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100年前她写了本禁书给英国人普及性教育……如今,依然耐人寻味

年前,英国有位名叫Marie Stopes的女科学家,她是当时英国最年轻的女博士,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古植物学家。

也恰好是在整整一百年前的1918年,

她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婚姻之爱》。

这并不是一本浪漫小说,也不是关于Stopes专业的学术作品,

而是一本夫妻性生活指南。

书籍出版后,很快在英国引起了轰动。

第一版2000本迅速一售而空,一年内加印了6次,13年内售出75万本。

读者们寄给Stopes的信达到了上万封。

有的人感恩Stopes的指导,觉得自己的生活因这本书而豁然开朗;

有的人寻求Stopes的帮助,希望她能够给自己指点迷津;

还有的人与Stopes据理力争,认为她的观点简直是大逆不道;

还有人直接骂起Stopes,觉得她的书就是一本淫秽读物,

会荼毒无数英国大好儿女,让她赶紧滚回自己的老家爱丁堡去...

到底是怎样一本“指南书”,会引起这样大的反应?

在介绍这本《婚姻之爱》前,

我们可以来看看Stopes是怎样的一个人,

以及当时的英国,又是怎样一个时代。

【压抑的性文化:不以生娃为目的的性生活都是耍流氓】

100年前的英国,还不是现在这样一个文化开放、讲究男女平等的社会。

当时世界刚刚结束一战,英国也在战争中受到了重创。

战争虽然消耗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但是却意外地推动了女权运动的发展。

在大战期间,大量男性直接参与前线战争,导致国内劳动力大减,

生产军需品、武器、后勤支援等的职位大部分皆由女性接替,使妇女的重要性提高。

在这样一种极端情况下,英国女性获得了工作的权利和机会。

战争结束了,“极端情况”结束了,

按照当时英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女性就应该回归家庭生儿育女去。

但是,很多曾经感受过工作的满足和家庭之外的独立生活的女性们,

这时候就不愿意再只是安安心心待在家里当个贤妻良母了。

各种各样的女权口号开始出现。

除了要求工作的权利,参政的权利外,

还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家庭内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所谓的家庭内部的性别不平等,

除了表面上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单一家庭模式外,

主要还体现在夫妻的亲密关系上。

在当时的英国,与丈夫进行稳定的性生活,被普遍认为是女性作为妻子的职责和义务。

但是,另一方面,人们也普遍认为,妻子应该仅仅把它当做一项义务——

女性不会,也不应该从中感到愉悦,或者去追求自身的满足。

同时,如果不是为了受孕而维持的亲密关系,都会被看做是不道德的。

换句话说,对女性而言婚姻中的亲密关系,应该以生儿育女为第一要义,

所以不应该放纵,不应该享受。

同样的,人们也不提倡节育,更不用说堕胎本身在当时还是非法的。

这样的理念,在今天看来是很荒谬的。

人作为有天然欲望的生物,无论男女都会有性需求。

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有追求身体愉悦的权利。

而夫妻之间,也有单纯享受亲密关系的权利。

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避孕,甚至合法堕胎。

凭什么不准女性有性欲,不准夫妻之间避孕呢?

这种压抑的文化,极大地限制了性教育知识的普及。

人们羞于谈论性关系和避孕问题,更不用说是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科普。

这也间接导致英国每年三千名女性在分娩时死亡;

而意外怀孕的绝望女性们,会用杜松子酒或奎宁来流产,

甚至采取更危险的堕胎手段来避免生育。

许多年轻的妻子都害怕婚姻和可能随之而来的怀孕,

而信仰这套文化的绅士们,也在努力压抑自己的欲望,避免给另一半带来更多痛苦。

【用自己的故事讲道理:爱是双向而快乐的,人们是可以选择避孕的!】

Marie Stopes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女科学家,

对这种压抑人性的文化感到非常不满,自己也深受其害。

她的父亲是酿酒师和考古学家,母亲是莎士比亚学者和妇女权利活动家。

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让Stopes的思想非常成熟,

在那个时代,她的观点和包括凯恩斯、萧伯纳在内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是一样的。

但是,高知父母并没有带给她完善的亲密关系教育。

她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因为她婚后无所出,“没有履行好妻子的义务”,而和她离婚。

直到她遇到自己的第二任丈夫,自己逐渐成长,对亲密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才恍然大悟:

