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题材来自于狂神说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E411a7mC
主要涉及网页的结构和内容。
css主要用来设置网页的表现样式,css的层叠样式表只是一门标记语言,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语法支持,用过的人都知道css应该有如下的缺点:
基于如上的缺点诞生了【css预处理器】
什么是CSS预处理器
CSS预处理器定义了一种新的语言,其基本思想是,用一种专门的编程语言,为CSS增加了一些编程的特性,将CSS作为目标生成文件,然后开发者就只需要使用这种语言进行CSS的编码工作。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用一种专门的编程语言,进行Web页面样式设计,再通过编译器转化为正常的CSS文件,以供项目使用。
市面上常见的CSS预处理器
JavaScript一门弱类型脚本语言,其源代码在发往客户端运行之前不需要经过编译,而是将文本格式的字符代码发送给浏览器,由浏览器解释运行。
原生JS开发
我们日常开发都是按照【ECMAScript】标准的开发方式,简称ES特点是所有浏览器都支持此规范,我们需要知道的是ES5规范对所有的游览器都支持,但是ES6是市面上用的最多的规范版本,主流游览器支持,所以为了兼容某些游览器,需要将ES6规范通过webpack降级为ES5。
TypeScript出现的背景
TypeScript 起源于使用JavaScript开发的大型项目 。由于JavaScript语言本身的局限性,难以胜任和维护大型项目开发。因此微软开发了TypeScript ,使得其能够胜任开发大型项目。
对于后端来学Vue的小伙伴是不是有个疑问,什么叫做DOM呢?有什么用处呢?
什么叫DOM?
DOM全称 Document Object Model,即文档对象模型,它允许脚本(js)控制Web页面、窗口和文档,通俗的说就是js操作html时的API。
主要目的是实现一套代码三端统一(PC、Android:.apk、iOS:.ipa)并能够调用到设备底层硬件(如:传感器、GPS、摄像头等),打包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详见微信官网,这里就是介绍一个方便微信小程序UI开发的框架:WeUI。
前端人员为了方便开发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后端技术但我们Java后台人员知道后台知识体系极其庞大复杂,所以为了方便前端人员开发后台应用,就出现了Node JS这样的技术。
Node JS的作者已经声称放弃Node JS(说是架构做的不好再加上笨重的node modules,可能让作者不爽了吧)开始开发全新架构的Deno
既然是后台技术,那肯定也需要框架和项目管理工具, Node JS框架及项目管理工具如下:
iview是一个强大的基于Vue的UI库, 有很多实用的基础组件比element ui的组件更丰富, 主要服务于PC界面的中后台产品。使用单文件的Vue组件化开发模式基于npm+webpack+babel开发, 支持ES 2015高质量、功能丰富友好的API, 自由灵活地使用空间。
备注:属于前端主流框架,选型时可考虑使用,主要特点是移动端支持较多
Element是饿了么前端开源维护的Vue UI组件库, 组件齐全, 基本涵盖后台所需的所有组件,文档讲解详细, 例子也很丰富。主要用于开发PC端的页面, 是一个质量比较高的Vue UI组件库。
备注:属于前端主流框架,选型时可考虑使用,主要特点是桌面端支持较多
飞冰是阿里巴巴团队基于React/Angular/Vue的中后台应用解决方案, 在阿里巴巴内部, 已经有270多个来自几乎所有BU的项目在使用。飞冰包含了一条从设计端到开发端的完整链路,帮助用户快速搭建属于自己的中后台应用。
备注:主要组件还是以React为主, 截止2019年02月17日更新博客前对Vue的支持还不太完善,目前尚处于观望阶段
Vant UI是有赞前端团队基于有赞统一的规范实现的Vue组件库, 提供了-整套UI基础组件和业务组件。通过Vant, 可以快速搭建出风格统一的页面,提升开发效率。
at-ui是一款基于Vue 2.x的前端UI组件库, 主要用于快速开发PC网站产品。它提供了一套n pm+web pack+babel前端开发工作流程, CSS样式独立, 即使采用不同的框架实现都能保持统一的UI风格。
cube-ui是滴滴团队开发的基于Vue js实现的精致移动端组件库。支持按需引入和后编译, 轻量灵活;扩展性强,可以方便地基于现有组件实现二次开发。
Flutter是谷歌的移动端UI框架, 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构建Android和iOS上高质量的原生级应用。Flutter可与现有代码一起工作, 它被世界各地的开发者和组织使用, 并且Flutter是免费和开源的。
备注:Google出品, 主要特点是快速构建原生APP应用程序, 如做混合应用该框架为必选框架
lonic既是一个CSS框架也是一个Javascript UI库, lonic是目前最有潜力的一款HTML 5手机应用开发框架。通过SASS构建应用程序, 它提供了很多UI组件来帮助开发者开发强大的应用。它使用JavaScript MV VM框架和Angular JS/Vue来增强应用。提供数据的双向绑定, 使用它成为Web和移动开发者的共同选择。
mpvue是美团开发的一个使用Vue.js开发小程序的前端框架, 目前支持微信小程序、百度智能小程序,头条小程序和支付宝小程序。框架基于Vue.js, 修改了的运行时框架runtime和代码编译器compiler实现, 使其可运行在小程序环境中, 从而为小程序开发引入了Vue.js开发体验。
备注:完备的Vue开发体验, 井且支持多平台的小程序开发, 推荐使用
WeUI是一套同微信原生视觉体验一致的基础样式库, 由微信官方设计团队为微信内网页和微信小程序量身设计, 令用户的使用感知更加统一。包含button、cell、dialog、toast、article、icon等各式元素。
为了降低开发的复杂度, 以后端为出发点, 比如:Struts、Spring MVC等框架的使用, 就是后端的MVC时代以SpringMVC流程为例:
