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宝宝开口第一个词既不是“妈”也不是“爸”…爹妈和网友们全都懵逼了

人父母,自家宝宝开口说话应该是最期待的时刻之一,

不论宝宝是先叫“妈妈”或是先喊“爸爸”,都能让父母开心好久。

最近在美国洛杉矶一对父母也迎来了宝宝第一次开口说话的珍贵时刻,

不过...这个宝宝……

她嘴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让这对父母实在有些哭笑不得....

妈妈Clio是一位插画家,爸爸Joe则在迪士尼从事和动画方面有关的职业,

两人一直幸福的生活在美国洛杉矶,

大约一年前,Clio和Joe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可爱的女儿~

(图为Clio为自己女儿画的画像)

最近这些日子,女儿正是处于牙牙学语的阶段,

面对女儿随时随地都可能蹦出来那么几个字或词,Clio和老公Joe可谓是时刻准备着,

平时妈妈抱的多,女儿说不定会先开口喊“妈妈”;

爸爸经常陪女儿玩,要是开口或许会先叫“爸爸”;

总之,夫妻两人对于女儿开口说话的那一刻充满了期待!

三月初的一天晚上,爸爸Joe正在卧室和女儿玩,

他抱着女儿转来转去还哼着小歌,

为了让女儿更开心,Joe像往常多次一样朝着女儿卧室放着的Google Home智能音箱发起了命令:

“嘿,google,播一首宝宝歌曲!”

就在Joe说完这句话的同时,还没等智能音箱回答,

怀中的女儿突然间奶声奶气的跟着喊了一句……

这是宝宝第一次开口说话!

但是,宝宝没有叫妈妈也没有叫爸爸,而且非常可爱的模仿爸爸喊了一句:

“嘿,Google!”

宝宝第一次开口说话本来就已经够让小夫妻两惊讶的了,

结果谁能想到这娃第一次说话竟然叫的是Google....这更让当爸妈的瞬间惊呆了...

听见女儿喊了一声Google,老爸Joe眼睛都吓圆了,

他愣了几秒钟,然后冲着镜头外的老婆确定自己刚才没有听错,

“喂,Clio!!她刚才说...说了‘Google’??!!!?”

事后,哭笑不得的妈妈Clio迅速将这件事发在了自己的推特上,

“老天...我家娃人生第一次开口竟然喊的是Google...”

这则推文po出去不久之后引来了很多网友的围观,

小宝宝第一句话不喊爸妈喊Google让网友们觉得好玩又好笑,

“天哪,太神奇了hhhh!!”

“我的妈呀哈哈哈哈,这果然真是21世纪的孩子啊哈哈哈”

“这简直都能当Google的广告了!”

“这么可爱的娃,Google必须付钱给这个娃作为她未来的大学基金!”

很快就连Google产品部的副经理Marvin Chow都被这个娃吸引了过来,

他在妈妈Clio的推文下做了回复:

“超爱这个可爱的故事,感谢你们的分享。如果可以的话你们可以私信我哦,我们希望可以送给你们一些小礼物!“

不过,就在众人感叹可爱的同时,也有一些网友觉得小孩第一句话喊Google有点...吓人...

“哪里可爱了,明明很可怕好吗...“

宝宝第一次说话喊”Google“听起来好像很不可思议,但是这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随着高科技产品越来越普及化,小孩子们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早地接触到,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一些高科技产品早已成了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

就在去年,来自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妈妈Mary发现自家一岁的儿子连着好几天嘴里老是发出”goo-goo“的声音,

一开始她并没有太在意,直到后来的有一天儿子突然说话了,

人生第一句话不是叫爸叫妈,而是口齿非常清晰并且熟练的和家里Google语音助手打了个招呼...

”Ok, Google!“

这时妈妈Mary才意识到,之前自己和老公总是不停的和语音助手对话,

一次次叫着的“Google”成了儿子听的最多的单词,

从一开始的“goo-goo”到如今清晰的“ok,Google!”.....

为了人生第一句话,儿子也是很努力呢....

