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钱婧
葬礼的主角,从棺中坐起——这可不是恐怖片的场景,而是“生前葬礼”,即为活人举办的葬礼。这种活动,在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已经越来越普遍。
日本将这种活动称为“生前葬”,第一位尝试者是著名艺人水之江泷子,她“希望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向那些珍视的人表达感谢之情”。1992年2月19日,她在东优酒店
(Tokyu Hotel)
举行了仪式。
仪式基本遵循了传统葬礼的习俗,只是改变了音乐:组织者混合了各种流派的经文和音乐,包括佛经、洛兰祈祷、肖邦的《葬礼进行曲》、藏经、颂歌、莫扎特的“安魂曲”等元素,剪辑成了一段20分钟的录音带。“死者”的朋友和同事发表了悼词,“死者”也发表了评论。随着最后一首歌的播放,参加者开始鼓掌,葬礼变成了一个欢乐的聚会。第二天,水之江泷子对朋友说:“你也应该死一次。死后的早晨十分美好!”
在《当代日本的死亡与濒死》一书中,举行生前葬,最早是从电视偶像和名人开始的;相关的媒体报道,使得它在普通人中也流行起来。据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观察,生前葬最近越来越吸引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另外,生前葬有很多场合都是由夫妻两人同时举办的,届时召集众多的亲朋好友,就像举办新婚宴席一样快乐。
生前葬礼的氛围通常比传统葬礼轻松(日剧《人生删除事务所》)。
根据英国一个葬礼组织的统计,这种在生前办后事的做法在英国也越来越流行。在伦敦穹顶艺术节上,还出现了可以体验非传统葬礼的沉浸式戏剧。38岁的戏剧导演马丁·考特
(Martin Coat)
和他的同事们,建造了墓地、教堂和停尸房,作为他们布景的一部分。每个“死者”,都会进行一次咨询来计划他们的葬礼并选择“颂歌”,其中大多数是迪士尼歌曲或著名的嘻哈音乐。“死神”会找到“死者”,带他们去太平间进行“防腐”,朋友们会献上“通常很有趣”的悼词,然后这个人会被放进棺材里。“献祭”一只泰迪熊,可以让人们复活。
虽然这部剧是为了好玩,但马丁承认,有时它有点“自私自利”,人们只想听到别人用玫瑰色的话语谈论自己。但也有一些真正令人感动的时刻。有一对老夫妇已经买下了相邻的墓地,也来参与了这一体验,因为他们只想让另一个人听到他们会说什么。“那场演出真的让我们所有人都无法忘怀。”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想要体验生前葬礼?他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病人、老人为主:说出爱和感谢
大卫·威廉姆森
(David Williamson)
是约克郡圣伦纳德医院
(St Leonards Hospice)
精神护理负责人,也是英格兰教会的牧师。他已经主持葬礼仪式30年了,计划今年下半年向病人介绍生前葬礼。他经常问死者的家人和朋友,在死者还活着的时候,有没有对他说过悼词中那些赞美的话,而他们的回答通常都是“没有”。“所以我一直在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表达想法和感受?”
