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智能客服亟待更“走心”

019-10-22 08:52

“请直接说出您要办理的业务。”拨打部分银行客服电话时,用户经常听到这样一句提示。当前,运用语音识别等技术的智能客服已成为银行和电商平台的“标配”,但很多看起来高效的智能客服,“答非所问”是常见现象,用户体验参差不齐。

人们对智能客服是有现实需求的。毕竟,理想状态的智能客服,能够高效地解决消费者遇到的问题,同时,从企业来讲,智能客服也能够减少人力成本,提高服务效能。不过,也应该看到,当下智能客服效率与效能并不能让人满意。比如,技术成熟度有限,智能客服“答非所问”; 智能客服“冷冰冰”,让一些消费者感觉“不真诚”;部分智能客服成商家拖延的“挡箭牌”。

让智能客服充分发挥作用,关键是企业对其须有正确的认识。人工智能技术不是“万能钥匙”,而客服提效也应“走心”。这也就意味着,企业推出智能客服虽可,但也不应忘了,客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客户,而并非是智能客服取代人工客服。所以,一则智能客服亟待更加人性化,更切合客户的需求;二则面对智能客服短板,人工不能缺位。

同时,也亟待智能客服的技术更成熟。据悉,目前市场中,已经有基于html5(超文本标记语言)、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开发的智能客服产品,比如网易七鱼智能客服产品,能够精准回答包括物流、型号、价格等在内的诸多问题,还能对原有的智能云业务功能进行全新升级等等。这就值得尝试与因地制宜推广。

诚如专家表示,未来人工客服和智能客服的边界会慢慢模糊。用户那种具有共性的问题可以由智能客服来应对,而当用户需要面对面交流、需要疏导时,人工客服也应及时出现。无论是智能客服还是人工客服,最终的原则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对于企业来讲不能背离此,就应该重视客服运营,而不能让其拖了自身发展的后腿。

责编:陶宗瑶

享:H5响应式公司企业网站(官网)建设制作策划方案!

从互联网+时代再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从有PC网站、博客、QQ空间、微博、分类信息、B2B,再到有手机网站、APP、自媒体、公众号、小程序……似乎传统的PC端网站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可言了,而且曾被众多中小企业家们奉为“神”一样存在的百度,近几年的日子并不大好过,就差到了“BAT”遭到他人取代的窘境的地步了。传统的PC端网站似乎真的没有多大用途了,因为现在手机用户已经遥遥领先PC用户,而此时恰好——响应式网站的出现,正好为中小企业开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响应式网站?

响应式网站建设的理念:页面的设计与开发要求应当根据用户行为以及设备环境(系统平台、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等)进行相应的响应和调整。具体的实践方式由多方面组成,包括弹性网格和布局、图片、CSS media query的使用等。

无论用户正在使用笔记本还是iPad平板或者苹果、安卓手机等,我们的页面都应该能够自动切换分辨率、图片尺寸及相关脚本功能等,以适应不同设备;换句话说,页面应该有能力去自动响应用户的设备环境。响应式网页设计就是一个网站能够兼容多个终端——而不是为每个终端做一个特定的版本。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必为不断到来的新设备做专门的版本设计和开发了。

那么,面对众多中小公司面对转型之痛,传统的网站建设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在客户的需求了,应该打造一个什么样的新型企业品牌形象官网来开展互联网营销呢?下面,IT工作室创始人王晴儿本人根据多年的互联网资深从业经验,为大家分享一份公司H5响应式网站建设/企业自适应官网设计制作开发方案,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建站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网站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公司当前能带来利润的主要产品和服务是什么?(最好可以精确到某个具体产品)

企业当前获取订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企业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分别是哪一类目标人群?

当前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核心优势和特点是什么?

按产品的使用行业,用途、材质、适用人群是否可以分类,详细分类?行业如何对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分类?

产品和服务是否有行业差异化,如果有是哪些?

网站的主导航需要布局哪些栏目?(本文接下来第二点就会具体讲到)

企业的客户在购买产品或享受服务普遍主要关心什么问题?其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网站规划的核心关键词是什么?(不超过3个)

网站规划的长尾关键词是什么?(不超过20个)

企业的成长年限,员工人数,办公场所的大小,服务案例的数量,资本实力,荣誉资质;

企业业务的接待流程及售后服务流程是怎么样的?

是否有企业宣传视频?