优点
缺点
时间回到2005年AJAX(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 异步JavaScript和XML,老技术新用法)被正式提出并开始使用CDN作为静态资源存储, 于是出现了JavaScript王者归来(在这之前JS都是用来在网页上贴狗皮膏药广告的) 的SPA(Single Page Application) 单页面应用时代。
优点
这种模式下, **前后端的分工非常清晰, 前后端的关键协作点是AJAX接口。**看起来是如此美妙, 但回过头来看看的话, 这与JSP时代区别不大。复杂度从服务端的JSP里移到了浏览器的JavaScript,浏览器端变得很复杂。类似Spring MVC, 这个时代开始出现浏览器端的分层架构:
缺点
此处的MVC模式如下:
优点
缺点
前端为主的MVC模式解决了很多很多问题, 但如上所述, 依旧存在不少不足之处。随着Node JS的兴起, JavaScript开始有能力运行在服务端。这意味着可以有一种新的研发模式:
在这种研发模式下,前后端的职责很清晰。对前端来说,两个UI层各司其职:
通过Node, WebServer层也是JavaScript代码, 这意味着部分代码可前后复用, 需要SEO的场景可以在服务端同步渲染,由于异步请求太多导致的性能问题也可以通过服务端来缓解。前一种模式的不足,通过这种模式几乎都能完美解决掉。
与JSP模式相比, 全栈模式看起来是一种回归, 也的确是一种向原始开发模式的回归, 不过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回归。
MVVM(Model-View-ViewModel)是一种软件设计模式,由微软WPF(用于替代WinForm,以前就是用这个技术开发桌面应用程序的)和Silverlight(类似于Java Applet,简单点说就是在浏览器上运行WPF)的架构师Ken Cooper和Ted Peters开发,是一种简化用户界面的事件驱动编程方式。由John Gossman(同样也是WPF和Sliverlight的架构师)与2005年在他的博客上发表。
MVVM源自于经典的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MVVM的核心是ViewModel层,负责转换Model中的数据对象来让数据变得更容易管理和使用。其作用如下:
MVVM已经相当成熟了,主要运用但不仅仅在网络应用程序开发中。当下流行的MVVM框架有Vue.js,Anfular JS
MVVM模式和MVC模式一样,主要目的是分离视图(View)和模型(Model),有几大好处
View
View是视图层, 也就是用户界面。前端主要由HTH L和csS来构建, 为了更方便地展现viewModel或者model层的数据, 已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前后端模板语言, 比如FreeMarker,Thyme leaf等等, 各大MVVM框架如Vue.js.Angular JS, EJS等也都有自己用来构建用户界面的内置模板语言。
Model
Model是指数据模型, 泛指后端进行的各种业务逻辑处理和数据操控, 主要围绕数据库系统展开。这里的难点主要在于需要和前端约定统一的接口规则
ViewModel
ViewModel是由前端开发人员组织生成和维护的视图数据层。在这一层, 前端开发者对从后端获取的Model数据进行转换处理, 做二次封装, 以生成符合View层使用预期的视图数据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View Model所封装出来的数据模型包括视图的状态和行为两部分, 而Model层的数据模型是只包含状态的
视图状态和行为都封装在了ViewModel里。这样的封装使得ViewModel可以完整地去描述View层。由于实现了双向绑定, ViewModel的内容会实时展现在View层, 这是激动人心的, 因为前端开发者再也不必低效又麻烦地通过操纵DOM去更新视图。
MVVM框架已经把最脏最累的一块做好了, 我们开发者只需要处理和维护ViewModel, 更新数据视图就会自动得到相应更新,真正实现事件驱动编程。
View层展现的不是Model层的数据, 而是ViewModel的数据, 由ViewModel负责与Model层交互, 这就完全解耦了View层和Model层, 这个解耦是至关重要的, 它是前后端分离方案实施的重要一环。
Vue(读音/vju/, 类似于view)是一套用于构建用户界面的渐进式框架, 发布于2014年2月。与其它大型框架不同的是, Vue被设计为可以自底向上逐层应用。Vue的核心库只关注视图层, 不仅易于上手, 还便于与第三方库(如:vue-router,vue-resource,vue x) 或既有项目整合。
在MVVM架构中, 是不允许数据Model和视图View直接通信的, 只能通过ViewModel来通信, 而ViewModel就是定义了一个Observer观察者(俗称双向绑定)
至此, 我们就明白了, Vue.js就是一个MVVM的实现者, 他的核心就是实现了DOM监听与数据绑定
Vue不支持IE 8及以下版本, 因为Vue使用了IE 8无法模拟的ECMAScript 5特性。但它支持所有兼容ECMAScript 5的浏览器
如果是Java开发的小伙伴喜欢用idea的那么可以直接安装vue的插件即可。
**可能出现的问题:**安装完插件右键新建文件发现没有vue的模板。
解决办法:
略!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vm = new Vue({
el:"#app",
data:{
message:"hello,vue!"
}
});
</script>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Document</title>
</head>
<body>
<!--引用参数-->
<div id="app">{{message}}</div>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2.5.21/dist/vue.min.js"></script>
<script>
// 定义一个vue实例对象