类似语音助手的高科技产品不光对刚会说话的宝宝有影响,

对其它年长的小朋友影响也不小,

除了第一次开口就是和Google语音助手打招呼的一岁儿子之外,

Mary还有一个4岁的女儿,

由于家里很多事情自己和老公都会靠着Google语音助手完成,

久而久之导致4岁的女儿潜意识里认为Google语音助手才是家里的主人,权力甚至比爸妈还要大...

去年的某一天,女儿突然很认真的问了妈妈Mary一个”严肃“的问题:

”妈妈,你能问一下Google我们等会可以看《美女与野兽》吗?“

一时间,妈妈Mary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不可否认,高科技产品真的给人们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

但是偶尔太频繁的使用高科技产品来替代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也会有弊端,

毕竟...

做爸妈的心里还是希望宝宝第一次开口能够叫的是自己,

而不是....自家的高科技电子产品啊(捂脸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6851481/Parents-reveal-babys-word-GOOGLE-tech-giant-loves-it.html

https://www.livemint.com/Home-Page/LS40eClj6B8HKFRgr1HSiM/One-yearolds-have-started-saying-OK-Google-as-their-first.html

--------------------------------------

素节:正常,有打麻将的人家,孩子第一句话就是八万

幽之魄: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一个外侄女第一句是“发财”

greyhumor:奶里奶气:“giao”

一二三看一下:我妈说我小时候打针的时候说了我人生中第一个字:“怕……”从此我妈就觉得我可能天赋异禀

今天种出个宁宁:我每次喊天猫精灵的时候,我的外甥女也会在后面啊啊啊啊的叫

越美丽越让我忐忑i:hi,siri

LIMUKANG:我听我爸妈说 我第一句是打你

…………………………

事儿君有品,

专为大家准备英国的各种值得推荐的好产品~

全新包装,英国制造

新鲜品质,值得信赖

近期,北京一项对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孩子对父母极度反感,甚至痛恨。日益严峻的亲子关系问题,摆在了

家长面前。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教授Blakemore认为,

孩子之所以出现叛逆、冲动、自制力差等各种问题,其实是青春期大脑发育上的不均衡,造成“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一艰难时期?本文为父母提供了参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常青藤爸爸 (ID: ivydad_ivydad)

文丨常爸 编丨Jennifer

这几天,朋友圈在疯传一张图,身为老父亲的我,看得心里拔凉拔凉的。

北京市抽样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对待父母的态度”一项中:

56.28%,也就是超过半数的孩子都投给了最强烈的选项: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说,辛辛苦苦养娃十多年,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只有5%的父母能真正成功闯关,和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关系。

但事实往往比数据更残酷,曾经听过一句话:如今的家庭教育,只要孩子不跳楼,就可以说是成功的。

2019年4月,因为和妈妈吵架,上海17岁男孩跳高架桥,当场身亡;

2019年2月,因为和父母吵了几句嘴,郑州12岁的女孩跳楼自杀;

2018年9月,因为父母生二胎、学业压力大,广东佛山16岁少年跳楼自杀;

... ...

有个朋友说:“以为孩子到青春期就是半个大人了,结果却是行走的炸弹,分分钟搞出个惊天动地,全家人都得看他脸色,小心伺候着,怎么就突然变成这样了?小时候那个省心的娃去哪儿了啊!”

的确,青春期的孩子从个头上,看着和成年人的确没多大差别。

可是因此就把他们当成缩小版的成人,或者长大了的小孩,就真的是我们大人的一厢情愿了,而且对他们还很不公平。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笔者在上个月出差去美国参加一个脑科学会议时,有幸聆听了在脑科学领域颇有建树的Sarah Jayne Blakemore 教授的演讲。

Sarah Jayne Blakemore

她是剑桥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教授,也是伦敦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名誉教授,发表过120多篇论文,获奖无数。

尤其是在青少年大脑研究中,Blakemore教授绝对是翘楚级人物。

这次会议上,她的演讲主题就是青春期的大脑发育。

我曾经以为自己的孩子距离青春期还很遥远,但世界卫生组织对青春期的年龄定义为10-20岁。也就是说,还有4年的时间,他就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且公然开始挑战我,甚至可能也会反感甚至痛恨我了。

