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代码Review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代码质量:代码是否简洁、易读、易维护。是否遵循了一致的编码风格和规范,例如ESLint、Prettier等。
2、功能实现:代码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功能,是否有潜在的bug或逻辑错误。
3、性能优化:代码是否进行了必要的性能优化,例如避免不必要的渲染、使用了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等。
4、安全性:代码是否存在可能的安全风险,例如XSS攻击、CSRF攻击等。5、可测试性:代码是否易于测试,是否有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6、可读性:代码是否易于理解,是否有足够的注释和文档。
7、可复用性:代码是否有高度的模块化和复用性。
8、兼容性:代码是否兼容不同的浏览器和设备。
助记:功性读复全兼测
前端代码中一些典型的、肉眼可见的需要性能优化的地方包括:
1、过度渲染:如果你的应用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进行了过多的渲染,这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例如,在React中,如果你的组件在props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进行了重新渲染,那么你可能需要使用shouldComponentUpdate/SCU或React.PureComponent或useEffect来避免不必要的渲染。
2、大量DOM操作:频繁的DOM操作是非常耗费性能的。如果你的代码中有大量的DOM操作,你可能需要考虑使用虚拟DOM或其他优化技术(例如DocumentFragment)。
3、大量的网络请求:如果你的应用发送了大量的网络请求,这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你可能需要考虑使用缓存、预加载、懒加载等技术来减少网络请求。
4、大型JavaScript文件:如果你的JavaScript文件过大,这可能会导致加载和解析时间过长。你可能需要考虑使用代码分割、懒加载等技术来减小文件大小。
5、未优化的图片和媒体文件:如果你的网站使用了大量的未优化的图片和媒体文件,这可能会导致加载时间过长。你可能需要考虑使用图片压缩、适当的文件格式、CDN等技术来优化你的媒体文件。
6、阻塞渲染的CSS和JavaScript:如果你的CSS和JavaScript阻塞了页面的渲染,这可能会导致用户体验不佳。你可能需要考虑使用非阻塞的加载技术,如异步加载、延迟加载等。
阻塞渲染的CSS和JavaScript是一个常见的前端性能优化问题。当浏览器加载网页时,它会按照HTML文档的顺序解析每个元素。当遇到<link>或<script>标签时,浏览器会停止HTML解析,去下载和执行CSS或JavaScript文件,这就是所谓的“阻塞渲染”。
以下是一些优化阻塞渲染的CSS和JavaScript的策略:
1、异步加载JavaScript:使用async属性可以使浏览器异步加载JavaScript,即在下载JavaScript文件的同时,浏览器可以继续解析HTML。但是,这可能会导致JavaScript在DOM还未完全解析时就开始执行,因此只适用于那些不依赖DOM的JavaScript文件。
2、延迟加载JavaScript:使用defer属性可以使浏览器延迟执行JavaScript,即在DOM解析完毕后,再执行JavaScript。这适用于那些依赖DOM的JavaScript文件。
3、内联关键CSS:将关键的CSS(即渲染首屏内容所需的CSS)内联到HTML中,可以避免浏览器等待CSS文件的下载和解析。但是,这可能会增加HTML文件的大小,因此只适用于小量的CSS。
4、媒体查询:使用媒体查询可以让浏览器只下载适用于当前设备的CSS,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下载;本质是一种CSS的按需加载技术
以上就是优化阻塞渲染的CSS和JavaScript的一些策略。
关注一下以下要点:
正在review的这段代码可复用性如何,高的话是否可以:
在前端代码的安全性Review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跨站脚本攻击(XSS):检查代码中是否正确地对用户输入进行了转义,以防止插入恶意的JavaScript代码。例如,当使用React时,它默认会转义所有的用户输入,但如果你使用dangerouslySetInnerHTML(或Vue中的v-html),则需要特别小心。
2、跨站请求伪造(CSRF):检查是否在所有的POST请求中使用了CSRF令牌,以防止攻击者伪造用户的请求。
3、点击劫持:检查是否使用了适当的HTTP头,如X-Frame-Options,来防止点击劫持攻击。
4、内容篡改:检查是否所有的HTTP请求都使用了HTTPS,以防止混合内容问题,这可能会导致用户的数据被窃取(传输过程中被抓包)。
5、输入验证:检查是否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进行了输入验证,以防止注入攻击,图形或字符验证码、短信验证、CSRF-token等的本质都是加入随机真人校验机制,狠重要!