从前的遭遇并不是自己的错,

作为女性,自己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实在太匮乏了。

于是,她开始动手写书,给大众科普基本的性知识。

1918年,37岁的她终于完成了《婚姻之爱》的创作。

在这本书的介绍里,她这样写道:

“我曾为自己的性无知而付出了如此糟糕的代价,

以至于我觉得,我以这样的代价获得的知识,应该用于为全人类服务。”

在这本书中,她向读者阐述了自己对欲望的理解,解释了性行为的一些基本知识。

同时,也表达了一些个人观点。

比如,她认为女性应该有享受身体之乐的权利;

丈夫不应该将婚姻看做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不应该觉得只要娶了她,就能随时使用她;

爱应该是双向的,女性的意志在亲密关系中和男性的一样重要;

为了享受这种快乐,夫妻应该学习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保持健康,并且健康避孕。

严格说起来,Stopes并不是一个很激进的女权主义者。

虽然她写了这本《婚姻之爱》,但在其他方面她还是比较保守和传统的。

比如她并不支持堕胎,也没有刻意去谈论婚姻之外的性关系合法性。

可是单单是“女性也应该快乐”“亲密关系不是为了生孩子”“提倡节育”这三点,

在当时的时代就已经很炸裂了。

这本书在两周内卖出2000本,在一年之内又再版了六次,并在接下来的13年间卖出了75万本。

在这本书流传开的同时,

书中很多具体如何避孕的技术性知识,也被当做淫秽描写,

以至于在美国,《婚姻之爱》直接被列为禁书。

【万封读者来信:我想知道如何避孕,但是没人告诉我!】

这本书的受欢迎和受议论程度,

除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思潮,

也从侧面反应出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的性教育缺失问题。

这些信中有10000多份至今还保留在大英图书馆等藏馆处,

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的体现,依然很值得人回味。

有的读者,是写信来倾诉婚姻的焦虑,寻求Stope的建议的:

#

“我是两个漂亮孩子的年轻妈妈。但是我生两个孩子的时候都非常危险。

医生告诉我我不该再怀孕了,你能给我一些如何预防的建议吗?”

#

“我是帮我一个朋友来问你的哈:我有一个朋友,今年就要结婚了。

但是她已经61岁了,丈夫比她年轻。是不是她绝对没机会再当妈妈了

我随信件附上了邮票和信封,很期待你的回信,即使要收取咨询费也没关系。”

#

“请问你能不能告诉我,我在哪里可以找到你说的那些避孕工具?

我没有勇气走进商店去买那些东西。护士让我去妇科医院,但是她没和我说去医院买什么(我也没好意思问),所以我也没有去。”

#

“我写信给你是为了获得你的建议。我今年要结婚了,但是我很担心我的婚姻。

几周前,我意外看到了我的未婚夫的身体。

我觉得我太小了承受不来,我很担忧我的婚姻。

你可以用任何方式给我建议。如果你能坦率地告诉我怎么办,我将感激不尽。

我没有妈妈也没有姐妹来咨询这件事情,我也不敢问朋友,怕她们觉得我太成熟了。”

有的是来分享自己的故事,感谢Stopes书带给他们的启发的:

#

“我是一个已婚妇女,我有一个15个月大的孩子,还怀着另一个。

我对所谓的大家庭感到非常恐惧,因为我还远远不够坚强。

我没有母亲教导,也不知道如何节育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在生活中有个好的开端。”

#“今晚我读了你的书,久久不能入睡,只想给你写封信。

想谢谢你,给我的婚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你说的一切,很好地解释了我6年婚姻中的很多疑惑。

我和我太太1913年有了一个女儿,她是一个的完美女孩。

但是因为担心再怀孕,我和我太太已经很久没有夫妻生活了。”

同时,因为Stopes在书中提倡丈夫应该在乎妻子的身心健康,

不应该把生儿育女看成是妻子一个人的责任,而广受好评。

深有感触的人中,还有很多是男性。

#

“我刚读完你的书,我觉得这本书对很多新婚夫妻来说都是很棒的礼物,能够避免很多悲伤的事情发生

真希望我当年结婚的时候有看到这本书。

我在我过去10年的婚姻中验证了很多你说的观点。

我和我妻子有个女儿,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夭折过三个孩子了。现在女儿一岁半了,从她出生后我就再也没有和我的妻子同床了。