按说我该有些担忧吧,但听了教授的演讲,我心里反而更有数了,因为我知道了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这么“难搞”,以及相应的,父母应该怎么做。

挑一些重点的也跟各位爸爸妈妈说说,提前有预期,等到时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家也能更加从容面对。

首先,要想给青春期的孩子正个名。从刚进入青春期开始,孩子的大脑就发生了巨变,任性叛逆、冲动外加自制力差?真的不是他们自己想要那样的。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分分钟在打仗

这是一张脑部发育图,分别代表了5岁、青春期前期(9-12岁)、青春期(13-19岁)、20岁人脑的发育情况。红色/黄色的区域代表尚未完全发育,而蓝色/紫色区域则代表完全发育成熟。

不难看出,从孩子出生一直到20多岁,大脑一直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而且各个部位发育的时间是有先有后的。正是这种发育上的不均衡,造成了青春期孩子常见的“情感”与“理智”间的矛盾。

首先,是前额叶与边缘系统发育得不平衡。

人类大脑的前额皮质,主要负责人的高级认知功能,包括做出决定、计划,抑制冲动,同时也和社交活动、理解他人和自我认知有关。它很重要,但发育却最晚,一直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

大脑的前额叶还在懵懵懂懂时,大脑的边缘系统就日渐成熟了。大脑边缘系统由海马和杏仁核构成,用于管理记忆、情绪和感受奖励。这部分一般在15岁以前就发育成熟

下面这张来自Scientific American的图很形象地说明了大脑发育的不平衡:

(上图紫色为边缘系统,绿色为前额叶皮质)

这意味着,青春期的孩子虽然和成年人一样能够感知情绪、情感,但却没有成年人那种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很难像成年人一样作出理性的决策。

说得更直白一点,当你和一个15岁的孩子处于同样的愤怒状态时,你可能可以抑制住抽对方一耳光的冲动,而那个15岁的孩子可能就要动刀子了;

当你们同样难过时,你可能会理性地决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而那个15岁的孩子可能就想着要跳楼了。

所以,青少年确实爱冲动,但他们也真的是身不由己。

因为他们有着成人的情绪和情感,但管理情绪、抑制冲动的那部分脑区(前额叶皮质)还远未成熟,这是大脑的发育阶段所限,不是我们劝他们“别冲动”就能扭转的。

关于自己的一切评论,孩子都很在乎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父亲大吐苦水,不知道该怎么和太过敏感的14岁女儿相处。一句无心的话或者无意的举动,都可能伤到女儿。

不仅仅是父母,只要任何与自己相关的评论或行为都会引发青春期孩子的高度关注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脑神经教授David Eagleman和助手就曾做过一个“橱窗实验”

David Eagleman

他们分别让成年人和青少年志愿者坐在商店橱窗里,拉开窗帘,接受路人的目光审视,通过测量皮肤电反应来判断被试的焦虑状态。(在焦虑的情况下,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表面汗液增多,导致皮肤的电传导增强。情绪平静时,皮肤电传导会降低。)

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个有些尴尬的情景下,成年人和青少年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当一个成年人坐在橱窗里被众人审视甚至指指点点时,可以一直保持微笑状态,皮肤电传导也显示处于稳定和较低的状态。说明,这样的尴尬并没有引起成年人太多的焦虑。

而青少年的表现就完全不同了。

这个女孩从拉开窗帘的那一刻,一直在紧张地抿嘴唇、眨眼睛或者往其他地方看,其皮肤电传导数据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有的青少年,甚至会紧张到发抖。

这说明,在被别人关注的时候,青少年的情绪反应非常强烈,焦虑程度也上升很多。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Eagleman和众多脑神经专家的意见一致:与内侧前额叶皮质有关。

内侧前额叶皮质被称为“自我”的神经基础,当你想到自己,或者某一个场景对自己有情感意义时,内侧前额叶区域就会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在社交场合。

根据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在15岁左右,人类的内侧前额叶区域在社交场合的活跃度会达到峰值。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青少年会比成年人更焦虑,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极度强烈。

而成年人,早就习惯了这种“自我感”,面对其他人的审视也会淡然很多。

事实上,内侧前额叶在社交场合的活跃,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还不止于此。

被排斥的恐惧,是青少年冲动的源头

“你和我不会替别人顶罪,但他们会,他们还是少年。”

电影《少年的你》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只有少年才有如此血性?