6、敏感信息泄露:检查代码中是否有可能泄露敏感信息的地方,如在URL、错误消息或日志中包含敏感信息。
7、依赖的安全性:检查所有的第三方依赖是否都是最新的,是否有已知的安全漏洞。
X-Frame-Options 是一个HTTP响应头,用于控制网页是否可以被其他网页通过、或等元素嵌入。这个响应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点击劫持/Clickjacking攻击。
X-Frame-Options有三个可能的值:
1. DENY:此页面不能被嵌入到任何其他页面中。
2. SAMEORIGIN:只有同源的页面(即,URL的协议、域名和端口都相同)才能嵌入此页面。
3. ALLOW-FROM uri:只有指定的页面可以嵌入此页面。但是,这个值已经被废弃,不再被大多数现代浏览器支持。
如果没有设置X-Frame-Options头,或者设置的值不是上述三个值之一,那么任何页面都可以嵌入此页面。因此,为了防止点击劫持攻击,建议总是设置X-Frame-Options头。
在前端代码的兼容性Review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浏览器兼容性:检查代码是否能在所有支持的浏览器中正常工作。这包括检查是否使用了某些浏览器可能不支持的JavaScript特性或CSS属性,以及是否正确地使用了polyfill和前缀。
2、设备兼容性:检查代码是否能在所有支持的设备中正常工作,包括不同的操作系统、屏幕大小和分辨率。
3、响应式设计:检查代码是否适应了不同的屏幕大小,包括手机、平板和桌面。
4、无障碍性:检查代码是否遵循了无障碍性标准,如WAI-ARIA,以确保所有用户,包括那些使用辅助技术的用户,都能使用你的应用。
5、国际化和本地化:检查代码是否支持多种语言和地区,包括正确地使用了日期、时间和数字的格式。
6、性能:检查代码在低性能的设备或网络环境下是否还能正常工作。
即充分考虑不同浏览器、不同设备、不同屏幕、不同国家、不同人群。
以上就是配置polyfill的一个示例。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基本的配置,实际的配置可能会更复杂,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和环境。
在前端代码的可测试性Review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单元测试:检查代码是否易于进行单元测试。这包括检查函数是否是纯函数(即,相同的输入总是产生相同的输出,没有副作用),以及是否避免了全局状态。
2、集成测试:检查代码是否易于进行集成测试。这包括检查组件是否正确地使用了props和state,以及是否避免了直接操作DOM。
3、端到端测试:检查代码是否易于进行端到端测试。这包括检查页面是否有易于定位的元素(如有特定id或data-test属性的元素),以及是否有清晰的用户流程。
4、测试覆盖率:检查代码的测试覆盖率是否足够。这包括检查是否所有的函数和分支都有对应的测试。
5、模拟和打桩:检查代码是否易于进行模拟和打桩。这包括检查函数是否避免了直接调用复杂的依赖(如网络请求或数据库操作),以及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接口来替换这些依赖。
6、错误处理:检查代码是否正确地处理了可能的错误。这包括检查是否有错误处理函数或catch块,以及是否有对应的错误测试。
1、安装Cypress:首先,你需要在你的项目中安装Cypress。你可以使用npm或yarn来安装:
2、编写测试:然后,你可以在cypress/integration目录下编写你的E2E测试。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测试示例,它测试了用户是否能正确地登录:
3、运行测试:最后,你可以使用Cypress的CLI来运行你的测试:
这将会打开Cypress的测试运行器,你可以在这里选择你要运行的测试。
以上就是在React应用中进行E2E测试的基本步骤。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基本的示例,实际的E2E测试可能会更复杂,包括测试更多的用户交互和应用状态。
功性读复全兼测! OVER,收工干饭!
原文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83748394601840680
者:magentaqin,腾讯前端开发工程师
说到 Code Review,经常有同学会问,究竟从哪些方面下手?除了一些抽象的 Review 原则,有没有更细化的实施准则来指导实践?