日剧《人生删除事务所》。
很多被确诊患上绝症的病人,会希望举行生前葬礼。2016年,汤姆·霍尼韦尔
(Tom Honeywell)
的祖父在得知自己还有一个月的寿命后,坚决要求与朋友们最后庆祝一次。最终,大约有80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还请了一名摄影师、搭了一个舞台、弄了一些滑稽道具。汤姆把那天描述为“一个动情的日子”,祖父很享受这一天。
28岁的乔治娅·马丁
(Georgia Martin)
在祖父的葬礼上看着他的朋友们,想到祖父会多么希望再见到他们,“我们为什么不在他活着的时候安排这个?”此后,她就开始志愿组织生前葬礼。一年后,她已经组织了六次生前葬礼。她认为,生前葬礼能更好地帮助垂死的人和他们的家人接纳死亡,而且显然比在死后举行葬礼更好。“尽管所有人都会在你死后参加你的葬礼,但你不能在那里听到他们对你的爱。”
其实,中国也有过“活人葬礼”,尽管往往会引起市民围观和不解。2010年,江西南昌的76岁老人李牛根胸前戴着大红花,体验了生前葬礼。他希望能在生前感受后辈的孝顺,等到死后就不必铺张浪费。“那时候,他们做得再好,我也看不到。”对此,家人起初心里也有疙瘩,但后来想通了,“只要老人家开心就好”。
2016年,山东日照的66岁老人张德样穿着蓝色的寿衣、怀抱纸糊的“妻子”,参加了自己的葬礼。他还专门请来了乐队,现场又是唱又是跳的,热闹异常。亲朋好友为“死者”行叩拜大礼后,张德样自己爬进了坟墓。他希望借此机会了解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看看我死了之后,到底是个什么样。”
向死而生:更加珍惜生命
即使对于年轻人,生前葬礼也是有意义的。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东京都江东区的“Blue Ocean Cafe”推出了新业务“入棺体验”:参与者逐个进入棺材中,盖上盖子后由僧侣们诵经。参与体验的大学生伊藤奏乃
(20岁)
说自己之前一直在忧心找工作的事情,体验之后“感觉最近的自己被过度束缚住了”。《日本经济新闻》的记者也尝试了入棺体验,表示重返工作后心中涌起了“我还活着”的庆幸之感。正如运营该咖啡馆的村田所说:“思考死亡就是思考如何活着。”
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中嘉宾体验生前葬礼。
迈克尔·赫布
(Michael Hebb)
是“死亡晚餐”
(Death Over Dinner)
的创始人。这是一个非盈利组织,鼓励人们在晚餐时讨论关于死亡的问题。他在西雅图举办了一次庆祝自己40岁生日的活动,朋友们决定为昵称“死亡先生”
(Mr Death)
的他举行生前葬礼。迈克尔穿着白色的衣服,在一个定制的没有盖子的棺材里躺了三个小时。他被抬棺人举起来、抬进一个只由一根蜡烛照亮的黑暗的房间。
迈克尔说,他一直很难与人沟通,而且在他的生活中也有过孤独的时期。但当他躺在棺材里,不得不倾听人们对他的感受之后,这给了他一个全新的视角。现在他觉得自己获得了“第二次机会”,可以改善和别人之间的关系,修复过去40年中的一些错误。
2012年,患有罕见皮肤病的香港人陈伟霖,也在生日当天举办了生前葬礼。灵堂用彩色的球点装饰,挂起“死不足惜”的横幅。他请朋友来开小型音乐会,唱自己想听的《红日》和《抱抱歌》。好朋友充当司仪,请大家默哀,并将横幅换成了“走得招积
(神气)
”。陈伟霖还邀请了媒体到场,希望向大众表达自己关于死亡的思考,强调死亡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怎样才可以“走得招积”?要看“活着的每一天,究竟是不是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说,他想做很多事去拥抱一下死亡,拥抱一下生命,因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前葬礼后他出版了《我的遗书》,又在殡仪馆搭起舞台开抗癌摇滚音乐会,让邀请来的嘉宾都唱一首希望葬礼上出现的歌,“死亡大家常讲,但不会很认真地对待,我很想通过音乐去讲死亡”。
香港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香港警务署前高级督察钟灼辉曾经历过一次濒死体验,此后他就开始从事死亡教育方面的工作。他介绍说,生前葬礼是死亡教育的一种形式,而“死亡教育的重点不在死,其实是在生”。他说,其实害怕死亡就是怕自己没有好好地活过。如果能够把每一天当成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就会知道生活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放下很多无聊的害怕、无聊的执着,会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人、会更感恩碰到的每个事情、会更有勇气去追寻梦想。
新的丧葬文化:破除死亡禁忌的一步
BBC评论员Erica Buist认为,生前葬礼的流行是丧葬文化改变的一部分。现在很多传统的宗教仪式习俗已经慢慢被抛弃,葬礼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环保葬礼;棺材和服装的样式也不再千篇一律,甚至可以雇佣一个人在葬礼上代表死者发言。在曼彻斯特大学讲授保守治疗课程的劳拉·格林
(Laura Green)
认为葬礼正在适应多元化的趋势,不一定必须安静肃穆、有薰衣草香味的蜡烛和黑暗的环境。“如果你是一个派对动物,你可能想要一个派对。人们想以他们活着的方式死去。”
日本传统纳棺仪式(电影《入殓师》)。
传统上,死亡是一种禁忌,人们不愿意触碰尸体,也不愿意提及死亡,必须涉及时通常也会使用委婉语——具不完全统计,汉语中表示死亡的词多达150余种。那么,生前葬礼的流行是否意味着传统的死亡禁忌已经不存在了呢?