仅仅因为义气?冲动?单纯?

事实上,这种决策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对社交排斥的恐惧

说到这里,要再给大家讲一个Blakemore教授在演讲中提到的“传球实验(cyberball)”。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电脑游戏,三个人依次传球。

研究人员先告诉志愿者,另外两个传球的是和他们差不多的人。但实际上,那两个人只是被编好的程序。

一开始,两个电脑人和志愿者互相传球。玩儿了一会儿后,两个电脑人就只单独传球,把志愿者排斥到游戏外了。

Blakemore找到的志愿者分为三组,一组为成年人,一组为青少年中期,一组为青少年早期。结果显示:

被接纳时,三组的焦虑水平都有所下降;

但当发现自己被排斥后,三组的焦虑水平都会上升,但青少年组要明显比成年人高很多,而且年龄越小,上升幅度越高

这说明,青少年(特别是青春期早期时)对社会排斥非常敏感,尤其是和同龄人在一起时。

同龄人的观点、评价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让他们宁愿冒着高风险,也要选择去迎合周围人。

就比如“吸烟有害健康”,想必哪个青少年都知道。可为什么还是有人会跃跃欲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恐惧社交排斥。

当周围的小伙伴都吸烟时,如果自己不吸就意味是个另类,无法融入团体里。被排斥的恐惧,在孩子眼里要远大于吸烟的危害,所以有的孩子即使不喜欢也会尝试吸烟。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事儿,青少年最爱干。

最后,想说的是,不管你接不接受,青春期这场漫长而艰苦的战役,可能猝不及防地就会来到你我身边。

而当我们了解了这段时间,孩子的大脑特征后,自然也就知道该如何与他们相处了:

1. 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因为他们前额叶皮质发育不成熟,“理智”战胜不了“情感”,很容易冲动,父母就别硬上。

发火时心里默念一句“孩子的路还是要他自己走,成长注定的坑早晚都逃不掉”,把自己和孩子分离开,别给气头上的孩子火上浇油。

2. 对孩子的批评,要适可而止

知道青少年的内侧前额叶很活跃,在乎其他人的评价,那就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即便在家里批评孩子,点到为止。别啰嗦个不停,一遍即可。

青春期的孩子,认知水平和成人已经非常接近了,你批评他时,如果有道理,说一遍他就懂了。

有时他嘴硬不认错,其实心里都明白。如果这时候你再喋喋不休,他的逆反情绪就上来了,而控制情绪的前额叶皮质还没发育成熟,抑制不了和你干架的冲动。

一来二去,前面十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良好亲子关系,就被破坏得一干二净了。

3. 借用同伴对孩子的影响

青春期的孩子,受同伴的影响要远远超过父母,所以父母这时候的教育宜“曲线救国”,不要以为可以通过说教来解决问题。

知道孩子重视朋友,害怕被排斥,但是又担心孩子染上恶习,那就尽量在孩子的学校或班上找一些三观接近、重视教育的父母,创造机会让这些孩子一起活动。

关注孩子的朋友圈,帮助孩子结交更优秀的朋友。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不对付,就是因为不了解。而这份不了解背后,和父母的心态息息相关。

在得知怀孕或者孩子刚刚出生时,不少爸妈都会拿起育儿书,试图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行为。

同理,面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依旧需要保持这样的学习心态,提前准备,做好应对措施。

当孩子真的有一天开始叛逆、开始顶嘴时,你能真正地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生阶段。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浏览)

1.Somerville,L. H. (2013). The teenage brain: Sensitivity to social evaluation.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2), 121-127.