PCG 代码委员会曾推出过通道晋级代码检查报告。笔者打算在这些报告基础上,从代码格式、代码错误、代码习惯、代码优化四个角度,并结合腾讯医典前端 Code Review 过程中遇到的一些 bad case,逐一列出更细化的实施准则。希望对各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代码格式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动化工具来解决。 标准的 eslint 规则( 如Airbnb或公司统一推出的eslint规则) + husky( 本地pre-commit校验 ) + 远端 CI 流水线 eslint 校验(开启cache,增量校验)就可以解决。
对于 SPA 应用,用户无需刷新浏览器,所以要想确保垃圾回收生效,我们需要在组件对应生命周期里做主动销毁。
全局变量,除非你关闭窗口或者刷新页面,才会被释放,如果缓存大量数据,很可能导致内存泄露。 比如,我们之前就遇到过把 IM SDK放在全局window上,但在页面卸载时却没有解除引用。
mounted () {
window.im=TWebLive.createIM({ SDKAppID });
}
解决方案:在页面卸载时解除该全局引用。
destroyed () {
window.im=null;
}
其实该 im 实例也不需要挂在window上,直接绑定在vue实例上即可,组件销毁时该实例也会销毁;但没有绑定在vue实例上的一定要主动销毁。
来看一个容易忽视的闭包引发内存泄漏的例子。 outer函数内部定义了两个函数: unused 和 foo。虽然inner函数中并没有使用outer函数中的变量,但是由于unsed函数使用了outer函数的bar变量,bar也不会被释放,所以foo相当于隐式持有了bar。每次执行outer,bar都会指向上一次的foo;而foo也会隐式持有bar,这样的引用关系导致bar和foo都无法释放。
let foo=null;
function outer() {
let bar=foo;
// 该函数历史原因,调用方被注释掉。并无调用
function unused () {
doSomething();
console.log(`unused ${bar}`)
}
// foo赋值
foo={
bigData: new Array(10000),
inner: function () {
doSomething();
}
}
}
for (let i=0; i < 1000; i++) {
outer();
}
解决方案:在 outer 执行完毕时手动释放bar。这样,隐式持有 bar 的 foo 也没有其他变量引用,也会被回收了。
let foo=null;
function outer() {
let bar=foo;
// 该函数历史原因,调用方被注释掉。并无调用
function unused () {
doSomething();
console.log(`unused ${bar}`)
}
// foo赋值
foo={
bigData: new Array(10000),
inner: function () {
doSomething();
}
}
bar=null; // 手动释放bar
}
for (let i=0; i < 1000; i++) {
outer();
}
常见的情况是mounted设置了定时任务,但却没有及时清理。
mounted () {
this.timer=setTimeout(()=> {
doSomething();
}, 300)
}
参考写法,页面销毁时需清理定时器:
destroyed () {
if (this.timer) {
clearTimeout(this.timer)
}
}
window/body 等事件需要解绑:
mounted() {
window.addEventListener(‘resize’, this.func)
}
beforeDestroy () {
window.removeEventListener('resize', this.func);
}
destroyed () {
this.eventBus.off()
}
拿 vue 官网避免内存泄漏 的例子来看下。
v-if 指令只是控制虚拟DOM的添加和移除,但是由 Choices.js 添加的 DOM 片段并没有被移除。
<template>
<div id="app">
<button v-if="showChoices" @click="hide">Hide</button>
<button v-if="!showChoices" @click="show">Show</button>
<div v-if="showChoices">
<select id="choices-single-default"></select>
</div>
</div>
</template>
<script>
new Vue({
el: "#app",
data: function () {
return {
showChoices: true
}
},
mounted: function () {
this.initializeChoices()
},
methods: {
initializeChoices: function () {
let list=[]
for (let i=0; i < 1000; i++) {
list.push({
label: "Item " + i,
value: i
})
}
new Choices("#choices-single-default", {
searchEnabled: true,
removeItemButton: true,
choices: list
})
},
show: function () {
this.showChoices=true
this.$nextTick(()=> {
this.initializeChoices()
})
},
hide: function () {
this.showChoices=false
}
}
})
</script>
解决办法是在hide方法里调用 Choices.js 的API来清理DOM片段:
hide: function() {
this.choicesSelect.destroy();
}
以下是优化前、后的 JS Heap 对比图:
异步操作拿接口请求来说,大家都知道的是,使用 promise 时要有.catch 处理。但使用 async/await 时,有.catch 处理的,也有try...catch处理的使用方法。这里推荐使用.catch。原因在于:
// CASE 1: 接口报错,阻塞业务逻辑执行
async fetchList() {
const res=await someApi().catch(error=> {
// error处理逻辑
})
if (res) {
doA();
}
}
// CASE 2: 接口报错,不阻塞业务逻辑执行
async fetchList() {
const res=await someApi().catch(error=> {
// error处理逻辑
})
doA();
}
// CASE 3:使用try...catch的情况
async fetchList() {
try {
const res=await someApi()
doA();
} catch (error) {
// 接口请求出错 + 接口响应成功后业务逻辑处理出错都会进入catch block。需要进一步区分错误类型
if (error.bizcode !==0 || error.retcode !==0) {
reportApiError(error)
} else {
reportBusinessError(error)
}
}
}
拿医典3月中下旬的错误日志来说,这类错误在错误日志中占了1/3。
如果项目里已经全量使用了Typescript,这类错误应该都可以避免。 但如果项目里还存在 js 代码,可以使用lodash.get来做空判断,在调用函数之前要对函数做类型判断。
无意义的if else代码块,指的不仅是空的if else 代码块,还有只写了console.log 的情况。 另外,也存在条件判断过于复杂,else情况考虑不全,导致逻辑没有正常处理的情况。
// else 代码块里只写了console.log
if (a) {
} else {
console.log('something')
}
// 条件判断过于复杂,else情况考虑不全,导致逻辑不能正常处理
if ((a && (b || c)) || d || (e && (f || g))) {
} else {
doSomething()
}
解决办法: 开启eslint no-empty 规则,不允许有空的block。但这个插件的问题在于,如果是无效的代码块,比如在else代码块只做了console.log操作,并不会检测出来。 另外,较为复杂的条件判断尽量拆成单独的变量,并分别配上注释说明,这样可以防止逻辑处理漏。
和无意义的 else 代码块一样,也存在空catch代码块、只有console.log的catch代码块的情况。
// bad case
try {
doSomething();
} catch (e) {
}
// bad case
try {
doSomething();
} catch (e) {
console.log(e);
}
// bad case
somePromise().then(()=> {
doSomething()
}).catch(()=> {
})
somePromise().then(()=> {
doSomething()
}).catch((e)=> {
console.log(e)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典这边做了一个eslint插件@tencent/eslint-plugin-medical,能够检查try catch里的catch代码块、promise 的catch代码块,是否为空,是否只有console调用。cuow当然,有些时候,并不需要对异常逻辑进行额外业务逻辑处理,catch里可以加一个上报。
这一步可以在流水线里接入安全风险检测插件进行处理。以下是医典接入后的一个示例分析
确实存在一些误判,比如会把mixin关键字当做泄露人名来进行告警,开发人员可以对照分析是否需要处理。
An
前端常见的硬编码场景有:
// 请求参数硬编码
getCommentsApi({ doctorId: 1 }).then((res)=> {
doSomething()
}).catch(()=> {
handleError();
})
也出现过ABtest接口,开发同学本地模拟返回对象,忘记删除硬编码的情况
fetchABTestApi().then((res)=> {
// res.data
const obj={
imgSrc: 'xxx',
name: 'qinmu'
}
})
接口mock的硬编码,完全可以通过使用mock平台来解决。推荐使用专业的接口管理平台来进行接口管理、mock等,这里我们使用的是腾讯内部接口管理平台tolstoy。该产品还未正式开源,欢迎提前关注。
// bad case 硬编码1001
const isActive=this.$route.query.id==='1001'
// good case 写到配置信息中。这样,id和状态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便于管理和维护。
const idConfig={
1001: STATUS.ACTIVE
}
const isActive=idConfig[this.$route.query.id]===STATUS.ACTIVE
输入框的校验规则除了满足产品需求,比如多少字符以内、允许哪些字符,还有一个点:前后端需要校验规则保持一致。最好用统一的正则表达式,不然容易造成前端校验通过、后端校验不通过的情况。
上传文件,前后端需求校验文件格式、文件大小。尤其是后端,需要对 content-type 为 text/html 的加以限制,防止出现安全问题。我们已经有过此类安全问题的工单了。
拒绝面条代码,减少代码中各种结构的嵌套,例如 if-else、try-catch、循环等。尽量控制在三层以内,增加可读性、降低圈层复杂度。 你肯定不愿意维护这样辣眼睛的代码:
async getConfig(id, type='', isReset=false) {
try {
if (liveid) {
const res=await someApi(id);
if (res && res.info) {
const { status }=res.info
status===2 && doA({id, type});
if (status===1 || status===2 || status===4) {