企业的联系方式,QQ、微信、400电话、传真、邮箱以及其他及时在线沟通工具。

二、明确网站架构栏目

这里分享一份公司响应式网站建设/企业自适应官网设计制作开发常用的网站结构栏目,注意:此网站结构仅用于参考,请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1)关于企业:用于介绍企业的历史、文化、背景等信息展示,可增加子栏目内容板块如:企业文化、荣誉证书、合作伙伴、客户评价等;

(2)资讯中心:用于发布公司动态、行业资讯、媒体报道、常见问答等信息;

(3)产品中心:用于发布公司产品一、公司产品二、公司产品三、公司产品四等产品展示,图文并茂;

(4)案例中心:用于发布家具/建材、家纺/服装、光电/安防、工业/物博、电子/照明、医疗/机械、政府/高交、宠物/动漫、食品/礼品、文化/其他等案例信息;

(5)招贤纳士:用于发布人才招聘信息展示;

(6)法律声明:用于介绍公司法律、法务等信息展示;

(7)投诉建议:主要用于收集客户的投诉建议信息;

(8)合作伙伴:展示企业的各大合作伙伴等信息,可用合作伙伴的LOGO图标展示;

(9)联系我们:充分展示企业的联系方式、线路地图等信息;

(10)在线客服:通过网站在线客服咨询软件,充分实现网站访客与客服之间的即时通信(IM),并把网站的在线销售、实时客服和网站管理功能融合在一起,更好的服务客户;

(11)网站地图:为用户提供最便捷的导航服务,一键到达用户想要的服务。

三、响应式公司企业网站界面设计风格

以响应式公司企业网站平台所属企业VI/CI系统为基础,以不同访问者浏览习惯为标准。追求形式简节、实用,符合行业用户的浏览习惯,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

四、响应式公司企业网站前端开发分析:

响应式公司企业网站当前一般采用当前主流的HTML5+CSS3前端开发技术,另外是只开发PC端?还是利用自适应技术同时兼容手机端和平板电脑?或者是需要单独开发手机端?响应式公司企业网站是否需要加入一定的H5网页互动元素?还是只需要加一些简单的鼠标滑动效果?是否还有别的补充?

王晴儿在此建议:如果公司网站侧重建站开发成本和效率,那么自适应网站建设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如果公司网站对手机端要求比较高的话,特别是用户体验上的细节优化较多的话,那么单独开发手机端是个不错的选择。

五、响应式公司企业网站后端开发分析:

响应式公司企业网站后台打算用什么主流编程语言开发?Php?Java?Python?Asp.net?还是其他?

看看是否需要这些后台功能模块?

公司概览后台功能模块、新闻资讯后台功能模块、视频发布后台功能模块、图文信息发布后台功能模块、预约报名后台功能模块、搜索功能管理模块、管理员后台功能模块、友情链接后台功能模块

王晴儿在此提醒大家:本响应式公司企业网站后台功能开发模块规划仅供参考,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当增减。

以上就是王晴儿分享的文章内容,由于自己从事网站设计制作已经七八个年头了,所以自然深知企业网站建设对于互联网营销开展的重要性。既然您来到这里,看完了我分享的文章,那就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说不出的缘分。如果说得不好之处,欢迎各位拍砖与指正,有任何建站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与王晴儿一起交流探讨,虽然从业7年,但不忘初心,一直相信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而且我本人也喜欢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谢谢!

如果您还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找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王晴儿:做一个企业网站大概需要多少钱合适?》,让您减少被网站建设公司忽悠的几率,让您对建站行业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当然您觉得文章有价值、或关注分享感谢什么的,也顺手点个赞哈——以文章价值为桥梁,「点赞」:使「您的价值」得以延伸并持续留香……

王晴儿再说点题外话,分享一些觉得不错的感悟话语,希望对大家能带来正能量:做人,细节太重要了,做任何事,有始有终,其中细节更要注意。和人来往,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让人难堪,其实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人的教养与尊贵,全体现在细节处! ​

文章来源:王晴儿网页设计博客 欢迎分享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004 年 Google Maps 的面世标志着 Java 桌面时代的终结,也改变了桌面环境下“跨平台”的基本定义。


本文作者以个人视角对 Java 桌面发展历程做了回顾,内容来自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担任 Java 开发者时的所见所感,主要讲述曾经的“杀手级”桌面语言 Java 是为何从 21 世纪开始颓势尽显、步入衰落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如今在做一款开发者友好型 Java 桌面部署工具(jDeploy),其实他还是希望 Java 可以重拾风采,再度变得对桌面开发具有吸引力。