女演员Amanda Waring赞同生前葬礼是迈向接纳死亡的一步。她从19岁开始成为非神职的葬礼主持人,见证了葬礼仪式从传统向非传统的变化。她很高兴看到现在人们愿意聚集在一起,以开放和诚实的方式谈论他们对生命终结的希望和恐惧,包括他们的葬礼愿望,因为这样“可以帮助那些即将逝去或被留下来的人拥抱曾经活过的人生,而不是哀悼他们失去的人”。
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仍然有人不愿意使用“葬礼”这个词。大卫说,人们常常觉得这个词令人不快,更喜欢“生命终结庆典”
(end of life celebration)
这样的表述。劳拉也倾向于使用其他称呼,比如“送行派对”
(send-off party)
。正如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ALS)
的莫里·施瓦茨教授所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
莫里·施瓦茨教授确诊后每周二给学生米奇·阿尔博姆上人生哲理课,后来米奇将课程内容写成了“期末论文”——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后又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影《相约星期二》剧照。
根据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禁忌的特征或者说来源就是恐惧,而对死亡的恐惧无疑是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人类本能之一。恐惧管理理论认为,人发展出世界观就是为了管理对死亡的恐惧。因此无论什么时代,人们都愿意相信关于永生的故事:从不老神药到冰冻技术,从灵魂不朽到电子大脑,都有大量信徒。
但恐惧死亡、避讳死亡并不能帮助我们远离死亡。与常识相反,心理学研究表明关于死亡的思考有利于心理健康。肯特大学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写作死亡的文章有积极的心理影响。实验对象被要求在一周内每天写作关于死亡的内容,七天后测量发现他们的抑郁程度较低,积极情绪增加,自尊和内在动机增加。这一结论和得克萨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彭内贝克
(James Pennebaker)
的实验结果相吻合。处理存在主义问题的临床心理学家Irvin Yalom解释说,接受和面对死亡的人会发展出一种更“真实”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他们的行为和目标更符合他们的价值观。
可能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说:“对死亡的恐惧是自然的,但不是理性的。”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是困难的,但也是重要的。施瓦茨教授强调“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关于如何面对死亡,他的建议是“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像佛教徒那样。每天,放一只小鸟在你的肩膀上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了?’”这样“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如果你找不到这只小鸟的话,也许生前葬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资料:
https://www.taylorfrancis.com/books/e/9780203095423/chapters/10.4324/9780203095423-16
https://www.nippon.com/cn/features/c05204/?cx_recs_click=true
https://www.bbc.co.uk/bbcthree/article/6eb7d54e-41db-4927-9e1c-def8ddacf59e
https://www.youth.cn/wrzn/zxgz/201003/t20100329_1181676.htm
https://news.sina.com.cn/o/2016-02-16/doc-ifxpmpqp7829143.shtml
http://www.cankaoxiaoxi.com/culture/20190115/2368288.shtml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2012&filename=JJHG201211028&v=MjYzNzVUcldNMUZyQ1VSTE9mYitabUZ5amhWTDNBTHlmRGFiRzRIOVBOcm85SGJJUjhlWDFMdXhZUzdEaDFUM3E=