this.setData({
info: res.info,
status,
})
if (isReset) {
this.setData({
current: 0,
index: 0
})
status===2 && doB();
}
return { code: 0};
}
return doC();
} else if (isReset) {
resetSomething();
} else if (isReset && type===someType) {
handleType();
}
return wx.showModal({ //... })
}
} catch (error) {
if (error.code===1001) {
reportA();
} else {
reportB();
doD();
}
}
}
逻辑相同或相似的代码,应封装为函数进行调用。
// bad case 都有展示modal的逻辑,开发同学直接复制粘贴
function handleA(msg) {
wx.showModal({
title: '提示',
content: msg,
showCancel: false,
confirmText: '确定',
confirmColor: '#02BACC',
success: (res)=> {
if (res.confirm) {
doA();
}
},
});
}
function handleB(msg) {
wx.showModal({
title: '提示',
content: msg,
showCancel: false,
confirmText: '确定',
confirmColor: '#02BACC',
success: (res)=> {
if (res.confirm) {
doB();
}
},
});
}
function handleC(msg) {
wx.showModal({
title: '提示',
content: msg,
showCancel: false,
confirmText: '确定',
confirmColor: '#02BACC',
success: (res)=> {
if (res.confirm) {
doC();
}
},
});
}
解决方案,封装showModal函数。
function showModal (msg)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wx.showModal({
title: '提示',
content: msg,
showCancel: false,
confirmText: '确定',
confirmColor: '#02BACC',
success: (res)=> {
if (res.confirm) resolve()
},
fail: (err)=> {
reject(err)
}
})
})
}
funtion handleA(msg) {
showModal(msg).then(
doA();
).catch(()=> { catchHandler();})
}
funtion handleB(msg) {
showModal(msg).then(
doB();
).catch(()=> { catchHandler();})
}
funtion handleC(msg) {
showModal(msg).then(
doC();
).catch(()=> { catchHandler();})
}
在Object.prototype上定义方法就相当于C++里定义宏, 而且还是 #define private public 这种。 从可靠性来说,多人协作很容易出现冲突。 从兼容性来说,你不能保证后续推出的原生方法实现和你现有的一致,也不能保证多个库之间对该方法的实现一致。比较有名的故事是 prototype库的getElementsByClassName。在还没有这个原生方法之前,prototype这个库实现的是返回Array,并且加了“each”方法: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myclass').each(doSomething);但原生方法出来后,返回的是NodeList,并没有each方法;所以就悲剧了。 详细说明可以看:Nicholas C. Zakas 的 Maintainable JavaScript: Don’t modify objects you don’t own
减少回调的嵌套,避免产生callback hell:
fs.readdir(source, function (err, files) {
if (err) {
console.log('Error finding files: ' + err)
} else {
files.forEach(function (filename, fileIndex) {
console.log(filename)
gm(source + filename).size(function (err, values) {
if (err) {
console.log('Error identifying file size: ' + err)
} else {
console.log(filename + ' : ' + values)
aspect=(values.width / values.height)
widths.forEach(function (width, widthIndex) {
height=Math.round(width / aspect)
console.log('resizing ' + filename + 'to ' + height + 'x' + height)
this.resize(width, height).write(dest + 'w' + width + '_' + filename, function(err) {
if (err) console.log('Error writing file: ' + err)
})
}.bind(this))
}
})
})
}
})
建议使用promise、async/await 的方式让代码更为清晰可读;也可以将callback要做的事拆成独立的function,并分别对err进行处理。
函数尽量精简在80行以内,并且以小function进行组织,方便维护、复用。
除了知道下面的逻辑是在绘制canvas,其他逻辑你能看懂吗?