var vue = new Vue({
// 绑定元素
el:'#app',
// 定义参数并且赋值
data:{
message:"hello vue"
}
});
</script>
</body>
</html>
为了能够更直观的体验Vue带来的数据绑定功能, 我们需要在浏览器测试一番, 操作流程如下:
关于 Web 方面的配置比较多,值得庆幸的是,Spring Boot 已经帮我们预置初始化了很多基础组件。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某些基础的组件并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这时就需要我们重新初始化相应组件,甚至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需要完全接管 Spring Boot 的默认配置。
本节将基于对前端模板框架 Thymeleaf 的集成,逐步向大家演示如何自定义 ViewResolver以及如何进一步 扩展 Spring MVC 配置。本实例涉及集成 Thymeleaf、自定义初始化ThymeleafViewResolver 以及扩展 Spring MVC。
Thymeleaf 是一个 Java 类库,能够处理 HTML/HTML5、XML、JavaScript、CSS, 甚至纯文本类型的文件。通常可以用作MVC中的View层,它可以完全替代 JSP。该框架是SpringBoot 首推的前端展示框架。
首先我们创建一个集成 Thymeleaf 的 SpringBootWeb 项目。集成 Thymeleaf 的核心操作就是引入对应的 starter,对应项目中 pom.xml 的依赖如下。
<dependency>
<groupId>org. springframework. 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 boot- starter-thymeleaf</ artifactId>
< /dependency>
<groupId>org. springframework . 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 boot - starter - web</artifactId>
</ dependency>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得知引入该 starter 之后,Spring Boot 便会进行一个初始化的基本配置,因此针对 Thymeleaf 的最简单集成便完成了,关于页面展示和基础配置我们暂时先不考虑。当集成 Thymeleaf 之后,Thymeleaf 对应的自动配置类 ThymeleafAutoConfiguration 中会初始化一个 ThymeleafViewResolver, 用来对 Thymeleaf 的页面进行解析和渲染。这一操作本质上同默认的 BeanNameViewResolver 作用-样,都实现了 ViewResolver 接口。
此时,如果官方提供的 ThymeleafViewResolver 的默认设 置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可以通过 两 种 途 径 进 行 自 定 义 设 置 : 通 过 application 配 置 文 件 配 置 和 自 行 创 建ThymeleafViewResolver 对象。
通过 application 配置对应的属性定义位于 ThymeleafProperties 类中,我们已经做过多次类似的配置,不再赘述。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自行创建 ThymeleafViewResolver 对象。先定义一个配置类ViewResolverConfig,并在类内部通过@Bean 注解对实例化的 ThymeleafViewResolver对象进行注入容器的操作。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ViewResolverConfig {
@Bean
public ThymeleafViewResolver thymeleafViewResolver() {
Thyme leafViewResolver resolver = new ThymeleafViewResolver();
//设置 ViewResolver 对应的属性 值
resolver. setCharacterEncoding("UTF-8");
resolver. setCache(false);
return resolver;
}
}
@Bean 默 认 会 将 方 法 thymeleafViewResolver 作 为 Bean 的 key, 将 返 回 的Thymeleaf-ViewResolver 对 象 作 为 Value 存 入 容 器 当 中 。 在 方 法 内 部 , 可 通 过ThymeleafViewResolver 对应的方法进行属性的初始化设置。通过以上代码我们便完成了自定义 Thymeleaf-ViewResolver 的注入。
那么,原来默认的 ThymeleafViewResolver 会怎么处理呢?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自动配置类都是通过注解设置初始化条件的,比如 ThymeleafViewResolver 默认实例化的条件是当容器中不存在名称为 thymeleafViewResolver 时才会使用默认的初始化。当自定义的ThymeleafViewResolver 类完成初始化之后,默认配置的初始化条件便不再满足了。
上面针对 SpringMVC 中 Thymeleaf 的 ViewResolver 的自定义进行了讲解。
其实在 Spring Boot 中,大多数组件都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对默认配置进行覆盖。除了上述方法,在 Spring Boot 项目中还可以通过实现 WebMvcConfigurer 接口来进行更灵活地自定义配置。
