本的续航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规范,它不但要求新一代的笔记本具备第十一代酷睿移动处理器、Xe架构锐炬核显、轻薄机身、Wi-Fi 6网络、蓝牙5.0、Thunderbolt 4接口等特性,而且在续航能力方面,它更是要求笔记本在1080p(FHD)的分辨率下能够达到至少9小时的实际续航时间与充电30分钟提供4小时续航的快充设计。

这样一来,用户在挑选的时候可以有更为统一的参考标准,选择起来也更加轻松和省心。由于目前通过了EVO平台认证的笔记本多达40多款,且分布的价格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所以在用户在选购的时候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一些拥有长续航的EVO平台认证笔记本,希望能够对大家入手笔记本有所帮助。

长续航的必备条件之一:高能耗比的第十一代酷睿处理器

对于笔记本而言,能耗比可以说是决定笔记本性能体验与续航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英特尔的第十一代酷睿处理器当中,它有全新的Willow Cove架构、10nm SuperFin工艺以及更先进的电源管理,整体性能与功耗控制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用户可以获得更高的能耗比,性能与续航都可兼得。与此同时,通过了英特尔EVO平台认证的笔记本还配有Wi-Fi 6无线网卡与Thunderbolt 4接口,用户在日常办公时能够享受到高速的数据传输以及扩展体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微星尊爵Prestige14 Evo

京东链接:https://item.jd.com/100016348546.html

微星尊爵Prestige14 Evo是一款拥有时尚造型的14寸轻薄本,它搭载有十一代酷睿i7-1185G7/16GB内存/512GB固态硬盘的配置,机身厚度与重量仅有15.9mm与1.29kg,续航时间可达12小时,并配有双Thunderbolt 4接口、Wi-Fi 6网卡以及UHS-III高速读卡器,无论是用户日常的Office办公还是PS、CAD等设计制图,亦或是影音视频的剪辑和储存卡读取,它都能够提供流畅且持久的使用体验。

联想YOGA 13s 2021

京东链接:https://item.jd.com/100016086106.html

对于讲究颜值与质感的办公一族而言,联想YOGA 13s 2021的阳极处理陶瓷砂表面和金属机身就可以很好地满足它们的要求,它的机身厚度与重量仅为13.8mm与1.19kg,同时十一代酷睿i5-1135G7/16GB内存/512G固态/100% sRGB色域2.5K屏的配置也是有着足够好的性能,加上10.1小时的续航时间、1小时充满80%电量的快充以及独家的FN+Q功能,用户可以有足够长的续航时间与更合理的性能调度。

长续航的必备条件之二:大容量电池

除了高能耗比的处理器以外,笔记本电池的容量可以说是续航能力的基本保障。虽然目前的笔记本机身设计越来越轻薄,留给电池的空间也越来越少,但是在目前已通过EVO认证平台的笔记本当中,它们基本配备有50~70Wh的电池,整体容量要比以往轻薄本常用的30~40Wh电池要高不少,用来满足1080p FHD分辨率下至少9小时的实际续航还是很充足的。

华硕灵耀X逍遥

京东链接:https://item.jd.com/100015489388.html

华硕灵耀X逍遥是一款采用了翻转设计的4KOLED触控轻薄本,它拥有13.9mm厚的CNC钻石切边机身和1.2kg的重量,同时硬件配置搭载有十一代酷睿i7-1165G7/16GB内存/512G固态/双Thunderbolt 4接口/Wi-Fi6网卡,并配有可续航10小时的67Wh大容量电池和65W PD快充,整体颜值、便携性、性能以及续航能力十分出色。除此之外,华硕灵耀X逍遥还配有100% DCI-P3色域的4K触控屏以及支持4096级压感手写笔,通过翻转笔记本的屏幕,创作者们可以在这台笔记本上进行自由创作。

戴尔灵越 7400 斩蓝屏

京东链接:https://item.jd.com/100009069379.html

戴尔灵越 7400 斩蓝屏是一款拥有78Wh大容量电池的EVO平台轻薄本,它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持久的20小时续航能力,长时间工作更加放心。而在配置方面,它搭载有十一代酷睿i5-1135G7/16GB内存/512GB固态的配置和Thunderbolt 4接口、Wi-Fi 6网卡和TF读卡器,同时14.5寸的16:10屏幕还拥有10bit色深、德国莱茵TUV认证和DC调光设计,用户在使用的时候能够体验到更为真实且久看不累的视觉效果。