function doSomething() {
let count;
if ((count=width * height / 1000000) > 1) {
count=~~(Math.sqrt(count) + 1);
const nw=~~(width / count);
const nh=~~(height / count);
const tCanvas=document.createElement('canvas');
const tctx=tCanvas.getContext('2d');
tCanvas.width=nw;
tCanvas.height=nh;
for (let i=0; i < count; i++) {
for (let j=0; j < count; j++) {
tctx.drawImage(img, i * nw * ratio, j * nh * ratio, nw * ratio, nh * ratio, 0, 0, nw, nh);
ctx.drawImage(tCanvas, i * nw, j * nh, nw, nh);
}
}
} else {
ctx.drawImage(img, 0, 0, width, height);
}
}
常用的注释分类有这些,建议参考 JSDoc:
1)文件注释
2)变量注释
3)常量注释
4)函数注释
5)枚举注释
6)类的注释
7)类的属性注释
这一条在团队里是出现过现网bug的。
故事背景是开发M在重构代码时,设置底部栏状态这一逻辑已经封装出来,所以根据注释,下面几行代码做的事情也是设置底部栏状态,开发M就把这几行代码都删掉了。但是注释下面的代码,除了做设置底部栏状态的事情,还有一个setBanner 函数,是为了设置banner位的,也被连同删掉,进而导致了bug。
追溯原因,设置底部栏状态是A同学做的,设置 banner 位是B同学做的,B同学在没有看注释的情况下,直接把setBanner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
function fetchData() {
// ...
doManythings();
// 设置底部栏状态
setBanner();
fetchStatusApi().then(res=> {
// ...
}).catch(()=> {
// ...
})
}
git的版本管理能帮我们回溯之前的代码。如果项目里存在大量注释掉的代码,会降低可读性。
虽然console.log调试日志在生产环境构建时不会输出,但就本地开发环境来说,代码里惨杂过多console.log调试日志,控制台满屏的调试日志,对于每个接手的开发都是噩梦。另外,就像上面说的一样,catch处理或else分支里存在只打console.log而不做任何处理的情况。尽量避免少使用console.log,也可以减少这类意外的发生。
所以,日常开发调试建议使用浏览器sources tab的断点调试;另外,就算要输出调试日志,也不止有console.log可以使用,参考这篇文章。你可以使用console.table等来格式化输出
我能想到的允许 eslint-disable的场景只有一种,那就是解构后端返回对象。后端返回对象属性名是下划线,这个时候可能需要 // eslint-disable-next-line camelcase。其他情况我都不建议使用 eslint-disable,尤其是整个文件全局eslint-disable。
之前遇到过某文件全局禁用"no-undef"规则,结果代码里使用了未定义的变量,导致现网bug。如果你有全局定义的变量,建议写在eslintrc.js的globals字段里。当然,就正如上文代码错误-内存泄露提到的一样,非必要情况,不建议使用全局变量。
为了增强可读性,建议使用空行对代码分组。
常见的不规范命名有这些,会让之后维护的同学很懵逼:
// bad case 1
function doctor () {}
// bad case 2
computed: {
getUserInfo() {}
}
// bad case 3
close=false;
同学,就不能好好写代码吗?
// good case 1
function getDoctorInfo() {}
// good case 2
computed: {
getUserInfo() {}
}
// good case 3
closed=false
如果在业务逻辑里掺杂太多的上报,后续理解业务逻辑时需要看上报逻辑,查上报逻辑的时候也需要理解大量的业务代码。 点击埋点和曝光埋点都可以以属性的形式挂在元素上,通过冒泡,统一进行处理。
<button
data-exposurename="test-exposure"
:data-exposureval="{event:'bottom.btn'} | jsonStringify"
data-eventname="button.click"
:data-eventval="{id: buttonId} | jsonStringify"
/>
如果你上报的参数需要根据不同渠道来配置,建议封装出来,不要和业务逻辑耦合了。
除了项目的READMD,每个模块都应该有各自的README,说明这个模块的功能点、技术实现方案等。看个人习惯,你也可以写在iwiki里,在README放一个iwiki的链接。
export default 有两个问题: 1)不利于tree shaking 2)如果使用了一个导出对象上不存在的属性,要运行时才能发现。
直接操作DOM的性能损耗至少有两个地方:进行DOM操作的时候上下文切换 + DOM操作引起的页面重绘
delete 操作符并不会释放内存,而且会使得附加到对象上的hidden class失效,让对象变成slow object。 (hidden class是V8为了优化属性访问时间而创建的隐藏类) 来看一下执行速度对比:undefined > delete > omit 。