通过 WebMvcConfigurer 接口实现自定义配置是 Spring 内部的一-种配置方式,它替代了传统的 XML 形式的配置。通过对该接口具体方法的实现,可以自定义一些 Handler、Interceptor 、ViewResolver 、MessageConverter 等参 数 。 以 上 面 配 置ThymeleafViewResolver 为例,我们也可以通过实现该接口的 configureViewResolvers 方法来进行配置,达到同样的效果,具体示例代码如下: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MyMvcConfig implements WebMvcConfigur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configureViewResolvers (ViewResolverRegistry registry) {
Thyme leafViewResolver resolver = new ThymeleafViewResolver();
//设置 ViewResolver 对应的属 性值
resolver. setCharacterEncoding("UTF-8");
resolver . setCache(false);
registry . viewResolver(resolver);
}
}
使用 WebMvcConfigurer 接口时需注意 Spring Boot 版本,以上代码是基于 Spring Boot 2.0以后的版本。WebMvcConfigurer 接口还提供 了其他关于扩展 SpringMVC 配置的接口,使用方法与上述示例基本一样,大家可以查阅对应的代码进一步了解, 这里就不再逐一举例了。
最后,关于 SpringMVC 自定义配置的最彻底操作就是完全接管 SpringBoot 关于 SpringMVC的默认配置,具体操作就是在 WebMvcConfigurer 的实现类上使用@EnableWebMvc 注解,示例如下。
@EnableWebMvc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MyMvcConfig implements WebMvcConfigurer {
使用该注解等于扩展了 WebMvcConfigurationSupport,但是没有重写任何方法,因此所需的功能都需要开发人员自行实现。-般情况下不推荐使用这种方式,该方式更适合基于 SpringBoot 提供的默认配置,针对特别需求进行有针对性拓展的场景。
其实,本节内容的重点并不只是让大家学会简单的 Web 自定义配置,更深的用意是希望大家了解在 Spring Boot 默认自动配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以及如何进行自定义的拓展。本节中提到但未列出实例的内容,大家可以根据已经学习到的思路相应练习。
本章重点针对 Spring Boot 中 Web 应用的自动配置和 Spring MVC 的自动配置展开,并以Spring MVC 中的一些典型配置为例进行了源码讲解。
其 实 围 绕 Web 应 用 还 有 一 系 列 的 自 动 配 置 比 如HttpEncodingAutoConfigurationMultipartAutoConfiguration和HttpMessageConvertersAutoConfiguration 等。我们只需领悟自动配置的精髓:这些相关配置只不过是将之前通过 xml 来配置 Bean,转换成了基于类的形式来配置而已。读者可按照以上方法对其他 Web 相关的配置项进行相应的阅读和分析。
虽然现在流行前后端分离,但是后端模版在一些关键地方还是非常有用的,例如邮件模版、代码模版等。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古老的项目后端依然使用动态模版。
Thymeleaf 简洁漂亮、容易理解,并且完美支持 HTML5,可以直接打开静态页面,同时不新增标签,只需增强属性,这样也降低了学习成本。
因此松哥今天花点时间和大家仔细分享一下 Thymeleaf。
Thymeleaf 是新一代 Java 模板引擎,它类似于 Velocity、FreeMarker 等传统 Java 模板引擎,但是与传统 Java 模板引擎不同的是,Thymeleaf 支持 HTML 原型。
它既可以让前端工程师在浏览器中直接打开查看样式,也可以让后端工程师结合真实数据查看显示效果,同时,SpringBoot 提供了 Thymeleaf 自动化配置解决方案,因此在 SpringBoot 中使用 Thymeleaf 非常方便。
事实上, Thymeleaf 除了展示基本的 HTML ,进行页面渲染之外,也可以作为一个 HTML 片段进行渲染,例如我们在做邮件发送时,可以使用 Thymeleaf 作为邮件发送模板。
另外,由于 Thymeleaf 模板后缀为 .html,可以直接被浏览器打开,因此,预览时非常方便。
Spring Boot 中整合 Thymeleaf 非常容易,只需要创建项目时添加 Thymeleaf 即可:
创建完成后,pom.xml 依赖如下: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hymeleaf</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当然,Thymeleaf 不仅仅能在 Spring Boot 中使用,也可以使用在其他地方,只不过 Spring Boot 针对 Thymeleaf 提供了一整套的自动化配置方案,这一套配置类的属性在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thymeleaf.ThymeleafProperties 中,部分源码如下:
@ConfigurationProperties(prefix = "spring.thymeleaf")
public class ThymeleafProperties {
private static final Charset DEFAULT_ENCODING = StandardCharsets.UTF_8;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DEFAULT_PREFIX = "classpath:/templates/";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DEFAULT_SUFFIX = ".html";