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TIMESTAMP=637009348107155000&DBCODE=CJFQ&TABLEName=CJFDLAST2015&FileName=ZCRY201518066&RESULT=1&SIGN=3hk%2faPQ9Hy6ujHejmq9scrlfIfk%3d
https://inews.co.uk/opinion/living-funerals-eco-funerals-amanda-waring/
https://theconversation.com/thinking-about-death-can-make-you-value-life-more-25505
http://open.163.com/movie/2014/4/R/K/M9MPLO58F_M9MRNLDRK.html
作者 | 钱婧
编辑 | 安也
校对 | 翟永军
器之心报道
参与:一鸣、Jamin
依然在家工作或学习的你,也许需要这份最新的 MIT 深度学习公开课。
作为顶尖学府,MIT 自然有不少优秀的公开课。但是他们并没有停下开源的脚步。一月底,MIT 6.S191:深度学习导论课程已开始授课了。每周更新一次课程视频,还提供了 PPT 和 Lab Session 的内容。在家闲着没事的你,也可以看看这些资料,感受下 MIT 的熏陶。
课程官网地址:http://introtodeeplearning.com/index.html
全面、公开,还有业界反馈的深度学习课
在课程介绍中,MIT 表示,这是深度学习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深度学习应用。通过课程学习后,学生能够获得深度学习算法的基础知识,具有在 TensorFlow 框架下构建神经网络的实践经验。有趣的是,在课程结束前还会举行项目提案竞赛,让学生从授课老师或是行业赞助商得到关于项目的反馈。
赞助商一览。
当然,因为是入门级别的课程,所以学生不需要有太多的基础知识储备。上课前,课程主办方希望学生能掌握线性代数和微积分的基础知识,这些包括乘法矩阵,求导以及链式法则。但是他们也会尽量在学习过程中向解释其他相关的知识点。另外,Python 方面的代码经验对此课程是有帮助的,但也不是强制要求。
课程安排和目录
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本次的课程包括了 10 节大课和 5 个 Lab Session,在了解理论和应用的同时也可以上手实践。
10 节课包括:
从课程内容可以看出,虽然是深度学习的入门课程,但涵盖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计算机视觉,而是从序列开始(RNN)到生成模型(GAN 等),以及强化学习(RL)。在应用方面也结合了大量的新学科,如生物学、机械工程、神经科学、分子化学等。
同时,课程提供了 5 个 Lab Session,这是一种常见的实践课形式,帮助学生上手写代码,设计自己的项目。
这 5 个 Session 分别有:
这些实践课,无疑是深度学习最好的上手资源了。
什么时候开课呢?其实这些课程在 1 月底(27 日)已经开始了,现在已经进行了四分之一。最新一期(第四节课)的视频和 PPT 将会在 28 日公开。
对于课程材料,它们都是开源的,遵守 MIT 许可证。
已公开的视频内容。
还在等什么,可以开始学起来了。
个月前(2月15日),Sora和 Gemini 1.5 同时推出,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过了,Google 被冠以 AI 界汪峰的名头。
人们纷纷震惊于 Sora 的强大,讨论 Sora 是不是世界模型。而 Gemini 1.5 的第一个模型 Gemini 1.5 Pro 在发布后没多久就逐渐无人问津了。
当时 Gemini 1.5 Pro 只开放了 Waitlist,一直没能上手测倒是成了一块心病。
最近 Gemini 1.5 Pro 迎来一波大规模开放测试,当时排队的基本都能使用了,有些没有邮件通知,朋友们都可去看看。
链接 :https://aistudio.google.com/
1
Gemini 1.5 Pro 最大的特点就是10M 上下文与多模态理解相互搭配,实现超强的检索和学习能力,我们也就围绕这两点,问了ta五个问题。
我们向Gemini提供了长达约88万字的科幻小说《三体》,它可以根据小说的题材重新编写一版新的小说大纲,从背景设定、主要人物、情节梗概、主题设定到小说结局它可以非常有逻辑地完成。
另外对于《三体》的开放式结局它也可以继续扩写,在充分地满足大家的各种想象的同时又不脱离原著。
2
我们选取了20篇神经网络相关的英文学术文章。Gemini 不仅能够对各种细节问题对答如流,而且还能够非常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出最具参考价值的学术论文。
各位研究学者们再也不用熬夜看文献写报告了!你们的头发有救啦!