本文是该回顾系列文章中的第二篇,在上期文章中,作者回顾了 Java 制霸桌面的鸿图如何在 1999 至 2005 的短短几年间烟消云散。当初的 Java 可谓志得意满、凭 Applet 小程序技惊四座,下决心要在互联网时代下重新定义“桌面”。互联网的未来在于“跨平台”,而 Java 的血管中涌动的正是“跨平台”的血液,优势在握!可遗憾的是,事后来看,此跨平台似乎并非彼跨平台。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跟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具体在 2004 至 2007 年间,Java 桌面又经历了什么。

桌面王朝的最后时光

2002 年左右,我在客服中心为客户提供计算机与打印机技术支持。我和小伙伴们挤在小小的隔间里,面对着一款桌面程序。通过这款软件,我们可以快速查询客户和产品信息,并把通话中的重要信息记录进去。


在典型的客服来电中,我们会询问客户的产品序列号,再把结果输入系统。如果他们之前就打过电话,系统就会输出窗口,里面包含产品的完整历史记录和之前的求助细节。在参考其他同事留下的事由记录后,我还能操作界面中的选项卡和功能按钮,例如帮客户更换新机。


我不记得这款软件叫什么名字了,可能是为公司或者客服中心专门定制的吧。印象里这应该是 PeopleSoft(仁科公司,2005 年已被甲骨文收购)的产品,但我也不太确定。总之,这款桌面软件运行在 Windows 2000 系统上,肯定不是 Web 应用程序。它其实挺复杂,里面包含不少菜单和表单;不过一旦上手,整个使用体验相当棒——速度快、反应灵敏,几乎没有任何延迟。以输入电话号码查询客户记录为例,我们只需要在“电话”字段里输入号码,其余空白表格就会立刻被客户信息填充完整。


据我所知,这款程序肯定不是用 Swing 编写的。但如今全球各地无数公司都在使用由 Swing 编写的企业级桌面软件,它们在使用体验上跟我当初接触的这款程序非常相似。换句话说,Swing 已经满足了我们在 2001、2002 年那会对于桌面业务软件的全部期望和想象。


在工作半年之后,上边来了新指示,要求我们用 Web 应用程序替换掉之前的桌面软件。据说新系统会让我们的工作更轻松,但在第一节培训课刚刚过去十分钟后,我们就意识到这根本就是胡说八道:新系统简直烂透了!


我不太记得当时使用的是 IE 5.5 还是 IE 6 了,总之就是前 AJAX 时代的 Web 环境。现在在产品字段中输入序号后,系统会弹出一个窗口,上面写着“正在加载……请勿关闭此窗口”。几秒后,窗口自行消失,客户详细信息出现在表单当中。反正每当需要从服务器获取内容时,这个倒霉窗口就会跳出来。领导还提醒我们别随便在浏览器里点“刷新”,说是这样会破坏系统状态。于是每每出现问题,我就只能先登出、再重新登录。


我不太理解公司为什么要用这款“傻了吧唧”的 Web 应用程序替代之前的桌面软件。可能是出于成本考虑吧,毕竟跟桌面软件相比,Web 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成本都更低。或者是软件供应商强行施压,比如“Web 才是未来,每个人都必须接受!”但,真有这么强势的乙方吗?


无论如何,这里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Web 应用程序还没等发展完善,就已经开始蚕食桌面软件的生存空间。唯一的问题就是 Web 应用需要多久才能追平桌面软件的使用体验。而事实证明,用不了多久。

恐怖谷效应

再回到 Java 这边。热情的支持者们正不断扩大 Java 帝国的桌面版图,对 WORA(一次编写、随处运行)的热情也引导他们最终迈向跨平台小程序与“本机”应用程序之间的秘密山谷。那时候的 Java IDE 主要面向三大构建目标:


  1. 小程序
  2. Java Web 开发
  3. 可执行 Jar 文件是的,没有直接开发本机应用程序的选项。虽然有第三方工具可以把 Jar 文件转换为本机应用程序,但这类工具相当复杂而且操作流程极为繁琐。只有对自己最“狠”的人才能坚持用得下去。而 Java 之所以有勇气忽视这一点,靠的就是对未来的判断——本机桌面应用程序终于被淘汰。其实这个预言是正确的,只是在时间上有所偏差。


从 2022 年的角度回顾,Java 身上其实有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应用程序可以作为 Web 部署、也可以按本机部署,但这两种形式都没有一丁点“原生”感。Web 部署的小程序运行在自己的“沙箱”内并被集成到网页当中,整个运行过程又慢又迟钝。