2.DavidEagleman,2017. The Brain: The Story of You. Great Britain by Canongate BooksLtd., Edinburgh.

3.Giedd,J. N., Blumenthal, J., Jeffries, N. O., Castellanos, F. X., Liu, H.,Zijdenbos, A., ... & Rapoport, J. L. (1999). Brain development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longitudinal MRI study. Natureneuroscience, 2(10), 861.

4.Giedd,J. N., Clasen, L. S., Lenroot, R., Greenstein, D., Wallace, G. L.,Ordaz, S., ... & Samango-Sprouse, C. A. (2006). Puberty-relatedinfluences on brain development. Molecular and cellularendocrinology, 254, 154-162.

5.Goddings,A. L., Mills, K. L., Clasen, L. S., Giedd, J. N., Viner, R. M., &Blakemore, S. J. (2014). The influence of puberty on subcorticalbrain development. Neuroimage, 88, 242-251.

6.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arenting/stages-of-puberty#tanner-stage-1

7.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458.3110&rep=rep1&type=pdf

8.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Ui5-W1s9Q

https://www.webmd.com/parenting/features/better-communication-with-teens#

9.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8/aug/17/teens-get-a-bad-rap-the-neuroscientist-championing-moody-adolescents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458.3110&rep=rep1&type=pdf

10.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precocious-puberty/symptoms-causes/syc-20351811

11.https://kidshealth.org/en/parents/precocious.html

12.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16535-why-teenagers-cant-see-your-point-of-view/

前咱们公号推送过性教育和割包皮的文章后,咱们的客服小伙伴“小蓝莓”隔三差五就会被VIP粉丝私聊一些关于宝宝“羞羞”的问题——

男宝爱摸小鸡鸡这事儿,真是让老母亲尴尬啊。有时还会看到宝宝的小鸡鸡变硬翘起,简直惊呆了,甚至怀疑这是不是不正常啊。

家有女宝的妈妈们也是各种说不出口的担心。看到娃拿毛绒玩具蹭阴部,双腿夹紧表情专注,真是羞愧又担心——娃这么小就会自慰了?会不会是性早熟啊?

孩子爱摸生殖器怎么办?恩,是个正经话题,咱们好好聊聊。

是的,你没有看错。

其实呢,孩子摸生殖器,只是他们探索自己身体的一个正常过程。这和他们探索自己的手脚、鼻子、嘴巴、头发是一样一样的,只不过那个部位是生殖器而已。

和其他部位有点不同的是,生殖器的神经非常丰富,当这些神经被触摸后带来的性感觉,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感觉到舒服之后,他会不断去尝试。不过这和成人的性欲、性行为并没啥关系。其实就和挖鼻孔、吃脚趾一样,感觉爽,就去干了。很单纯!

而且,探索生殖器的行为并不会引起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害。相反呢,它是为孩子未来的性健康打基础的一个行为。有利于未来孩子在性活动当中对性感觉的体验,及掌控自己身体性唤起的能力。

既然是正常健康的行为,首先应该是被尊重和允许的。

如果你告诉孩子这种行为不好、不能做,甚至粗暴地打手、骂羞羞,那就等于在告诉他:探索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感到愉悦,是羞耻的,需要严厉禁止的。这容易让孩子把“性愉悦”和“罪恶感”联系起来,对孩子的性健康不利,甚至影响他们成年后的婚姻幸福。

那看到孩子摸生殖器,不能打骂不能阻止,就随他摸?

是的。不用反应过激,在私人空间就随他去吧,淡定忽视这种行为就行了。一惊一乍,经常阻止,反倒会让他们更想去做这件事。

看到这儿,也许你会说,道理都懂了,可有些情况还是会让人不知所措啊。譬如:

● 男宝小鸡鸡勃起了也忽视?