3
我试着用两个功能时想到,上传一本课本岂不妙哉!这技术能读懂全书,大学党考试周还愁啥!直接1对1辅导到手。
下面我直接上传了《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第4版)》,Gemini 还帮我搞了个大纲和学习建议,真懂我们。不仅考试的时候能天天陪着你,指导复习,还能出套带答案的期末题,老师们可能得偷偷珍藏。
4
5
上传了个 Open AI 机器人的视频到 Gemini,它不仅快速总结出来,准确度还挺高;还把视频里的英文字幕翻译成了中文。
为测深度理解,让它找视频里机器人递苹果的画面,它真找到了!
好奇它能不能辨认手绘,我画了个苹果试试。一开始,它认出苹果,但装作没在视频里看见过。我一逼问,它才勉强承认,还不忘找借口,吐槽我画的苹果和视频里的完全不像!
6
本次测试可以看出 Gemini 能够对视频画面进行精确的解读,但是当我问到它对 Sora 的了解时,它却说 Sora 是 Google 训练的模型。
总的来说它具有一定的逻辑能力和常识的,同样似乎没有联网能力,不能获取近期发生的事件。
7
整体使用下来,我能看到它 10M 上下文的潜力,能让人发出“啊?这样也可以的?”的惊呼。就好像是第一次使用 ChatGPT 的那种感觉。
但也能看到它也存在很多瑕疵,比如老生常谈的幻觉问题,不能被 Sora 抢了风头就说 Sora 是自家兄弟吧。
而且这次大规模开放也导致算力不足,很多问题都回答的非常“懒惰”,只能提示“继续”让他继续回答,但也效果不好。在他人演示中 60 分钟的视频可以很好的理解,但在实际测试中,超过 30 分钟的视频,就会经常出现超时未响应的情况。尽管 Token 长度允许,但算力也分配不过来了。越短的视频,它处理的也就越好。
目前不支持联网,也无法读取视频链接,只能说是尝鲜试用。
最近 Google 也发布了 Gemini 1.5 的详细介绍文档:
https://arxiv.org/ftp/arxiv/papers/2403/2403.05530.pdf
里面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景:
测试人员将一本Kalamang语言的参考语法书、一个双语词汇表(字典),以及大约400句额外的句子喂给了 Gemini 1.5 Pro,这些素材总共大约有250K tokens。
这个任务的挑战在于,Kalamang语是一种只有不到200个使用者的濒危语言,在模型的训练数据中几乎没有出现,因此 Gemini 1.5 Pro 必须依赖于上下文中给出的数据进行学习,来给出答案。
Gemini 1.5 Pro在半本书的设置下,其表现远远超过了GPT-4 Turbo和Claude 2.1。当给予整本书的上下文时,Gemini 1.5 Pro的表现进一步提升。在Kalamang到英语的翻译中,Gemini 1.5 Pro的人类评估得分为4.16(满分6分),而在英语到Kalamang的翻译中,得分为5.38。与此相比,人类语言学习者的得分分别为5.52和5.60。虽然不如人类学者,但也遥遥领先同行竞争对手了。
8
期待赶紧给 Gemini 1.5 模型更新到 Gemini 的消费级产品中,作为 Gemini Advance会员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使用它的完整版了。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硅星GenAI ”,作者丸丸柚贝。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