我担心让她再怀孕,再经历那种失去孩子的痛苦。她也不想要孩子了。

我们喜欢我们的夫妻关系,但是读了你的书后我们意识到之前我们的做法可能是错的。

而我也没有尽到我的责任,乃至于让我妻子受苦。

我把我的名字写进信里了,也许你下本书里可以用我来当案例。”

还有一些,是不同意书中的观点,觉得她败坏风气,写信来责怪Stopes的。

#“你不觉得,丈夫如果不是用妻子来怀孕,妻子不是为了被丈夫使用而怀孕,性生活就很肮脏吗?

更重要的是,难道说一个人应该放纵自己的欲望,女性应该单纯为了快乐而做吗?”

#

“滚回你的国家去吧!(Stopes出生于爱丁堡),顺便把你肮脏的思想带回去!

体面的英国人对你书中的建议感到十分恶心!

性满足并不是唯一的能让生活变成你说的那样的方法。

无论如何,反正你也是来哗众取宠赚钱的。

回你老家去吧!”

【从避孕到两性平等:惊世骇俗的观念如何变成常识】

或许是在读了这些信,知道了英国人对于避孕知识的匮乏和无知后,

Stopes坚定了自己普及性知识的使命。

她之后还写了很多专注于避孕的书籍。

在1921年,她和第二任丈夫、慈善家汉弗莱·罗伊在伦敦开设了母亲诊所,

专门为人们提供节育的实用建议和支持。

Stopes也极力宣传孩子应该是“受期待”而来到世上的,不应该是因为意外才出生的。

所以避孕、有意识地控制生育与否,是所有家庭的责任。

这家诊所也是1976年成立的专注于全球避孕的公司Marie Stopes International的前身。

如今,100年过去了。

当时Stopes提出的“惊世骇俗”的观点,早已成为了社会普遍接受的常识。

Stopes作为科普避孕知识的先驱,也被人们纪念。

再回顾当时给她的那一封封信,

也让人们不禁感慨时代思想的变化,

每种所谓不证自明的“常识”,

其实背后都是经历了一番历史演变才最终被人接受的。

而我们如今坚信不疑的很多道理,

再过一个世纪,会不会也被认为是愚昧无知的呢?

Ref:

http://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6092399/Letters-written-worlds-agony-aunt-written-100-years-ago-revealed.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ried_Love

-------------------------------------

条条大露:现在有这样想法的还一抓一大把吧

昆图: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

黏土球球:我们现在仍然有大把的荡妇羞辱……还有人不能接受同性恋和丁克

月心毒:起码应该不再避讳正常的性教育,有些人黄段子飚起来比谁都荤的,让他接受性教育却装的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仿佛跟他谈性就是侮辱了他一样,明明自己整天JB、bi、sao不离口的,也不知道谁更恶心

洛惜言·信手折叶落夕颜:原来英国也曾经是这样,我觉得如果努力一把,我们或许也能达到他们现在的高度(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一战结束到英国承认同性恋合法大约是八十年左右)

名鸣人:不为生孩子的性生活都是肮脏的 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处

归来吃酒:“而如今我们坚信的许多道理,再过一个世纪,会不会也会被认为是愚昧无知的呢?”

池小清:这句话超棒 就算现在也是很多人意外怀孕匆匆忙忙结婚 孩子应该是在期待中孕育的

…………………………

事儿君有品,

专为大家准备英国的各种值得推荐的好产品~

英国直邮,包邮包税~

民网-理论频道 原创稿

2020年4月22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设立“列宁诞辰150周年(1870——2020)”专题栏目,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专栏编者按写道:2020年4月22日,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成功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列宁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不仅是博大精深的思想,还有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始终对党忠诚,才能无惧风雨、百折不挠、排除万难,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4周年时曾这样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今天,对列宁的最好纪念,就是发扬列宁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彻底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该专栏分为“列宁生平”“列宁著作在国内的出版”“中国艺术家眼中的列宁”“纪念文章”“纪念视频”等部分。

专栏链接:http://www.dswxyjy.org.cn/GB/427277/432229/index.html

014年7月7日,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风云恶,陆将沉”,77年前的那个夜里,宛平城下骤起的枪声,掀开了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也点燃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熊熊烈火。此时此刻,在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神州大地,人们以各种方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以史为鉴,“七七事变”的教训痛入骨髓,而现实的忧患依然紧迫。