长续航的必备条件之三:支持快充,迅速恢复工作状态

尽管英特尔EVO平台认证笔记本有至少9小时的实际续航时间,但在实际的使用当中,忘记充电或者连续工作所还是会让笔记本电量不足的。因此在充电速度上,英特尔EVO平台认证笔记本的30分钟充电满足4小时续航的快充功能就能够让笔记本快速补充电量,用户在充电的过程中不仅省去了漫长的等待,同时短时间的快充可以让笔记本随充随用,使用场景更加碎片化。

惠普Envy13

京东链接:https://item.jd.com/10022984998885.html

惠普Envy13是一款13.3寸的EVO平台轻薄本,它的机身重量与厚度为1.3kg和16.9mm,同时机身的三面均为金属材质,整体强度与便携性表现出色。而在硬件配置方面,惠普Envy13搭载有十一代酷睿i5-1135G7/16GB内存/MX450显卡/512GB固态的配置,屏幕色域达100%sRGB,并内建B&O调校的双扬声器,影音体验凸出,在配合10小时的续航以及30分钟充满50%电量的快充之下,用户可以很好地兼顾日常长时间办公以及平时看电影、玩游戏的使用需求。

宏碁非凡S5

京东链接:https://item.jd.com/10024316842269.html

宏碁非凡S5是一款便携性极佳的EVO平台轻薄本,它不但有镁铝合金材质的机身,重量和厚度仅有1kg和14.9mm,日常携带起来相当轻松,并且在续航方面,它的56Whr的大容量电池能够为用户提供长达17小时的续航时间,用户在外出办公时可以更加放心。在硬件配置上,宏碁非凡S5搭载有十一代酷睿i5-1135G7/16GB内存/1TB固态/14寸康宁大猩猩触控屏的配置,并配有Wi-Fi 6网卡、Thunderbolt 4接口和Fn+F组合键功能,整体性能与扩展性十分优秀。

在英特尔全新的EVO平台认证之下,新一代的轻薄本不仅在性能和功能方面有了更好的使用体验,用户在办公的时候能够有流畅无阻的运行体验和高速的数据传输通道,而且在续航和充电速度方面,它更是大大地保证了办公一族长时间且多元化场景的办公应用需求。以上推荐的这些都是拥有EVO平台认证且续航能力较强的轻薄本,近期需要升级入手新笔记本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几篇文章已经基本上把Web App和Native App的优劣讲清楚了。

不过还是想提醒大家注意,Web App,现在有时候也称为轻应用,不仅是通过浏览器就能打开的应用。现在随着HTML 5在手机端的优越性,已经慢慢称为了Web App的主流。Web App除了出现在PC的浏览器中,还大量出现在手机浏览器中或一些平台级应用中,例如微信中大量的交互内容,都属于Web App的范畴。

HTML 5取代的只是之前的HTML和Flash

HTML5是一种彻彻底底的Web技术,包括最新的网页端的脚本语言HTML5语言、Javascript 2.0和CSS 3.0这三部分。HTML5的主要目标是取代原有的脚本语言HTML,提供更好的交互效果和更丰富的API,以及更高的运行效率。

HTML5取代的是很多很多年前产生的HTML版本。熟悉互联网的人肯定清楚,互联网可谓日新月异,但是支撑整个互联网的语言HTML,在HTML5以前却变化不大,这个严重阻碍了互联网本身的发展,这才是产生HTML5的一个根本原因。还有以前也常见Flash的应用场景,会被HTML5取代。

现在对HTML5的指责,主要是针对HTML5的性能,也就是常说的“用户体验”这一方面,由于HTML5是脚本语言,再加上Javascript 2.0实际上还是单线程运行的,运行的效率上客观地讲,确实比不上Native App。但是,如果用HTML5做前端的轻应用,哪怕是在手机上实现,性能已经足够了,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基于HTML5的轻应用出现的手机端的原因。另外,随着浏览器对HTML5的支持越来越好,手机CPU速度越来越快,以及各种引擎对HTML5的优化,用户体验会越来越好。

因此,很多人主观的把整个Native App行业和HTML5对立起来,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另外,反观Native App,开放应用数量庞大,小团队众多(赚钱的很少),同质化严重,模仿门槛低,刷榜问题严重,都困扰了Native App的发展。