private boolean checkTemplate = true;
private boolean checkTemplateLocation = true;
private String prefix = DEFAULT_PREFIX;
private String suffix = DEFAULT_SUFFIX;
private String mode = "HTML";
private Charset encoding = DEFAULT_ENCODING;
private boolean cache = true;
//...
}
而我们刚刚提到的,Spring Boot 为 Thymeleaf 提供的自动化配置类,则是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thymeleaf.ThymeleafAutoConfiguration ,部分源码如下:
@Configuration
@EnableConfigurationProperties(ThymeleafProperties.class)
@ConditionalOnClass({ TemplateMode.class, SpringTemplateEngine.class })
@AutoConfigureAfter({ WebMvcAutoConfiguration.class, WebFluxAutoConfiguration.class })
public class ThymeleafAutoConfiguration {
}
可以看到,在这个自动化配置类中,首先导入 ThymeleafProperties ,然后 @ConditionalOnClass 注解表示当当前系统中存在 TemplateMode 和 SpringTemplateEngine 类时,当前的自动化配置类才会生效,即只要项目中引入了 Thymeleaf 相关的依赖,这个配置就会生效。
这些默认的配置我们几乎不需要做任何更改就可以直接使用了。如果开发者有特殊需求,则可以在 application.properties 中配置以 spring.thymeleaf 开头的属性即可。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创建 Controller 了,实际上引入 Thymeleaf 依赖之后,我们可以不做任何配置。新建的 IndexController 如下: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IndexController {
@GetMapping("/index")
public String index(Model model) {
List<User> users = new ArrayList<>();
for (int i = 0; i < 10; i++) {
User u = new User();
u.setId((long) i);
u.setName("javaboy:" + i);
u.setAddress("深圳:" + i);
users.add(u);
}
model.addAttribute("users", users);
return "index";
}
}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address;
//省略 getter/setter
}
在 IndexController 中返回逻辑视图名+数据,逻辑视图名为 index ,意思我们需要在 resources/templates 目录下提供一个名为 index.html 的 Thymeleaf 模板文件。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xmlns:th="http://www.thymeleaf.org">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Title</title>
</head>
<body>
<table border="1">
<tr>
<td>编号</td>
<td>用户名</td>
<td>地址</td>
</tr>
<tr th:each="user : ${users}">
<td th:text="${user.id}"></td>
<td th:text="${user.name}"></td>
<td th:text="${user.address}"></td>
</tr>
</table>
</body>
</html>
在 Thymeleaf 中,通过 th:each 指令来遍历一个集合,数据的展示通过 th:text 指令来实现,
注意 index.html 最上面引入 thymeleaf 名称空间(最新版并无强制要求)。
配置完成后,就可以启动项目了,访问 /index 接口,就能看到集合中的数据了:
前面我们说的是返回一个 Thymeleaf 模板,我们也可以手动渲染 Thymeleaf 模板,这个一般在邮件发送时候有用,例如我在 resources/templates 目录下新建一个邮件模板,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xmlns:th="http://www.thymeleaf.org">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Title</title>
</head>
<body>
<p>hello 欢迎 <span th:text="${username}"></span>加入 XXX 集团,您的入职信息如下:</p>
<table border="1">
<tr>
<td>职位</td>
<td th:text="${position}"></td>
</tr>
<tr>
<td>薪水</td>
<td th:text="${salary}"></td>
</tr>
</table>
<img src="http://www.javaboy.org/images/sb/javaboy.jpg" alt="">
</body>
</html>