比如做一个简单图表的需求,不选轻量的库,非要整一个echarts;或者实现一个简单的代码编辑器,monaco-editor有min版本不使用,非要引用一整个monaco-editor。还有,lodash没法做tree-shaking,要么引用一个具体的子包lodash.get,要么引用lodash-es,非要引用一整个lodash。
如果代码里引用的是本地图片,构建打包会有耗时。可以在引用之前就把图片传到cdn上,代码里直接使用cdn地址。
以上就是CR的细则了。
手都写麻了。当然,肯定还有很多遗漏的点,欢迎补充。
信围观的读者不是初来乍到的小白,在这里不多赘述亚马逊review的历史变迁以及重要性。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集中处理amazon review问题,时至今日有了亚马逊测评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也有了一些明确思路。一路走来,也参加了市面上大大小小的review课程,但这些review攻略偏灰色,不成体系。今天的终极攻略希望能从亚马逊review的整体布局思路和具体方法上给予读者一定的启发和帮助。通过本篇文章,你将获得:
1.亚马逊review维护全局框架
2.多渠道多策略建立亚马逊测评体系
3.不同补评(测评)策略时效性,安全性,可持续性以及成本对比分析
4.真人测评与刷单上评的识别与开发
5.新品LISTING安全快速补评方法
6.如何通过自动化补评规则提高评价维护效率
温馨提示:
为了避讳一些敏感字眼,宾果博客内定义所有人为干预的上评行为均称为补评,所有人为干预的出单行为均称为补单
影响亚马逊关键词排名因素千千万,相关性、转化率与用户反馈(review)至关重要。在review方面(本文不讲转化率):新品,我们希望短时间内有足够高质量和足够数量的review上线,既是为了在新品扶持期内加快新品推广进展,也是为了规避差评风险。老品,我们希望零差评的同时每个月都有成比例的好评上线。满怀期待,但有时却力不从心,把以下四项策略坚持执行到位即可解决亚马逊review中的90%的问题:
1.亚马逊review差评预防
在产品Listing的评分里,1个差评可以抹掉5个好评,换句话说5个好评只可以抹掉1个差评。对很多从事亚马逊运营的卖家来说,差评本身不易移除,这将会对抵抗力不强的LISTING销量带来毁灭性打击。亚马逊review差评的危害巨大,一定是以预防为主。
2.亚马逊review差评移除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差评来了也莫怕,据相关经验,亚马逊review差评有30%-50%移除的概率,当然有很多深圳大卖能做到50%或更高。
3.亚马逊测评(快速补评)
今天的一个重头戏,相信也是各位读者最想了解的一部分。本文将从时效性.安全性.可持续性以及成本四个维度展开不同测评渠道的讲解。前期建议以服务商的真人测评放单为主,同时快速建立起自己的测评体系。等体系建立后,用自己的方法更安全。
4.自动化补评规则
我们需要更高的测评效率,不仅仅是打通测评渠道更要建立自动化的测评管理。在不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评价维护负责人即使不懂亚马逊运营也明白什么时间该对什么产品补评了,哪些产品需要优先处理等等。这对多账户多Listing操作的卖家有很大帮助。
接下来从策略到方法,从方法到执行,一步步分解亚马逊review维护。
亚马逊review差评预防攻略
1.采购端
第一,明确质检方向让懂产品的人做质检工作。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应考虑产品在亚马逊上经常遇到的差评内容,让懂产品的人做有针对性的质检工作。第二,100%质检。按照亚马逊0.5%-1%的留评率计算,如果100件商品内有1件的瑕疵品,意味着所有的自然留评全是差评,够恐怖吧。但传统大贸环境下,工厂都是习惯进行抽检工作,很难保证0.5%内的瑕疵率。所以当从事亚马逊B2C电商与工厂打交道时,务必确认100%的质检率。哪怕每件多付1元的质检费用,也要保证不出现因为商品质量瑕疵带来的差评。
案例:2018年4月上架了一批鱼竿产品,通过推广陆陆续续有了稳定的订单。时间进入5月,接连出现差评和退货,处理差评和上评的速度跟不上差评的速度(那时也没有一套完整评价维护体系),结果可想而知。后来找到原因:本批次鱼竿采用了分体轮座的技术,好处是让鱼竿更轻但是因为轮座分体很容易导致渔轮和轮座卡不紧。鱼竿体积比较大,没经过自己的仓库直接运输到港口出货,都忽视了质检。
2.销售端
文案严谨,说明注意事项。文案描述不要夸大产品,避免因与用户期望值不符带来的差评。同时更要描述清楚产品的适用范围、适用人群,注意事项,避免误解误用带来的差评。
案例:一段时间发现有些客户反映某些鱼竿的轮座和他们的渔轮不适配。后来发现:原来是文案和图片描述说本产品适用于多种渔轮,一是给用户的错觉是适用于所有渔轮,至少适用于他手中的渔轮。二是,既然提出鱼竿渔轮适配情况却未给出严谨的表达。所以当用户用不上自己的渔轮时,心情很不爽。
3.客服端
如果前面1&2没有做到位,还有差评预防的补救措施:在用户很不爽的时候第一时间能找到最简单快捷的发泄渠道。而作者认为感谢卡,产品以及包装上的联系方式最为方便客户联系到你,这样用户就会联系你发泄不满代替登录后台留差评。用了这个方法后,在ins或者facebook上陆陆续续接到了客户的一些不满反馈,极大降低了留差评的可能性,不仅如此通过提供解决方案还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愿意留好评!