HTML5 的崛起

虽然 Java 总想在 Web 和桌面之间建起一道桥梁,但它自身却被 Web 所裹挟。到 2002 年,很多企业开始把原本的桌面软件功能迁移到 Web 端。这些 Web 应用程序的构建、维护和部署成本确实比桌面软件低得多,代价就是在用户体验上做出妥协。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Java 开始推崇“富互联网应用”的概念,希望把好 Web 应用跟差 Web 应用区分开来。但到 2004 年 Google Maps 正式亮相时,Java 的小把戏彻底宣告破产。Google Maps 以令人震惊的效果为富 Web 应用程序树立了标杆,而人家用的是 HTML5。


我最近又看了一次 Bill Atkinson 第一次向苹果爱好者们展示 MacPaint 的旧视频。在他第一次通过鼠标用画笔工具绘出图案时,现场一片“哇哦”和掌声。这就叫开创性。我第一次看到 Google Maps 也是类似的感觉,地图可以无缝缩放、万向平移,压根看不出来任何拼接的痕迹。这里使用的全新技术被称为 AJAX(异步 JavaScript 与 XML),这也是人们第一次能够在 Web 应用程序中向服务器后台无缝发出请求。现在这一切当然被视为理所当然,可 2004 年那会,开发者需要绞尽脑汁才能把那些让人想吐的框架或者弹窗隐藏起来,确保不用刷新整个页面就能从服务器处加载新数据。


身为 Web 开发者,我当然对其中的无穷可能性心生向往。但从桌面开发的角度看,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似乎没有给桌面、特别是 Java 带来任何影响。


在 HTML5 之前,“跨平台”的意思是“跨 Windows、Mac 和 Linux”,所以跨的范围还是在桌面范畴之内。当时我并没意识到,但现在来看 HTML5 的亮相代表着新平台时代的降临——它将成为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客观标准;更重要的是,Java 支持不了这个平台。突然之间,WORA 理念就出现空白了——Swing 应用程序适用于一切平台,除了最重要的那个:网络浏览器。

Java 开发者纷纷“外逃”

那 Java 桌面开发者们都跑哪去了?方向主要有三:

  1. 服务器
  2. 浏览器(HTML5)
  3. 桌面应用如果大家对自己的基本定位首先是“Java 开发者”、其次是“客户端开发者”,那最终应该会选择 Java 在当下仍然占据主动的平台——服务器。如果你对面向用户开发(客户端)更感兴趣,而且主要看中 Java 的跨平台价值主张,那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是 HTML5 (Javascript/HTML/CSS)开发。如果你是铁杆“保皇党”(比如说我),那就继续坚守 Java 桌面开发,同时满腹狐疑地看着自己这个圈子越来越小。

GWT:让 Java 走进浏览器

2000 年初,JavaScript 开发工具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 Web 开发者只能使用文本编辑器来编写.js 文件。简单的验证脚本和交互设计倒是没问题,但这种粗糙的方法肯定不能扩展并支持大型企业应用程序项目。另外,当时的 JavaScript 语言还不具备开发者在重构等重要操作时所需要的功能,例如静态类型。


相比之下,Java 已经拥有一套全面的开发工具,能够轻松扩展至任何规模的项目。到 2004 年,领先且成熟的 Java IDE 已经成为开发环境中的标杆,其中的静态类型更是大大简化了大型项目的维护难度。到这时,唯一的遗憾就是 Java 应用程序无法在网络浏览器中运行(只有小程序可以)。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Google 打造出 GWT(Google Web Toolkit)。这是一套 Java 到 JavaScript 的编译器加运行时库,允许开发者借助 Java 那一整套领先的开发工具编写应用程序,再把成果部署成 JavaScript 应用的形式在浏览器内原生运行。这套运行时库包含诸多核心 Java API(例如 java.lang、java.util 等)的实现,确保业务逻辑能够在 GWT 应用程序与服务器应用程序间顺畅共享。


在用户界面方面,GWT 也提供自己的功能部件,其实质就是以 Java 的形式将各部件与浏览器中的本机 HTML 部件相绑定。虽然我们还是没法直接使用 Swing 代码、大部分第三方库也不在支持之列,但我们至少可以用到自己最熟悉的 Java 开发环境和核心 API。


所以这不能算是让 Java 真正走进了浏览器——标准 JavaSE 库仍然大部分不受支持,线程等核心功能也无法起效。但至少对多数用例来说,这已经够了。


Google 用 GWT 开发出很多流行一时的 HTML5 应用程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Gmail,这个项目还催生出一个规模不大、但却相当活跃的开源社区。虽然影响力已经今非昔比,但这个社区直到现在也仍然存在。与此同时,JavaScript 工具的逐步改进也在挤占 GWT 的生存空间,过去十年来诞生的一系列更为现代的解决方案也允许我们在浏览器中更“无脑”地使用 Java。