家长不需要做啥回应,该洗澡洗澡,该换尿片换尿片就行了。

其实当男宝宝还是胎儿的时候,大概16周大就开始出现勃起反应了。男宝出生后,一天得勃起个十来次。触摸啊、哭闹啊、尿尿啊、咳嗽啊……阴茎都可能会变硬翘起。只不过有纸尿裤包着,大人没发现罢了。

这种勃起跟性早熟、性欲之类的没啥关系。它只是对摩擦、尿尿等刺激的自然反应——海绵体充血,阴茎自然就勃起了。说明宝宝很正常很健康呢。

● 女宝夹腿、拿东西蹭外阴也忽视?

这种行为多半在睡前发生。一般来说,宝宝偶尔弄一下(譬如睡觉前),弄个十几二十分钟,她就不弄了或睡着了,这个没有关系。

● 忽视前提:私下可以,当众不行!

既然孩子摸生殖器是正常的行为,那我就啥也不用管了?

那也不是。一定要告诉他这件事情在私人地方做没什么不妥。但在公共场合坚决不行,不礼貌,甚至有危险(警惕恋童癖者)。

那宝宝在公共场所摸生殖器怎么办?爸妈千万不要大声喊停,会让宝宝羞愧有负面情绪哦。可以默默地拉一下宝宝的小手或者抱抱他,并及时借助身边好玩的事物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如果家里有客人在时宝宝出现这种行为,可以把他带到自己房间,或者跟他玩游戏分散注意力。

宝宝爱摸生殖器,在私下偶尔摸摸没啥,妈妈们淡定忽视就好了。有些情况则需要长个心眼——

× 频繁摸

如果孩子沉溺于刺激生殖器,吃奶也在弄,玩耍也在弄,坐车也在弄……那就要看看是不是别的原因了。

是不是碰到了什么问题,紧张、压力大、受到的关注少了?是不是生殖器有什么不舒服,有没有长疹子、红肿、分泌物不正常?发现异常及时带娃看医生,而不是急着帮孩子纠正“坏习惯”。

× 危险摸

宝宝大些了,除了告诉他们界限感(只能在私下做)之外,家长还要告诉他们,不可以弄伤自己的生殖器。

如果要用手摸,摸之前要把手洗干净。如果不洗干净手,手上的致病菌就会通过触摸带到生殖器里去,容易引起感染。

还有呢,男宝贪玩把小铁环套在自己的生殖器上,女宝往阴道里塞东西等,都是非常危险的。对生殖器有伤害的行为,家长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不能做。

× 互相摸

宝宝上了幼儿园后,可能会和小伙伴玩“扮医生”的游戏,互相看或者摸生殖器。孩子们玩这个游戏,主要是出于好奇,想要看看别人的身体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

当发现孩子正在玩这个游戏时,看护人(老师或家长)应该喊停,但需要遵循三个原则:1、不可以打骂羞辱;2、告诉孩子停止这个游戏;3、对孩子进行保护身体隐私的教育(哪些地方不可以随便让人摸或摸别人)。

另外提个醒,要是玩这个游戏的孩子处于同样的年龄和同等的发展阶段,一般是无害的。需要警惕的是不同年龄的孩子(譬如间隔3岁以上)一起玩这个游戏,避免发生性侵行为。

老实说,刚开始看着年糕大人一边摸一边还欢乐地喊着“Ji~~Ji~~”,糕妈也是一脸黑线啊……了解了这是孩子发育过程中正常的探索行为,从此心中默念千百遍——很正常!没关系!终于淡定忽略年糕偶尔摸鸡鸡这个行为。

对待孩子摸生殖器这件事儿,内心的理解和接受,才是我们淡定治娃的法宝呀。更何况,这关系到孩子的性健康的发展,别想污咯。

(本文部分观点来源于糕妈学院精讲课程《你开不了口的性教育,从这里开始》)

参考资料:

1.《从尿布到约会》

2.http://www.fhs.gov.hk/tc_chi/health_info/faq/child_health/PD1_4_4_6.html

3.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gradeschool/puberty/Pages/Masturbation.aspx

4.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sexual-health/in-depth/sex-education/art-20044104

5.http://kidshealth.org/en/parents/development.html#