这一个 HTML 模板中,有几个变量,我们要将这个 HTML 模板渲染成一个 String 字符串,再把这个字符串通过邮件发送出去,那么如何手动渲染呢?
@Autowired
TemplateEngine templateEngine;
@Test
public void test1() throws MessagingException {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
context.setVariable("username", "javaboy");
context.setVariable("position", "Java工程师");
context.setVariable("salary", 99999);
String mail = templateEngine.process("mail", context);
//省略邮件发送
}
前面两个案例让小伙伴们大致上理解了在 Spring Boot 中要如何使用 Thymeleaf,接下来,松哥将详细介绍 Thymeleaf 本身的一些具体用法。
${...}
直接使用 th:xx = "${}" 获取对象属性。这个在前面的案例中已经演示过了,不再赘述。
*{...}
可以像 ${...} 一样使用,也可以通过 th:object 获取对象,然后使用 th:xx = "*{}" 获取对象属性,这种简写风格极为清爽,推荐大家在实际项目中使用。
<table border="1" th:object="${user}">
<tr>
<td>用户名</td>
<td th:text="*{username}"></td>
</tr>
<tr>
<td>地址</td>
<td th:text="*{address}"></td>
</tr>
</table>
#{...}
通常的国际化属性:#{...} 用于获取国际化语言翻译值。
在 resources 目录下新建两个文件:messages.properties 和 messages_zh_CN.properties,内容如下:
messages.properties:
message = javaboy
messages_zh_CN.properties:
message = 江南一点雨
然后在 thymeleaf 中引用 message,系统会根据浏览器的语言环境显示不同的值:
<div th:text="#{message}"></div>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th:src="@{http://localhost:8080/hello.js}"></script>
等价于: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localhost:8080/hello.js"></script>
首先在 application.properties 中配置 Spring Boot 的上下文,以便于测试:
server.servlet.context-path=/myapp
引用路径: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th:src="@{/hello.js}"></script>
等价于: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yapp/hello.js"></script>
这个相对是指相对于服务器的 URL,例如如下引用: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th:src="@{~/hello.js}"></script>
等价于: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ello.js"></script>
应用程序的上下文 /myapp 将被忽略。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th:src="@{//localhost:8080/hello.js}"></script>
等价于: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localhost:8080/hello.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th:src="@{//localhost:8080/hello.js(name='javaboy',age=99)}"></script>
等价于: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th:src="//localhost:8080/hello.js?name=javaboy&age=99"></script>
~{...}
片段表达式是 Thymeleaf 的特色之一,细粒度可以达到标签级别,这是 JSP 无法做到的。片段表达式拥有三种语法:
举个简单例子。
在 resources/templates 目录下新建 my_fragment.html 文件,内容如下:
<div th:fragment="javaboy_link"><a href="http://www.javaboy.org">www.javaboy</a></div>
<div th:fragment="itboyhub_link"><a href="http://www.itboyhub.com">www.itboyhub.com</a></div>
这里有两个 div,通过 th:fragment 来定义片段,两个 div 分别具有不同的名字。
然后在另外一个页面中引用该片段:
<table border="1" th:object="${user}" th:fragment="aaa">
<tr>
<td>用户名</td>
<td th:text="*{username}"></td>
</tr>
<tr>
<td>地址</td>
<td th:text="*{address}"></td>
</tr>
</table>
<hr>
<div th:replace="my_fragment.html"></div>
<hr>
<div th:replace="~{my_fragment.html::javaboy_link}"></div>
<hr>
<div th:replace="~{::aaa}"></div>