HTML5的新一轮高速增长:微信

下图是今年下半年的HTML5搜索指数,有一个明显的提升。除了基于HTML 5开发的Web本身,随着微信的发展,大量的基于HTML5的内容找到了出口,内容数量疯狂增长中!而现在对HTML5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释放,相信很快很多其它的平台也会支持HTML5的内容,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社会化媒体和自媒体的大环境下,客户把更大精力放在实用的微信轻应用上,而越来越少直接花钱购买Native App,道理很简单,如果采用Native App的方式,我要传播到1000人,并让他们下载安装是个非常难的事儿,但是如果做成轻应用往朋友圈里一传,可能1万人都很轻易达到。

HTML5慢慢演变为一个刚性需求,在需求旺盛的带动下,前端程序员/HTML5工程师的工资水平原来越高,而且好的还非常难求。另一方面,Android和iOS开发工程师,市场需求已经明显放缓。

更有大量的HTML5的公司顺势而生,做大量的Web App应用。产生HTML5内容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伴随这技术的发展,包括国内外都有大量的可视化工具可以快速生成基于HTML5的Web App应用。

对于HTML5被Facebook弃用这件事,除了记住扎克伯格的懊悔之外,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还有一篇报道,如下图所示。

这篇报道说明了什么?并不是Facebook本身不用HTML5了,而是Facebook这个Native App不直接采用HTML5的方式开发。这两者的区别可就太大了,这也引出我的下一个问题。

HTML 5适合小公司,适合做内容

我是HTML5的坚定支持者,但是我至少现在还不认为HTML5可以做所有东西,至少一些太过复杂的重度游戏、一些大型的门户(包括上面说的Facebook)、一些涉及高运算或复杂算法的应用,我个人认为至少现阶段还不适应用HTML5去开发。

所以...HTML5和Native App会走向融合 !

HTML5 Web App和Native App各有优势,互为补充,能不能不把技术直接对立起来,而是用技术的进步来解决技术还存在的问题,使二者从对立走向融合。而且我个人觉得结合的场景最好在大型的Native App平台,并且这些平台是可以UGC或PGC产生内容的。

我们以微信为例,微信这个应用本身就是一个Native App,但是在这个巨大的平台里面,又可以容纳海量的HTML5 Web App,这样的轻应用,充分发挥Native App的运行效率,同时又以海量的Web App来扩充其内容,给用户带来更丰富的体验和更优质的交互内容,这样不是很好吗?

现在来看一下如果基于HTML5的Web App和Native App融合,形成一种Hybrid App,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吧:

同时还解决了,海量的Native App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Hybrid App内部的Web App来动态提供交互内容,而不是安装按量的Native App应用。

另外,由于服务的统一性,降低了需要学习每个Native App的用户时间成本。

Hybrid App的优势显而易见,成本低、跨平台、不用下载-安装-更新、动态数据、维护容易,而且有现成的内容出口。而且我们这里的Hybrid App主要是指在大型平台化应用(Native Platform App)结构之下的Hybrid App,可以理解为1个Native App对应N个Web App的结构,或是一个母Native App和N个子Web App的结构,而不是简单的把Web开发和Native App开发做一个结合。

在技术上,Hybrid App的架构好处也显而易见,例如,HTML5不能自动播放语音或视频,但是微信可以。同时,微信也开放各种接口给内部的Web App调用,这样就扩展了原生的HTML5 Web App的功能,且更好的提供服务,开发上也非常简单。

本文作者是孟智平,VXPLO 互动大师 CEO,邮箱:troy@vxplo.com

致歉:36氪上周发表的一篇讨论HTML5未来的文章《Web与App的未来不是生死之争,而是融合,腾讯就在这么干》是根据笔名为Hans的作者(移动互联网从业者,微信号1396255225)之前的投稿修改,调整了文章结构、更换了标题,导致部分观点的表述和原文有所出入。在等待Hans邮件审核的时候编辑误触发表,虽然责任编辑一经发现后马上撤下,但是还是给Hans本人带来困扰。对本文对Hans可能造成一切损失表示歉意,同时责任编辑会承担相应处罚,未来我们也会加强和投稿者的沟通,优化流程,保证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再次同时向36氪的读者和Hans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