77周年有力的举证

中央档案馆从馆藏档案中选取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45名日本战犯的亲笔供词档案,从7月3日起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全文公布。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网上举证”,一本本沉甸的档案,一张张恐惧的笔供,都在证明日本犯下了野蛮侵华、杀戮百姓之大罪。

人民日报7月5日的报道说,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处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犯罪分子的决定》,特别军事法庭于1956年6月至7月间,分别在沈阳和太原两地开庭审判其中的45名日本战犯。此次公布的笔供,就是这45名战犯所写。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光明网评论员在《“七七事变”警示后人》一文中写道,“七七事变”后,日军铁骑长驱直入,攻上海、占南京、掠徐州、进武汉,使大半个锦绣中国陷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在上海,淞沪会战造成我军民死伤数十万人;在南京,日军屠杀了30万战俘和无辜平民;在河北、山西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以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进行大面积扫荡,制造了无数惨绝人寰的惨案。侵华恶行,见诸各种史料。

从中央档案馆陆续公布的45名受审日本侵华战犯的亲笔供词中,也可以获得佐证。这些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已经永远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并成为了今天全世界反思法西斯主义的必修课。

人民日报在《历史悲剧决不允许重演》一文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时犯下的滔天罪行,给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给日本人民留下了无尽创伤。亚洲各国人民和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严厉谴责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行径,并且敦促日本政府正视历史、深刻反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历史悲剧决不允许重演

人民日报 评论员曹成鹏《永远捍卫抗战历史的尊严 》日本右翼学者和文人之所以敢公然为军国主义招魂,就在于颠倒黑白、否认侵略在日本一直是一股成体系的势力。上至一国代表的首相,下至地方议会的议员,总有日本政治家参与甚至主导掩盖罪恶暴行、篡改战争性质的倒行逆施。慰安妇自愿论、大屠杀质疑论、侵略偶然论、战争正义论、日军文明论,种种丑恶言行时不时地出现。

人民日报在《历史悲剧决不允许重演》一文指出,正义与邪恶决不容混淆,历史悲剧决不允许重演。今天,我们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是为了尊重和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捍卫人类的尊严和良知;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启迪,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

这种纪念,对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是一次文明共识的汇合和凝聚;对那些罔顾事实、篡改历史的人来说,是一种提醒和警告;对于致力民族复兴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民族精神,民族魂的张扬和讴歌。

日本人累累罪行罄竹难书,历史和现实无不警示世人,日本军国主义就是反人道、反人类、反文明的恶魔,它永远是人类的公敌,永远是文明世界必须清除的祸患。“忘记历史的人,必定会重蹈覆辙”,刻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纪念馆墙上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七七事变”警示后人

光明网评论员詹勇《抗击黑暗就是捍卫光明》一文中写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屹立着一座高4.5米的巨型雕塑“醒狮”。“七七事变”的枪炮声,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睡狮。今日之中国,走向复兴的趋势不可逆转;今日之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人间正道是沧桑,壮大和凝聚和平正义的力量,奋勇抗击军国主义等黑暗势力,我们必定能驱走战争阴霾,让阳光洒满家园,让这旋转不停的蔚蓝色星球更加美好。

四川在线评论员毛开云在《隆重纪念“七七事变”具有三重现实意义》一文中写道,七七事变警醒国人的同事也再警告安倍不要玩火,以免自取灭亡。安倍内阁上台后,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不断在南海挑起事端,不断挑战中国人民的底线,特别是7月1日通过解禁集体自卫权,更是暴露安倍政府企图使日本成为一个能够发动战争的国家的野心。战争只能给人民带来灾难,任何好战分子都会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绝对没有好下场,当下日本国内掀起的要求安倍下台的风暴,日本民众重拾反战口号——“恭请首相先上前线”,就是最好的例证。告诫国际社会提高警惕,以免惹火烧身。

广州日报在《铭记历史警示捍卫和平正义》一文中指出,远离战争,珍爱和平。让我们永远牢记卢沟桥畔那气壮山河的奋起抵抗,永远警惕人类共同的敌人——侵略战争的威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昂扬奋进,以更加自强自尊自信自豪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捍卫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3_103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