通过 th:replace 来引用片段。第一个表示引用完整的 my_fragment.html 页面;第二个表示引用 my_fragment.html 中的名为 javaboy_link 的片段;第三个表示引用当前页面名为 aaa 的片段,也就是上面那个 table。
这些是一些可以直接写在表达式中的字符,主要有如下几种:
案例:
<div th:text="'这是 文本字面量(有空格)'"></div>
<div th:text="javaboy"></div>
<div th:text="99"></div>
<div th:text="true"></div>
如果文本是英文,并且不包含空格、逗号等字符,可以不用加单引号。
文本可以使用 + 进行拼接。
<div th:text="'hello '+'javaboy'"></div>
<div th:text="'hello '+${user.username}"></div>
如果字符串中包含变量,也可以使用另一种简单的方式,叫做字面量置换,用 | 代替 '...' + '...',如下:
<div th:text="|hello ${user.username}|"></div>
<div th:text="'hello '+${user.username}+' '+|Go ${user.address}|"></div>
算术运算有:+, -, *, / 和 %。
<div th:with="age=(99*99/99+99-1)">
<div th:text="${age}"></div>
</div>
th:with 定义了一个局部变量 age,在其所在的 div 中可以使用该局部变量。
案例:
<div th:with="age=(99*99/99+99-1)">
<div th:text="9 eq 9 or 8 ne 8"></div>
<div th:text="!(9 eq 9 or 8 ne 8)"></div>
<div th:text="not(9 eq 9 or 8 ne 8)"></div>
</div>
表达式里的值可以使用 >, <, >= 和 <= 符号比较。== 和 != 运算符用于检查相等(或者不相等)。注意 XML规定 < 和 > 标签不能用于属性值,所以应当把它们转义为 < 和 >。
如果不想转义,也可以使用别名:gt (>);lt (<);ge (>=);le (<=);not (!)。还有 eq (==), neq/ne (!=)。
举例:
<div th:with="age=(99*99/99+99-1)">
<div th:text="${age} eq 197"></div>
<div th:text="${age} ne 197"></div>
<div th:text="${age} ge 197"></div>
<div th:text="${age} gt 197"></div>
<div th:text="${age} le 197"></div>
<div th:text="${age} lt 197"></div>
</div>
类似于我们 Java 中的三目运算符。
<div th:with="age=(99*99/99+99-1)">
<div th:text="(${age} ne 197)?'yes':'no'"></div>
</div>
其中,: 后面的部分可以省略,如果省略了,又同时计算结果为 false 时,将返回 null。
基本内置对象:
在页面可以访问到上面这些内置对象,举个简单例子:
<div th:text='${#session.getAttribute("name")}'></div>
实用内置对象:
这是一些内置对象以及工具方法,使用方式也都比较容易,如果使用的是 IntelliJ IDEA,都会自动提示对象中的方法,很方便。
举例:
<div th:text="${#execInfo.getProcessedTemplateName()}"></div>
<div th:text="${#arrays.length(#request.getAttribute('names'))}"></div>
这个是给 HTML 元素设置属性值。可以一次设置多个,多个之间用 , 分隔开。
例如:
<img th:attr="src=@{/1.png},title=${user.username},alt=${user.username}">
会被渲染成:
<img src="/myapp/1.png" title="javaboy" alt="javaboy">
当然这种设置方法不太美观,可读性也不好。Thymeleaf 还支持在每一个原生的 HTML 属性前加上 th: 前缀的方式来使用动态值,像下面这样:
<img th:src="@{/1.png}" th:alt="${user.username}" th:title="${user.username}">
这种写法看起来更清晰一些,渲染效果和前面一致。
上面案例中的 alt 和 title 则是两个特殊的属性,可以一次性设置,像下面这样:
<img th:src="@{/1.png}" th:alt-title="${user.username}">
这个等价于前文的设置。
数组/集合/Map/Enumeration/Iterator 等的遍历也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需求,Thymeleaf 中通过 th:each 来实现遍历,像下面这样:
<table border="1">
<tr th:each="u : ${users}">
<td th:text="${u.username}"></td>
<td th:text="${u.address}"></td>
</tr>
</table>
users 是要遍历的集合/数组,u 则是集合中的单个元素。
遍历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获取遍历的状态,Thymeleaf 也对此提供了支持:
u 后面的 state 表示遍历状态,通过遍历状态可以引用上面的属性。
<table border="1">
<tr th:each="u,state : ${users}">
<td th:text="${u.username}"></td>
<td th:text="${u.address}"></td>