服务器上的淘金热

HTML5 的出现颠覆了 Java 制霸桌面的野心,但这里也有好消息。由于不必分神于桌面端,Java 在服务器端迎来了全面发展。Java 做好了战斗准备、努力满足开发者对后端服务的种种新需求——毕竟没有后端,再好的 Web 应用也出不来。


Java 在服务器端的受欢迎程度在接下来几年中持续增长,也吸引到整个生态系统的高度关注。第三方库不断涌现,而 2005 年 Maven 的诞生也让第三方库的使用不再复杂繁琐。无需额外下载、不必寻找依赖项,直接把片段粘贴到 pom 文件中,它就能自动下载一切相应依赖项。


Java 的开发工具也在不断改进,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 Java 在服务器端的优势地位。这些改进也对桌面开发者产生了积极影响,让我们用上了跟服务器端相同的 IDE、编译器、虚拟机和库。然而,代表 Java 世界“最后的坚持”的这帮桌面开发者眼界还是没能打开,仍在围着 UI 库的改进和部署打转。


遇到问题时,我的习惯是上 Google 搜一搜,看看有没有其他人遇到或者已经解决过相同的问题。但在 Swing 开发上,我发现最新的搜索结果也基本是 2005 年左右的内容了,之后基本再无新增。在找不到答案时,我偶尔会写一篇问题分析博文。而在两年后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我在 Google 上找到的就是自己两年前那篇博文……说真的,现在还有喘气的 Swing 开发者吗?感觉真的说不好。

重新定义“桌面应用”

从各个方面来看,Web 的兴起让“桌面应用”的概念清晰了起来。Java 最初的跨平台客户端开发愿景并没有把瘦客户端(主要与远程服务器交互)跟本机完整桌面应用程序区分开来。这不仅提高了理解难度,更让安全模型的设计有些无所适从。Java 理解中的“平台”就是计算机本身,所以会使用笨拙的沙箱来限制可能引发安全威胁的 API 访问,例如访问文件系统。这是 Java 一切安全漏洞的根源,也是导致 Java 被逐出浏览器世界的原因。


这种基于“沙箱”的开发体验相当糟糕,因为我们很容易意外“越界”并触发安全异常。最终结果是,几乎所有客户端都会请求对系统进行“可信”访问,这样也就完全绕过了沙箱的限制。


相比之下,HTML5 在 Web 和桌面之间设立了明确的边界。Web 应用程序默认无权访问客户端计算机,而浏览器才是那个“平台”,这就让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安全保障变得更轻松、更易行。


经过此番变革,“桌面”的范畴变得更小,以往很多被视为“桌面应用程序”的软件现在被划入“客户端应用程序”类别。具体来讲,如果应用程序只负责在用户与服务器交互时提供 UI,那它就属于客户端应用程序。“桌面”这个概念现在指的就是那些以某种方式与本机设备相集成的应用程序,包括访问文件系统(开发工具、文件转换工具等)、调用浏览器中不存在的某些平台本机 API、以及执行算力密集型任务的软件。


这倒不是说“客户端”应用程序跟“桌面”应用程序间就毫无交集——当然有,这两者都涉及 GUI,而且不少现代桌面应用程序也都需要接入服务器。所以无论是桌面还是客户端应用程序,都能享受到 GUI 工具包改进、媒体(音频/视频)及网络等技术层面的改进成果。

Java 桌面的新征程

2004 年,我曾在 Mac 和 Windows 上都开发出一些商用级别的 Java 桌面应用程序。HTML5 对这类应用程序基本没有任何直接影响。结合自身需求,Swing 还是完全够用,我用来构建本机捆绑包的各种桌面部署工具也都能正常起效。


但很遗憾,科技行业就是个不进则退的世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Web 平台一路突飞猛进、而 Swing 却始终停滞不前。到 2007 年,Swing 已经到了不变革、就消亡的危难关头。它需要响应 HTML5 这波历史性潮流,而最终答案就是 JavaFX。这是一种新奇的 Java UI 工具包,能够把 Java 带入 GPU 加速、场景图、3D 图形、Web 视图的现代新世界,同时支持 MP3 和 MP4 等现代音视频编解码器。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 JavaFX 的火爆人气、深远影响,以及 2011 年 Mac 应用商店出现前 Java 领域的其他发展趋势。别小瞧 Mac 应用商店,它的出现堪称对 Java for Mac 桌面开发生态的“斩首行动”。


原文链接:

https://jdeploy.substack.com/p/the-decline-and-fall-of-java-on-the-970

了解更多软件开发与相关领域知识,点击访问 InfoQ 官网:https://www.infoq.cn/,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