总结:能把差评堵在萌芽中,省心省钱!差评预防中,细节即大事!
亚马逊review差评移除攻略
在review差评移除中可以很好的用“快,准,狠”三个字形容:出现差评反应要快,移除方法切入点要准,双管齐下力道要狠。那么如何做到快速反应,切入要害,双管齐下呢,我们首先看一下差评移除的几个重要方法:服务商移除,沟通移除,亚马逊移除。
1.服务商移除
服务商移除差评作者很少用,一是因为沟通移除和亚马逊移除的效果还可以,二是因为费用高,三是因为各个服务商移除差评的方法层出不穷自己没法控制过程风险比较高。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是给到大家一个应急的方法:既然出来做差评服务,我想在时效上和成功率上应该都不错。当差评严重影响自己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
2.沟通移除 (此方法本身不难,难点在时间节点控制和邮件内容)
沟通移除是指获取用户真实邮箱后,通过帮助解决问题或者给予一定补偿得到用户谅解和认可,继而要求删掉/修改差评的过程。
@节点1.记录所留差评,记录时间。力保第一时间发现差评,快速获取真实邮箱。
@节点2.记录真实邮箱,记录获取的时间。市面上有很多获取真实邮箱的途径,15-25元不等。2个工作日内获取邮箱,不要拖太久。
@节点3.发送邮件联系,记录发送时间。获取邮箱后,按照制定好的标准邮件内容发送。
@节点4.获得客户反馈,记录反馈时间 。到此步,收到反馈进入下一步。经常收不到反馈需要考虑重新编辑邮件内容,偶尔收不到反馈考虑用户可能没有看到邮件,在跟一封“Friendly reminder”
@节点5.根据邮件要求,给予问题解决或给予补偿操作。
@节点6.按用户要求完成后,用户自己知道要删除评价。
除时间节点跟踪好外,此方法最有技术含量的是节点3的邮件内容。做好邮件内容的要点,一是邮件主旨内容(直奔主题就好):愿意为review做出补偿。这一点非常重要。只要用户回复,意味着用户默许了你的建议,只要做了补偿,用户就得处理差评。二是补偿建议:必须有方案,给到用户A与B的选择,要知道用户是没时间给你瞎掰的,除非你的产品货值很高。三是邮件Title:能不能打开你的邮件,就看你的TITLE用不用心了。通过以上几点反复斟酌自己的邮件内容,一定会事半功倍。
3.亚马逊移除(此方法难点在找准切入点)
亚马逊有review留评的明确条文,凡是不符合亚马逊规则的评价都将予以删除,并不允许在此LISTING再次留评。我们要做的是合理利用亚马逊规则,向亚马逊客服提出所处理差评的不合理性。链接www.amazon*com/gp/help/customer/display.html?nodeId=201929730是亚马逊review的一些规则,空了可以细细品读。根据以上规则和实战经验总结如下:
@规则1.review与feedback混淆。review仅是涉及物流客服包装等服务方面的内容。
@规则2.含诽谤,骚扰,威胁,煽动性,淫秽,色情或猥亵内容
@规则3.含个人隐私内容
@规则4:含促销内容
@规则5:差评专业户留评
@规则6:内容积极但星级是差评
…………..
找准切入点后有3处提交入口;1是Report Abuse , 2是后台帮助中的amazon review板块 ,3是community-help*amazon.com.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沟通移除与亚马逊移除同步进行,双管齐下,收效更好!
本章亚马逊review维护攻略梳理到这里,下个章节将详述市面上主流的亚马逊测评渠道补评方法并从时效性、安全性、可持续性和费用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最后带给大家如何建立快速补评自动化规则。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