<td th:text="${state.index}"></td>
<td th:text="${state.count}"></td>
<td th:text="${state.size}"></td>
<td th:text="${state.current}"></td>
<td th:text="${state.even}"></td>
<td th:text="${state.odd}"></td>
<td th:text="${state.first}"></td>
<td th:text="${state.last}"></td>
</tr>
</table>
只显示奇数次的遍历,可以使用 th:if,如下:
<table border="1">
<tr th:each="u,state : ${users}" th:if="${state.odd}">
<td th:text="${u.username}"></td>
<td th:text="${u.address}"></td>
<td th:text="${state.index}"></td>
<td th:text="${state.count}"></td>
<td th:text="${state.size}"></td>
<td th:text="${state.current}"></td>
<td th:text="${state.even}"></td>
<td th:text="${state.odd}"></td>
<td th:text="${state.first}"></td>
<td th:text="${state.last}"></td>
</tr>
</table>
th:if 不仅仅只接受布尔值,也接受其他类型的值,例如如下值都会判定为 true:
但是如果值为 null,th:if 会求值为 false。
th:unless 的判定条件则与 th:if 完全相反。
<table border="1">
<tr th:each="u,state : ${users}" th:unless="${state.odd}">
<td th:text="${u.username}"></td>
<td th:text="${u.address}"></td>
<td th:text="${state.index}"></td>
<td th:text="${state.count}"></td>
<td th:text="${state.size}"></td>
<td th:text="${state.current}"></td>
<td th:text="${state.even}"></td>
<td th:text="${state.odd}"></td>
<td th:text="${state.first}"></td>
<td th:text="${state.last}"></td>
</tr>
</table>
这个显示效果则与上面的完全相反。
当可能性比较多的时候,也可以使用 switch:
<table border="1">
<tr th:each="u,state : ${users}">
<td th:text="${u.username}"></td>
<td th:text="${u.address}"></td>
<td th:text="${state.index}"></td>
<td th:text="${state.count}"></td>
<td th:text="${state.size}"></td>
<td th:text="${state.current}"></td>
<td th:text="${state.even}"></td>
<td th:text="${state.odd}"></td>
<td th:text="${state.first}"></td>
<td th:text="${state.last}"></td>
<td th:switch="${state.odd}">
<span th:case="true">odd</span>
<span th:case="*">even</span>
</td>
</tr>
</table>
th:case="*" 则表示默认选项。
这个我们前面已经涉及到了,使用 th:with 可以定义一个本地变量。
我们可以使用属性将数据放入页面模版中,但是很多时候,内联的方式看起来更加直观一些,像下面这样:
<div>hello [[${user.username}]]</div>
用内联的方式去做拼接也显得更加自然。
[[...]] 对应于 th:text (结果会是转义的 HTML),[(...)]对应于 th:utext,它不会执行任何的 HTML 转义。
像下面这样:
<div th:with="str='hello <strong>javaboy</strong>'">
<div>[[${str}]]</div>
<div>[(${str})]</div>
</div>
最终的显示效果如下:
不过内联方式有一个问题。我们使用 Thymeleaf 的一大优势在于不用动态渲染就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中看到显示效果,当我们使用属性配置的时候确实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使用内联的方式,各种表达式就会直接展示在静态网页中。
也可以在 js 或者 css 中使用内联,以 js 为例,使用方式如下:
<script th:inline="javascript">
var username=[[${user.username}]]
console.log(username)
</script>
js 中需要通过 th:inline="javascript" 开启内联。
好啦,Thymeleaf 跟大家也介绍的差不多了,应付日常的工作应该是可以了。对 Thymeleaf 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看看它的官方文档: https://www.thymeleaf.org。
最后,松哥还搜集了 50+ 个项目需求文档,想做个项目练练手的小伙伴不妨看看哦~
需求文档地址:https://gitee.com/lenve/javadoc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